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撞击撞出四大秘密 科学家宣布科研成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 09:54 竞报 | |||||||||
美国宇航局官方网站当地时间6日报道,通过分析“深度撞击”探测器撞击“坦普尔1号”获得的大量数据,主持“深度撞击”项目的科学家宣布揭示彗星的真实“身份”。 在“深度撞击”之前,科学界只能根据模型推测彗星的各种性质,大部分理论建立于猜测之上。现在“深度撞击”的数据首次揭示了彗星的真实“身份”:
-“坦普尔1号”的彗核是分层的,彗核表面覆盖着10多米深的细粉状物质。彗核的平均密度不过0.6克每立方厘米,比水还轻。彗核外表的细粉,是多年以前就存在或是逐年累积的,这也证明彗核的内部含有太阳系初期的原始物质; -彗核在飞近太阳时会喷发,特别是彗核表面朝向太阳的那部分,会经常有小规模的喷发。彗核呈多孔性,表层物质热惯性小,会被太阳很快加热,但太阳辐射的热量不会对彗核内部的物质产生影响,这表明彗核内部的物质受外界影响的可能性不大; -“坦普尔1号”的彗核尽管很小,却有多种地貌,既有光滑平坦的部分,也有类似环形山的坑洼,这表明在“深度撞击”之前,这颗彗核就已经常被太空中更小型的天体撞击; -彗核内部存在大量含碳和氮的有机分子,“深度撞击”之后彗核中喷发的物质中含有冰和二氧化碳等,而彗核表面的粉状物中却没有这些物质,说明它们存在于表层下较浅的部位,在受撞击或热影响时才喷发出来。这还表明,在彗星和小行星撞击频繁的地球早期阶段,彗星有可能把最早的有机物带到地球上。 编写/本报记者 张华念 相关专题报道:深度撞击探测器撞击彗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