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罗夫群峰命名行动候选名单:中国科学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 18:39 新浪科技 | |||||||||||
科学家 (一)古代科学家
1.李冰 2.蔡伦 3.张衡 4.祖冲之 5.郦道元 6.贾思勰 7.孙思邈 8.一行 9.毕昇 10.沈括 11.郭守敬 12.黄道婆 13.徐光启 14.徐霞客 15.宋应星 1.李冰(约战国后期) 战国时水利工程专家 李冰,生卒年均不详,《史记》与《汉书》均缺载。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李冰任秦国蜀郡守。《史记·河渠书》与《汉书·沟洫志》都有李冰在蜀郡守任上修建水利工程都江堰的记载。都江堰降伏岷江水旱之患,在成都平原上灌田500余万亩,历经2000多年而不废,四川人民至今受益,灌溉面积有增无减。此工程的规模、布局、设施以及基本技术原理古今无大区别。都江堰水利综合工程,它的规划、设计与建造方法,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是天才智慧的结晶。都江堰历经2000余年,至今造福蜀中人民,灌溉14个县,数百万亩良田。同时都江堰成为旅游胜地,每当春和景明、秋高气爽的时节,游人如织,无不惊叹李冰的神思构想和中华民族古代科技的先进伟绩。 2.蔡伦(?~12l) 造纸术革新家 蔡伦,字敬仲。桂阳(郡治今湖南郴州市)人。永平末年,开始在宫廷做事,建初年间,任小黄门。和帝时,任中常侍,参与宫廷谋议。汉章帝章和元年(87),任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所监制器械精工坚密,为后世效仿。他总结当时用麻质纤维造纸经验,采用树皮、麻头、破布等造纸,扩大原料来源,提高纸质,以代替通行的竹简和缣帛。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和帝下令推广,时称“蔡侯纸”。汉安帝元初元年(114),被封龙亭侯。后世尊他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3.张衡(78~139) 东汉科学家、文学家 张衡,字平子,河南南阳人。博学多才。历任郎中、尚书侍郎。两度任太史令,前后共14年。后又任侍中、河间相。在天文学上成就最为突出,是中国古代宇宙结构理论浑天说的代表。创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浑天仪。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创制世界第一台测地震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指南车和记里鼓车等。张衡认为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他继承前人宇宙起源演化思想,描述天地万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正确解释了月食成因,认为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用“近天则迟,远天则速”理论解释五星运动的快慢现象,是五星运动快慢与太阳距离远近关系的早期论述。还统计出中国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恒星数为2500颗。张衡还著有数学名著《算罔论》,所作《地形图》一直流行到唐代。 在对宇宙结构的理论研究上,针对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张衡发展推进“浑天说”,终于有了一个理论的总结,并从此成为中国古代天文研究和历法编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 除了地动仪以外,张衡还创造了另一个气象学上的仪器,这就是候风仪。以前许多人以为“候风仪”和“地动仪”是一种仪器,据最近科学家的研究,地动仪和候风仪是两种仪器。我们祖国的气象学也是发展得最早的,所以很早就有雨量器和候风仪。关于张衡的候风仪,现在没有留下什么记载,我们无从知道它比以前的候风仪究竟有什么重大的改进和特殊创造的地方。但有一点现在已经明确,就是张衡的候风仪是一只铜乌,和地动仪一起设在灵台上面。这和现在外国的风信鸡,大约是相类似的东西。但外国的风信鸡到12世纪才有,比张衡的候风铜乌要迟1000年。 4.祖冲之(429~500) 南北朝时期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字文远,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他博学多才,特别擅长历法数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为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的人。他还用两个分数表示圆周率, 即密率为 355/113,约率为22/7,被后世称为“祖率”,密率数比欧洲人早发现1000余年。在天文历法上,编制了《大明历》,定一回归年为365.24281418天,与近代科学测定的一天长度,差额不足50秒;在机械制造上,祖冲之制成用机械转动的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水碓磨,还改造了指南车。他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所撰《缀术》六卷,曾被唐朝国学定为数学课本。他还精通音乐,亦研究儒道典籍,著有《释论语》、《释孝经》、《易义》、《老子义》、《庄子义》及小说《论异记》等书,均失传。祖冲之是一位全面发展的、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古代科学家。在法国巴黎“发现宫”科学博物馆的墙上,祖冲之的名字同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名字并排镌刻在一起;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礼堂前的走廊上,祖冲之的彩色塑像与其他世界文化名人并列;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有许多以各国杰出的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祖冲之也是其中之一。