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中国第四次珠峰地区综合科考专题 > 正文

信息时报:珠峰的“身高”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 17:54 信息时报

  珠峰的“身高”之争

  -1852年,由英属印度测量局局长埃弗斯特(EVERST)指挥,测量结果为8840米。

  -20世纪初期,国外曾采用气压测定的8882米作为珠峰高程;

  -1954年,印度测量局在1852年测量基础上,重新测定为8847.6米;

  -1975年,我国政府组织大规模测量活动,向世界公布其海拔高度值为8848.13米。

  -1987年,意大利人阿迪托·德希奥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得8872米;

  -1992年

意大利科学家乔治·普瑞迪带队,测得8846.50米;

  -1999年美国的“千禧年珠峰测量”计划实施,测得8850米。

  今年4~5月,广州日报特派记者陆咏鸿、谭庆驹深入到设在珠穆朗玛峰登山大本营里,成为全程参与和见证2005年中国珠峰登山科考测绘活动的全国唯一地方媒体记者,期间他们发回了大量有影响、有价值的文字报道和图片。为使读者能更深的了解到这次活动的情况,时报特地从他们准备整理出版的《再访珠峰》和《见证重测珠峰》的手记和画册中选出若干篇章和图片以供参考。

  重测意义何在?

  在普通大众看来,30年前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13米似乎仅仅是一个象征。花费偌大的精力去重测它,究竟为了什么?

  张江齐,国家测绘局高级工程师,是这次重测珠穆朗玛峰高程的登山测绘队队长。这位7年前曾与我(广州日报特派记者陆咏鸿)一起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战友,面带微笑地讲起了有关重测珠峰的问题:“30年来,到底珠穆朗玛峰的高程及周围地区的环境有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这次对珠峰地区进行综合科考和重测高程的目的。”

  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珠穆朗玛峰地区,多样而独特的自然条件、脆弱而敏感的环境使其成为研究全球变化条件下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变化以及地气系统水分与能量变化的理想场所。对其机制的探讨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该地区独特地域单元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也是揭示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重要途径。这次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珠穆朗玛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将以“珠穆朗玛峰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为题,考察珠穆朗玛峰地区近几十年来的自然环境变化特征、规律以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因此,重测珠峰绝非仅仅要在地图上求证一个数字,由于珠穆朗玛峰是青藏高原的最高点,它的高度出现变化就表明整个青藏高原就会产生更大的变化。

  1975年,我国政府在大规模测量后向全世界公布,珠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13米。但在其后的30年间,围绕着珠穆朗玛峰高度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部分科学家认为,青藏高原历史上已经“长”到了最高,目前正在垮塌变矮;而有的科学家却认为青藏高原还在不断隆升。到底珠峰有怎样的变化?这需要从多方面去实地考察和求证。因此在多年积累之后,我国政府有了这次重测的活动。

  1975年测量存在疑点:

  冰雪厚度不准

  陈俊勇,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国家测绘局总工程师,1975年我国大规模测量珠峰高度时任计算组的副组长。

  满头银发的陈俊勇回忆起当时的情况:“1975年,中国登山队在珠穆朗玛峰的顶峰竖立了测量觇标,采用三角测量方法测定了珠穆朗玛峰的高程,当时得出的“雪面高度”(即包括峰顶,冰雪层的厚度)是8849.05米。当时我想,减去覆雪的厚度,不正是珠穆朗玛峰岩石山体的高度吗?于是让潘多用直径4~5厘米的木头杆子插进雪层,直到插不动为止,测得的深度为92厘米,于是就有了珠穆朗玛峰的高程采用值8848.13米。”

  “现在看起来有些疑问。”陈俊勇忍不住笑了起来:“因为事实上相对疏松的雪层下面应该是坚硬无比的冰冻层,潘多当年很可能只插到冰冻层,没有插到岩石层。”

  他说,1992年,乔治·普瑞迪带领的意大利科学家和登山家来到我国,登山家在峰顶立起觇标,测得雪面高度之后,那位意大利壮汉拿着只有拇指粗的钢针使劲插进雪层直到插不动,测得的厚度为2.55米。从1975年和1992年两次测珠峰顶峰雪深相差1.63米的结果看来,珠峰顶峰的冰雪厚度变化并不是一点点,一年之中夏季和秋季的变化可以相差3~4米,珠峰地区天气变化无常,有时候一周之内也极有可能出现变化。再者,运动员登上顶峰之后,每个人保存的体力程度也不同。杆子能插多深,也因人而异,难怪乔治·普瑞迪还想再来一次重测顶峰的冰雪厚度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