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国辽西可能是白垩纪翼龙“大本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 15:56  科学时报

  本报北京10月9日讯(记者刘英楠)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学家汪筱林、周忠和研究员和巴西科学院学者凯尔勒、坎普斯教授合作,在10月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报道了在我国著名的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两类新的翼龙化石。这一重要发现以及对热河生物群已知翼龙化石的分析,显示我国辽西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翼龙化石产地,可能是白垩纪许多重要翼龙类群的起源中心。

  自200多年前首次发现以来,全世界已发现130多种翼龙,各大陆都有其踪影。然而翼龙化石的发现远少于恐龙,一个主要原因是这类飞行爬行动物骨骼纤细中空,很难保存化石。

  新的翼龙化石分别被命名为杨氏飞龙(Feilongus youngi)和布氏努尔哈赤翼龙(Nurhachius ignaciobritoi),都属于相对进步的大型翼手龙类,两翼展开可达2.4~2.5米。专家介绍,“飞龙”意指我国传统文化中“能够飞翔的龙”,“努尔哈赤翼龙”用以纪念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化石的种名则分别赠予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院士和巴西著名古生物学家伊格纳萧-布里托(Ignacio M. Brito)。这两类大型翼龙化石,分别与19世纪欧洲发现的两类翼龙类群非常相似,是两个世纪以来相同类群翼龙在欧洲大陆之外的首次发现。

  汪筱林介绍,杨氏飞龙化石保存全长约40厘米的完好头骨;该龙头骨细长,约76枚针状弯曲的牙齿分布于头骨的前三分之一部位,前后部分别长有两个骨质脊冠,尤为奇特的是下颌比上颌短约10%。在热河生物群首次发现的这类翼龙,与欧洲晚侏罗世发现的高卢翼龙亲缘关系非常近。布氏努尔哈赤翼龙化石骨架保存较为完好,头骨全长约33厘米,具有一个超过头骨长度一半的鼻眶前孔,约54枚短粗侧扁的牙齿分布在头骨前部;该龙属于世界上发现很少的帆翼龙科,是该科已知保存最完整的标本。

  热河生物群是早白垩世分布于中国北方、蒙古、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及朝鲜、日本等东北亚地区的一类特殊的陆相动物群,生存时代距今约1.2亿~1.3亿年,核心分布区是我国辽西及周边的冀北、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古生物学家分析杨氏飞龙、布氏努尔哈赤翼龙,以及地区内的弯齿树翼龙、董氏中国翼龙等11种翼龙化石后发现,热河生物群是已知世界上“最丰富、最重要、最著名的翼龙化石层位”;这里的翼龙动物群生存时间长达500万年,可能正好记录了该物群由原始走向进步的世界性趋势,证明热河生物群不仅有宝贵的早期鸟类、带毛恐龙、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等化石,其中的翼龙同样是罕见的稀世之宝,是该地球生命演化时期当之无愧的“化石宝库和百科全书”。

  科学家对两类新翼龙骨骼形态学研究,以及对40个翼龙类群的80个特征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飞龙和努尔哈赤翼龙与欧洲的翼龙类群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这一时期欧洲和东北亚地区存在广泛的动物群之间的交流,也是全球范围内翼龙王朝演替的重要时期。专家认为,热河生物群是白垩纪翼龙的起源和辐射中心,许多热河群起源的新生分子向全球各大陆迁移和辐射,可能与鸟类之间的生存竞争有关。这一发现,对全面了解这一比鸟类早7千万年飞向蓝天、曾经控制地球天空长达1.6亿年的空中霸主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忠和表示,杨氏飞龙和布氏努尔哈赤翼龙的发现,以及热河群沉积中这一未曾预料的翼龙类群组合表明,翼龙具有非常复杂的进化历史,新发现还仅是“解译翼龙演化密码的开端”。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