祖冲之的名字已经永远地刻在了科学发展史的里程碑上,千秋万代,永世生辉。 5.郦道元(约470~527) 北魏地理学家、文学家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今河北涿州市)人。官御史中尉、关右大使。好学博览,遍采文献撰《水经注》一书。《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专著,记录河流水道137条,郦道元注中增补至1252条,注文计40卷,30万字,为原书20倍,阐述各水道源流及沿岸风土景物,并订正《水经》中谬误。文笔简洁生动,隽永传神,有较高文学价值。 6.贾思勰(生卒年不详) 北魏农学家 贾思勰,齐郡益都(今山东寿光南),生卒年月不详。做过高阳郡(郡治一说在今河北高阳东,一说在今山东临淄西北)太守,曾游历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后来回到家乡,经营农牧业并研究农牧业生产理论。他的专著《齐民要术》是中国北魏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书名中的“齐民”,意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产方法”。从该书的署名上知他曾任高阳太守。书约写成于6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他从传统的农本思想出发,著书立说,介绍农业知识,以期富国安民。该书最初在民间辗转传录,至北宋天圣年间才官刊颁发给劝农使者,以指导农业生产。以后官私传抄不绝,版本多至20余种,并广为其他农书、杂著援引。早在唐末时已传入日本,至今日本还藏有北宋最早刊印的残本。近代以来,世界上已有多种译本出版,并有不少研究此书的著作。 7.孙思邈(581~682) 隋唐时期医药学家 孙思邈遍检历代医学典籍,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参照民间配方,于公元625年写成了他的第一部医学着作《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30年后,又写成《千金翼方》三士卷。《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相辅相济,比翼齐飞,成为中医学史上极有实用价值的医学实用手册。 孙思邈不仅是一位多有建树的医药学家,而且还是一个炼丹专家。他在《丹经内优硫磺法》一书中,记述了把硫磺、硝石、皂角放在一起烧的硫磺伏火法,这是现存最早的火药配方记录。火药的发明,孙思邈功不可没。 公元628年,孙思邈以101岁的高龄去世。由于他一生刻苦钻研医学,注重实践,受到人民的尊敬,被后世尊称为“药王”,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称为药王山,还在山上建立了药王庙。 8.一行(683~727) 唐朝天文学家、佛学家 一行,俗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21岁出家为僧,先后在嵩山、天台山研究佛经和天文历算。曾翻译《大日经》等典籍,一度为密宗大师。玄宗开元五年(717)应召到长安,后受命主持编修新历法,十五年 (727)编成《大衍历》。修历伊始便着手新天文仪器的制造和天文观测。与梁令瓒制成黄道游仪、水运浑天仪。重测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在新历中应用二十八宿距度的新测值,改变长期袭用汉代旧值的状况。主持全国13个测点的天文测量,并根据南宫说等在河南4个测点间得出纬度相距1度,南北相差129.22千米的数据,是世界第一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大衍历》中描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计算上创用不等间距的二次差内插法。还发明月亮位置和地理纬度不同而产生的视差对交食影响的近似计算公式。《大衍历》结构严谨、立法整齐,成为后世历法楷模。 9.毕昇(约960~约1127) 北宋发明家 毕昇,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人。北宋时人。其同时代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中对其发明有详细记述。活字印刷在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庆历八年 (1041—1048)间发明,方法是用泥土制成泥印,每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上一层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熔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固着在铁板上,可以像雕版一样印刷。使用时两块铁板一块排字,一块印刷,轮换使用。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比德国用铅活字印刷早约400年,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13世纪末王祯改泥活字为木活字,并发明转轮排字法。后又有铜、锡、铅等金属活字。 10.沈括(1031~1095) 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沈括,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宋仁宗嘉 八年(1063)进士。历任馆阁校勘、提举司天监、翰林学士,政绩卓著。曾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后出使辽国,驳斥契丹的争地要求,并主持修订《奉元历》,改制浑仪、浮漏、影表。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时,整顿军备,防御西夏入侵。一生勤奋好学,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著述达35种,大多散失。《梦溪笔谈》集其一生研究和见闻的精华,涉及天文、数学、历法、地理、地质、水利、物理、生物、医药、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天文方面成绩显著;历法上大胆创新,提出《十二气历》。