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新发现称撞击地球的天体来自小行星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 14:24 科学时报 | |||||||||
科学家们正在积累证据,证明内行星曾经在39亿年前遭到过撞击,有些学者表示,他们对撞击天体进行了追踪。新的发现表明,撞击地球和邻近星球的天体来自小行星带。从这个结果可以推导出,外行星重排是大撞击的最终原因,而天体撞击可能缩短了地球生命的兴起过程。 有关晚期大撞击起源最明显的线索是撞击后留下的众多陨坑,以及与陨坑规模相当
他们发现,撞击年轻表面的小天体数量之多令人吃惊,其规模与后来飘离主要小行星带的近地小行星相吻合。相反,撞击古老表面的大型撞击物比例更高。这表明,古代撞击过程(从这个过程无法区分小行星在体积上有何区别)拥有不同的发生机制。 研究小组认为,小行星一定是在外行星重新排列后才撞击了内行星。研究小组在9月16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认为,木星和土星引力可能共同作用,扩大了小行星的分布范围,或者海王星和天王星的形成远远晚于其他行星。科罗拉多州玻尔得市西南研究所的陨坑专家William Bottke猜测,Strom等人掌握了某些情况,不过还有待公开。 (舒华 译自www.sciencenow.org,9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