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专家指点进补三个误区:盲目跟风 迷信中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1日 10:16 环球时报-生命周刊

  文/本报特约记者 李春辉

  胡志东(化名)大爷今年67岁,他看上去脸色苍白、身体偏瘦。他认为自己是身体虚,一入秋,便迫不及待地让女儿买了些人参回来炖汤喝。但是这样补了几天,老人就觉得全身燥热,老是流鼻血。胡大爷还表现得很烦躁,血压也升高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的常章富教授说,像胡大爷这样乱补的老年人不少。老年人得辨证施补,补过了、补错了都对身体无益。他指出,老人们在进补的时候常存在三个误区。

  误区一:进补盲目跟风

  常教授说,有许多老人都很迷信这个“补”字,认为人参、鹿茸、冬虫夏草等“补药”是“有病祛病,无病健身”的灵丹妙药。有的老人听说别人吃什么补药起作用了,便也想试试,甚至在不了解药物适应症的情况下,就买来吃,以致出现不良后果。

  常教授说:“补药同其他药物一样,用之得当能治病,补之不当反招祸。”他说,比如人参能大补元气,适用于神虚自汗,气短声微的虚症,身体壮实的人滥用,则会产生头痛、失眠、心悸烦躁、腹胀便秘、口舌生疮、血压升高等副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人参还有促性腺样激素作用,这对于有些人来说就不适宜。再比如,龟龄集对老年肾阳虚者很适宜,但如果是五心烦热阴虚的老年人服用,就会引起鼻衄、痔出血等反应。因此,常教授认为,老人进补不能盲目跟风,听风就是雨,进补时要认清自己的体质,认清补药的药性,辨证施补。盲目地将对别人有效的进补方法,照搬到自己身上,并不一定有效。

  他说,身体健康的老人最好不要用补药,只要饮食结构合理,生活方式健康就完全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滥用补药,不但白白浪费钱财,对身体反而无益,甚至会补出病来。

  误区二:认为中药很安全

  胡大爷告诉记者,他之所以相信补药,就是觉得这些药都是中药,中药一般都无毒副作用。

  常教授说,其实有些中药的药物成分并不是人们认为的那样安全。许多所谓的补药中就含有重金属成分,长期服用会导致慢性重金属中毒。有人在服了中药补药后感到“燥热”、“上火”,就以为药物起到滋补的作用了,其实这很可能是重金属中毒的症状。比如,调节睡眠的朱砂安神丸中就含汞,补肾纳气定喘的黑锡丹里就含铅,治皮肤病常用的雄黄里含有砷。如果老年人长期应用这些药物,就容易出现问题。不但不能延年益寿,反而会惹病上身。

  而且,老年人的消化、解毒、排泄等代谢功能已经减退,对药物的敏感度或增高或降低,耐受性差,又易成瘾,药物的副反应率比年轻人高很多,肝肾功能也随着年龄增长而减退。所以,老年人服用补益药不要急于求成,应从小剂量开始。如人参主要用于补气,用量不能大,一般为每天0.5克至1克,最多不能超过3克,用量过大就会有口干舌燥、口苦、鼻出血、精神烦躁等症状出现。

  误区三:药材不辨真假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不法商贩利用了有些老人追求养生长寿的心态,把一些补药的功效吹得

天花乱坠,无所不能,导致老人们花大价钱买回假药或劣药,上当受骗。常教授说,买药最好到正规药店。说到这里,常教授还给记者教了几招识别真假药材的方法。

  他说,比如真藏红花投入水中时,水会被染成黄色,不显红色,看不到沉淀,柱头膨大呈喇叭状,没有油状漂浮物。如果水浸后,柱头呈条状或丝状,就可能是用金针菜制成的伪造品。真牛黄投入清水中可吸水变得潮湿,但不变形、不溶解、不脱色、不浑浊。加少许清水调和后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黄,俗称“挂甲”。假牛黄多用黄连、大黄、姜黄、鸡蛋黄等粉末或马铃薯加植物色素伪造,入水后会迅速溶解、破碎、浑浊。

  再如虫草,真虫草放在口中嚼碎,如同咀嚼青毛豆,愈咀愈香,满口都是鸡肉的甜香味。假虫草嚼起来感觉硬碎顶牙,口液湿透后,满口泥粉,不但不耐嚼而且没有肉香味,只觉得满口浓重的土味。真虫草的夏草尾,表面青黑,断开的后断面空白,假的则无这种特征。真虫草表面有附生的油润泥膜,假虫草没有这道膜。老人们在购买补药时,可以根据这些方法自己试试,以辨真伪。

  最后,常教授说,老年人如果想进补,最好先到医生那里咨询,该不该进补,该如何进补,最好听医生的,不能擅自作主或盲目跟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96,000篇。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