数学方面创“隙积术”和“会圆术”。物理学方面作凹面镜成像实验和声音共振实验。地理地质学方面以流水侵袭作用解释奇异地貌成因,从化石推测水陆变迁情况,制成辽北立体地形模型。编制北宋疆域地图集。还记述早期指南针装置,地球磁偏角的发现,活字印刷术,炼钢、炼铜法等。又精研药用植物与医学,著有《灵苑方》(已佚)和《良方》。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著名科学家沈括被任命为提举司天监,开始主持司天监工作。为了彻底改革旧历法,沈括将所著《浑仪》、《浮漏》、《景表》3篇科学文献上呈朝廷,并在文献中附有3种仪器的图案。朝廷采纳了他的学说,并令他对浑仪等3种观测天象的仪器进行精心的研究和加以改进,以达到改变历法的目的。 11.郭守敬(1231~1316) 元朝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水利学家 郭守敬,字若思,邢台(今属河北)人。曾任都水监,修治过大运河大都(今北京)至通州段。元世祖至元十三年 (1276)与王恂等修新历法,经4年测算编成中国古代最精良历法《授时历》,通行360余年。设计创制多种观测天象仪器,主持大量测量工作,包括晷影、恒星位置、冬至点、近地点和黄白交点位置的测量。编制月亮运动表,测定全国 27个测点的纬度、晷影、二分和二至昼夜时刻,取得精确度较高的数据。在计算日、月、五星位置时,创用三次差内插法。在黄赤道坐标换算中创用近似球面三角法的弧矢割圆术。郭守敬所制仰仪,能测定日蚀发生的时刻,可估计日蚀方位角及蚀分多少和日蚀的全过程,还能观测月球的位置和月蚀奇景。 12.黄道婆 (约1245~?) 元朝棉纺织革新家 黄道婆,又称黄婆,生卒年不详,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人。黄道婆在很小的时候被送给人家当了童养媳。由于不堪忍受家庭虐待,她只身逃往海南岛的崖州(今海南省海口市)。大约在元贞年间,她回到故乡,将在崖州学到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 是一位伟大的纺织技术革新家。 13.徐光启(1562~1633) 明朝科学家、政治家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基督教名徐保罗。上海人。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进士。明思宗崇祯五年 (1632)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兼文渊阁大学士。科学研究范围广泛,跟从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学习西方数学、天文、水利、地理、火器等专业知识,以农学和天文学最突出。他是最早把欧洲数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译著有《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和《勾股义》等。历法方面主持编译《崇祯历书》,奠定了近300年历法基础。军事学方面亲自练兵,负责制造火器,著有《徐氏庖言》、《兵事或问》、《选练百字括》、《选练条格》等。平生用力最勤的是对农业和水利的研究。著有《屯盐疏》、《种竹图说》、《宜垦令》、《农政全书》等,以《农政全书》影响最大。该书60卷,分农本、田制、水利、蚕桑、牧养、荒政等12门类,引用历代著作300多种,是科学的重要文献,刻印后不久就流传到日本。 14.徐霞客(1586~1641) 明朝地理学家 徐霞客,字振之,号霞客,名宏祖,江阴(江苏江阴)人。自幼博览图经地志。22岁时,厌弃世俗,游历名山大川,历时30余年,不畏艰险,足迹遍布今江苏、浙江、江西、两广,及云贵高原等17省。每到一地,即按日记事,将所见所闻写成日记体裁的游记。对各地的山形地貌、川河源流及地质、气候、物产、民俗等深入进行探索,详尽记述。他详细考察了我国西南地区岩溶的分布、类型、成因和农业利用,是世界上研究岩溶地貌的第一人。他通过实地考察,否定了人们长期以来认为岷江、嘉陵江是长江上游的说法,认定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 比岷江长 1000余里,是长江的正源。他还大量记载了各地的农业、手工业、矿业、交通运输业等情况。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苗、瑶、彝、纳西、壮、白等族的经济、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的记载颇详。对少数民族村落城镇的盛衰,名胜古迹的变迁等也不乏有趣的描述。这些内容都已成为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历史和地理的珍贵资料。明思宗崇祯十四年 (1641),徐霞客病故。其遍访各地的游记,由季会明等人整理成书,名为《徐霞客游记》。 15.宋应星(1587~约1666) 明末科学家 宋应星,字长庚,奉新(今属江西)人。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明思宗崇祯七年(1635)任江西分宜教谕,后历任福建汀州推官、安徽亳州知州等。明亡后弃官归里,终老于乡。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该书从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出发,总结了工农业生产方面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名著,在世界科技史上也是一部珍贵的书籍。宋应星的著作还有《思怜诗》、《画音归正》、《卮言十种》等,但今已佚失。 (二)近现代科学家 1.詹天佑 2.冯如 3.李四光 4.竺可桢 5.吴有训 6.华罗庚 7.林巧稚 8.张钰哲 9.侯德榜 10.丁颖 11.熊庆来 12.汤飞凡 13.张孝骞 14.梁思成 15.陈景润 1.詹天佑(1861~1919) 近代铁路工程师 詹天佑,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 11岁考取容闳所招出洋留学生习技艺,次年赴美,为中国首批留美官费生。清德宗光绪四年(1878)入耶鲁大学工学院土木建筑科,三年后毕业。归国后,奉派赴福州水师学堂习驾驶,第二年以优异成绩调派赴扬武兵舰服务。光绪十年(1884)应两广总督张之洞之聘任广东博学馆教席,两年后完成测绘广东沿海险要图。