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专题 > 正文

南极考察历史:中国第十三次南极考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 17:51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网站

  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是执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计划(攻关)项目的第一年。共安排了

长城站度夏科考2项,越冬科考4项。中山站度夏科考3项,越冬科考10项。

  [长城站科学考察]

  气象常规现测 观测工作主要包括气象常规和太阳辐射观测、卫星遥感天线的检查维
修及接收等越冬周年的气象观测工作。

  

地震、地磁观测 主要完成了越冬周年的地震(MDS一4)数字三分向、地震(DSL一3)模拟三分向、地磁场数字观测、地磁场模拟观测(GM一1)三分量观测、地磁场(ZZZ—l)总强度数字量等观测。大部分观测获得了1997年度连续完整的数据。

  电离层垂测 主要进行越冬周年的电离层测高、甚低频(VLF)信号相位测量和短波场强测试等常规观测。

  国际 GPS联测 主要在96/97年南极夏季1月20日至2月10日期间,参加国际全南极洲的GPS联合观测,其目的主要是针对大地形变开展观测的研究。

  苔藓植物的微气候研究 此项考察研究工作是根据中国国家海洋局所属研究机构与德国基尔大学的合作协议,在96/97南极夏季安排进行的。

  [中山站科学考察]

  海冰生态项目 该项目是根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先期执行的“九五”南极科技攻关项目有关专题内容的现场计划进行的。在1997年南极冬季,充分利用中山站实验室和野外装备十分有限的客观条件,顺利实施了近岸海冰生态过程和海冰区颗粒有机碳通量研究的现场考察工作。

  中日合作高空大气物理观测 该项目为执行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计划和中国极地研究所、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所际合作协议计划,是以研究极光现象为重点的越冬周年的综合观测项目. 观测仪器包括数字式电离层测高仪、通门磁力计、感应磁力计、全天空摄象机、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扫描光度计和表面臭氧探测仪等。

  甚低频、短波场强和极光观测 此项观测中的前两项自中山站建站以来一直坚持越冬周年连续观测,另一项极光观测是第13次南极考察期间开始进行的

中国电子部22所与芬兰的奥兰大学的合作观测项目。

  中层大气物理观测 此项观测开始于中山站建站初期,当时时值22太阳周峰年综合观测在中山站进行,之后作为“八五”攻关项目中南极日地系统整体行为研究的常规观测延续至今。其观测内容主要有:激光雷达探测平流层气溶胶、大气电场系统、南极大气臭氧探空观测系统。

  气象观测、预报和卫星图象接收 主要观测任务包括:气象常规观测、气象预报、气象卫星系统天线安装与改造和云图资料接收、海冰观测、海面辐射观测。

  重力场和固体潮现测 此项观测在1996年由于第12次队计划调整而中断观测。1997年1月8日又恢复连续观测。在连续观测中,于1997年1月25日、2月9日、2月19日、2月23日、5月8日、5月24日、7月9日共8次观测到连续几十小时有规律的异常重力变化信息。在出现扰动的十几小时或更长些时间后,通常可记录到强地震的发生,因此引发了“扰动是地震的前兆或诱因”的研究思想。

  臭氧现测 此项观测使用国际标准的 Brewer臭氧观测仪,第13次队于1997年1月1日正式开始观测,5月16日至7月31日按计划暂停观测,8月1日后恢复观测。整个观测期间基本保证了观测数据的完整、连续。

  地磁观测 此项观测主要包括地磁三分量绝对观测和相对观测、哨声观测记录。

  国际 GPS联测 主要在1997年1月20日至2月10日,参加国际全南极洲的 GPS联合观测,其目的主要是针对大地形变开展观测的研究。

  淡水生态考察 此项目属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主要进行拉斯曼丘陵主要湖泊的水环境基本理化参数、淡水和湿地的微量元素背景值和有机物剖析、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及沉积过程等现场考察工作。承担此项考察的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李植生在越冬即将结束时,被诊断身患癌症提前回国。

  拉斯曼丘陵地质考察 此项考察着重进行晚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地质演化研究。主要包括部分熔融与麻粒岩变质的关系及其构造制约等野外工作,在考察期间,也将有关工作区域拓展到 Veatfold丘陵。

  冰盖内陆考察 为完成作为“九五”攻关项目重要内容之一的中山站至 A冰穹冰雪断面考察,由8名队员组成野外考察队驾驶三辆雪地车拖载雪橇,于1997年1月18日从中山站出发,用18天的时间沿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计划中国断面线路,向南极大陆内陆腹地的 A冰穹完成了336km的冰雪断面的建立,并完成断面上的第一次野外工作。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