“大熊猫发现地”农民积极救治野外生病大熊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9日 15:40 新华网 | |
新华网成都11月19日电 (记者 海明威) 17日晚,一只成年病饿大熊猫在雅安市宝兴县盐井乡被当地村民救下。眼下,这只大熊猫正住在蜂桶寨大水沟大熊猫救护站接受观察治疗。 在救护站内,这只还没有名字的大熊猫享受着“贵宾”待遇,喝的是牛奶,吃的是窝窝头和鲜竹叶。恢复了力气的大熊猫乐不思蜀,装牛奶的铝盆被它当成了玩具,咬成了麻花 据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崔学振介绍,这只大熊猫年龄约在15岁左右,是一只老年雄性大熊猫,体重只有60公斤。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一般只有10多岁,这只大熊猫已进入老年阶段。从其粪便分析,它患有消化不良和轻微的肠胃出血。“野外大熊猫进入老年后,由于体力不支,没有力气向山上走,只得慢慢向山下移动,靠近当地居民,寻求人类的救护。”崔学振解释说。 近日连续几天阴雨降温,夹金山上下了雪,位于山脚的盐井乡也飘起了雪花。17日下午,农民高晓薇准备到附近一水电工地做小生意,途经一道山梁时,发现一只大 熊猫卧在路旁。盐井位于大熊猫栖息地的核心区,高晓薇在野外看到大熊猫已不是第一次了。她向大熊猫走过去,大熊猫依然一动不动,只是在她靠近时,大熊猫才抬头看了她一眼。 “莫非这只大熊猫病了?”高晓薇心头一紧,生意也顾不得做了,返身就往家跑。当地村民听说后,立即向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水沟大熊猫救护站报告。救护站管理人员听说后,立即抬起铁笼上山。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崔学振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组织抢救。在村民的帮助下,当天傍晚,大家把这只大熊猫救了回来。 宝兴县是人类首次发现大熊猫的地方。1869年,法国传教士大卫在宝兴首次发现大熊猫,并带回了大熊猫皮毛。他的这一发现轰动了全世界,从而使人类首次结识了这种被誉为“活化石”的古老物种。 由于与熊猫结缘,宝兴人祖祖辈辈养成了主动关心、积极救治野外生病大熊猫的习惯,相同的故事在宝兴不断演绎,大熊猫与宝兴居民和谐相处成为美谈。 2001年5月10日,宝兴县硗碛乡藏族妇女泽良处等4人在山沟采野菜,在海拔2500多米的森林里,她们发现一只大熊猫幼仔蜷缩在地上一动不动。她们便躲在一旁悄悄观察,等着大熊猫妈妈回来,谁知到天快黑时也不见熊猫妈妈出现。4名藏族妇女就轮换着将12.5公斤重的大熊猫幼仔抱回家,并报告当地政府。 宝兴县林业局和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家赶到现场,并送熊猫幼仔到县城治疗,发现它发烧、气喘并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经过10多天的治疗康复后,这只熊猫被送到蜂桶寨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 宝兴不仅仅只是大熊猫的发现地,目前在宝兴县内仍有许外大熊猫在野外活动。 为了保护野外大熊猫,1979年,我国政府在宝兴建立了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蜂桶寨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4万多公顷,跨越县内的5个乡镇,为大熊猫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保障。 上世纪80年代初,邛崃山、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的冷箭竹部分开花枯死,宝兴人民积极救治病饿大熊猫。住在盐井乡快乐沟的一个农家,曾先后9次接待过病饿大熊猫,还用白糖煮稀粥给它们进食。 在宝兴,虽然野外大熊猫频繁地下山活动,各乡、镇的农户和林场都不时有大熊猫闯入的报告,但人们看见熊猫都不会去伤害它,反而主动观察它是否患有疾病。 “现在,大熊猫又成为了 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我们宝兴人真是高兴啊,所以我们更要保护好自己的国宝。”宝兴永富乡妇女李兴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