从十四年(1888)起献身铁路工程,任工程师,先后主持塘沽天津段、滦河铁桥、津芦段、萍乡至醴陵、潮汕铁路、京张铁路等建筑工程。民国8年(1919)奉命至海参崴、哈尔滨参加协约国西伯利亚铁路监管会。因北方严寒,加以公务繁忙,操劳过度而患病,不久逝世于汉口 2.冯如(l883~1912) 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员 冯如,广东恩平人。幼时家贫,12岁赴美国,当童工。工作之余勤于钻研技术。在旅美华侨支持下,曾在旧金山创办广东飞行器公司。溥仪宣统六年(1909)设计并制成飞机,亲自驾驶,试飞成功。后造新飞机一架,航程、时速、高度均达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飞行协会举办的飞行竞赛大会上获奖。宣统三年(1911),拒绝外国重金聘请,返回广州,并带回两架自制的飞机,辛亥革命爆发,参加广东革命军,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革命军陆军飞行队长。 中华民国元年 (1912)八月二十五日在广州作飞行表演时失事牺牲,年仅29岁。 3.李四光(l889~1971) 地质学家 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地质学家。蒙古族。湖北黄冈人。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年以前,长期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政府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竺可桢(l890~1974) 气象、地理学家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1910年赴美,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开创中国气象教育事业,筹划组建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特别是创设高山、边远地区的气象站,开展中国高空探测和天气预报业务,组织编印中国气候资料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了气象研究所。30年代,竺可桢研究中国气流的运行,特别是东南季风和中国雨量的关系。首先指出,夏季季风带来的水汽,是中国大陆上雨泽的主要来源;又指出,季风强盛时,长江流域主旱,华北主涝,季风不强时则相反。他还研究物候和天气的关系,组建中国物候观测网,注意物候知识在农业中的应用。竺可桢长期搜集整理古代有关物候的文献,并依据历代物候记载,研究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其成果对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贡献。 竺可桢共发表论著 270余篇,属于气象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气流之运行》、 《 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 《中国气候概论》、 《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5.吴有训(l897~1977) 物理学家、教育家。 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从事近代物理学特别是X射线散射光谱方面的研究工作,是中国开展近代物理学实验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在康普顿的X射线散射研究中进行了多项实验,为康普顿效应的进一步确立和公认作出了部分重要工作。以系统、精湛的实验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品: 主要著作有《吴有训的科学贡献:吴有训科学论著、讲演、文稿、谈话集》、《吴有训论文选集》等 6.华罗庚(l910~1985) 数学家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 《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 7.林巧稚(1901—1983年) 医学科学家 我国现代妇产科医学的主要开拓者、著名的妇产科专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兼副院长、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被誉为“中国医学圣母”、“万婴只母”。 1921年考入协和医学院学习期间是全校有名的高才生,8年期满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获医学博士学位,并被挑选留协和医院工作。1932年被派往英国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1939年赴美国芝加哥医学院进修。次年回国后,任协和妇产科主任。 林巧稚长期献身于妇产科的教学、医疗和科学研究工作,有丰富的妇产科临床经验,擅长于疑难病例的诊断与处理。她早年对“胎儿宫内呼吸”和“女性生殖道结核”进行过研究。解放后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以后又指导绒毛膜上皮癌研究工作。在滋养细胞肿瘤化疗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受到国家奖励。对妇科盆器结核进行过深入 研究。曾负责组织北京地区子宫颈癌的普查和防治。主要的研究论文有《从病理检查和尿内绒毛促性腺激素定量试验讨论子宫绒毛膜上层癌的预后》、(北京市88988居民的地区子宫颈癌普查结果初步报告》、(葡萄胎和绒癌尿内绒毛促性腺激素的测定》、(24例良性葡萄胎及恶性葡萄胎转移的研究》以及《老性葡萄胎85例诊断及预后的探讨》等。她主编《妇科学进展》、《妇科肿瘤病学》等学术专著。还经常撰写科普文章或作科普报告,直传妇幼卫生知识。其主编的《家庭卫生倾问》、《育儿百科全书》、《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等科普读物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8.张钰哲(1902—1986年) 天文科学家 福建闽侯人。192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学系。1929年获美国叶凯士天文台天文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1928年发现1125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华”。30多年来拍摄和领导拍摄到7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确位置,发现800多颗小行星和3颗命名为“紫金山”的新彗星。1957年初应用天体力学基础理论对人造卫星轨道问题作了开创性研究。开创并领导了天文学多个领域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天文学史研究、天文仪器研制、天文科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9.侯德榜(1890—1974年) 化学工业科学家。 化工专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20年代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的奥秘,主持建成亚洲第一座纯碱厂;30年代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铵的联合企业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南京硫酸铵厂,开创了我国化肥工业的新纪元。四五十年代又发明了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新工艺,此法被世人称为“侯氏制碱法”,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并使之在60年代实现了工业化和大面积推广。 10.丁颖(1888—1964年) 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 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1926年他在广州东郊发现野生稻,随后论证了我国是栽培稻种的原产地之一;首先把水稻划分为籼粳两个亚种,并运用生态学观点,按籼—粳、晚—早、水—陆、粘—糯的层次对栽培品种进行分类;为生产上培育许多个优良品种,对提高产量和品质作出了贡献。晚年主持水稻生态研究,主编《中国水稻栽培学》;出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后,每年带领科技人员到各稻区实地考察,总结经验,为发展我国水稻生产和科技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是备受中国人民崇敬的农业科学家。 11.熊庆来<1893-1969>, 数学家,教育家. 字迪之,云南弥勒人,我国函数理论的开拓者。18岁考入云南省高等学堂,20岁赴比利时学采矿,后到法国留学,并获博士学位。他主要从事函数论方面的研究,定义了一个“无穷级函数”,国际上称为熊氏无穷数。 熊庆来热爱教育事业,为培养中国的科学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30年,他在清华大学当数学系主任时,从学术杂志上发现了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以后,毅然打破常规,请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在熊庆来的培养下,华罗庚后来成为著名的数学家。我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是他的学生。在70多岁高龄时,他虽已半身不遂,还抱病指导两个研究生,这就是青年数学家杨乐和张广厚。 12.汤飞凡<1897-1958> 微生物学家,病毒学家. 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用物理方法研究阐明病毒的本质,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是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中国人。对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13.张孝骞 <1897-1987>, 医学科学家 中国西医学的先驱,中国胃肠病学的创始人,卓越的临床医学家。 毕生从事内科、胃肠病的临床实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是中国胃肠病学的奠基人。早年对患病时的呼吸、代谢肾上腺功能等进行了广泛研究,建立起血容量测定方法,为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建立消化专业门诊部,开展胃分泌功能研究,在国内第一次采用组织胺法进行胃液化验,对消化性溃疡病、胃溃疡与胃癌的关系、腹膜结核、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诊断和治疗了许多疑难病症。撰有《糖尿病酸中毒时的血容量》、《胃液分析的组织胺法》等有关消化、代谢和血液方面的论文50余篇。 14.梁思成<1901-1972>, 建筑学家 祖籍广东新会,生于日本,其父是梁启超.梁思成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15.陈景润(1937—1997) 数学家 二十世纪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陈景润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任职于北京一所中学,后任职于厦门大学图书馆。 陈景润曾从师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1956年,在华罗庚先生的推荐下,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他很早就对“哥德巴赫猜想”问题有独到的见解,经过多年的精心解析和推算,终于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他所证明的(1+2),是一个200多年来许多科学家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