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发现之旅:小村落里营造军事堡垒的历史真相(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 14:48 北京科影厂《发现之旅》供稿

发现之旅:小村落里营造军事堡垒的历史真相(2)
张壁村偏僻闭塞,四周都是黄土高垣。

  第二集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张壁村曾有的建筑模式逐渐浮现出来:地上是壁垒森严的城墙,地下是四通八达的地道。

  这个明堡暗道式的军事要塞暗示着张壁曾上演过一场浩大的战争,经历过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

  但是现在的张壁村仅是一个偏远闭塞的小村落,很难想象它有叱咤风云的过去,为什么会有人在这里排兵布阵、大动干戈,他们又是谁呢?

  要查到答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到史料中去寻找。因此郑广根带着已搜集到的证据,决定向史志专家求助。

  侯清柏,介休的地方史志研究专家。根据他的搜集,张壁村本身并没有专门的史料记载,只是张壁所属的介休市还有一本清嘉庆年间编纂的《介休县志》。

  这样一种规模的建筑,竟然在史料中找不到任何文字记载,专家们也觉得不可思议,他们仔细琢磨之后,认为可能有两种原因。

  一是这种堡垒式建筑在某个时期很普遍,因此不值得载入史册;

  二是古堡的建造者是个失败的人物,他还没有机会将自己的秘密公布于众,就从历史上消失了,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谜团。

  面对一筹莫展的郑广根,侯清柏建议他,既然在张壁找不到答案,何不到周围的地区去看一看?说不定附近有类似的建筑,也就能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沿着这条思路,郑广根很快走访了附近的城镇和村落。他首先发现,这些村庄虽然很闭塞落后,但都修有十几米高的城门楼。而且经过仔细的勘察之后,村子的四周的确也留有黄土城墙的遗迹。

  那么,这些村子底下也挖掘有地道吗?当地的村民给了郑广根肯定的答案,遗憾的是那些地道大多被毁坏,今天已无从探寻了。

  王融亮听到了郑广根在别处查找地道的消息,忽然也想起自己小时侯的一件奇事来。王融亮记得,从小自家院墙之后就有一个莫名的黑洞。大人们吓唬他说洞里头有妖怪,这正好刺激了他和小伙伴们的好奇心。有一次,他把家里的鸡绑着吊到了黑洞里。

  如今,王融亮所说的洞口已不复存在了,但根据自己的调研,郑广根认为,这种明堡暗道式的筑城方式很可能就是当地的一种建筑习惯,只不过张壁村保存得更完整。

  但是问题在于,人们修建住宅都以方便自己的生活为首要目的,而介休附近的这些村落都是以农业为主的村子,封闭式的建筑结构并不方便他们外出耕作,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一日,郑广根来到一个叫北贾村的村子。当地人告诉他一条新线索,村子之所以有堡是因为以前这里的主人富甲一方,修筑堡垒,既显耀自己,又可防土匪抢劫。这引起了郑广根的注意,村民的说法有事实依据吗?

  在史志专家侯清柏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北贾村一户侯姓人家的家谱,家谱上记载:侯家在明清时期正是介休首屈一指的大户,侯家的三兄弟曾经在北贾村建立商屯,发家之后,又将商屯改建为三个堡垒。

  那么张壁古堡的修建是否也有同样的原因呢?

  郑广根回到村子重新进行调查。经过一处老宅子时,郑广根被影壁上一个“福”字吸引住了,“福”字鹤头龙身,威严无比。正对着影壁的便是气宇轩昂的大门。种种迹象看来,这里的主人当年或许显赫一时。

  郑广根得知,这里原来是一个叫张礼维的大户人家的院子,至于张家是否富甲一方,便不得而知了。这时郑广根想到:也许能像北贾村一样,在张壁村的宗谱宗祠上找到一些证据。

  令人遗憾的是,偌大一个张壁村,竟然找不到一份完整的宗谱,村里倒是还留有几家宗祠,但郑广根发现,这些祠堂大多破败,而且已找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

  中国传统社会对祖宗一向敬畏有加,甚至超过了对神佛的敬畏,但是张壁村为什么却对宗谱和宗祠如此不重视呢?难道这与它的特殊历史有关?

  对介休历史颇有研究的王融亮先生提供了一个信息,据他了解,记载张壁内容最多的文字资料既不在史籍上,也不在宗谱上,而在另外一种特殊的载体——石碑上。

  在村民的指点下,郑广根在村中的庙宇中果然找到了很多石碑。其中一块石碑上正刻有“张礼维”三个字,下面记叙了张家为修建庙宇而捐款的事迹,这说明张家当时的确十分富有。郑广根对其他石碑的内容也一一做了记录,他发现石碑的年代大多为明清时期,记载的都是村民捐款的事。石碑后面则刻有捐款人的姓名和商号,这些商号尤其引人注目,它说明当时张壁有很多人在经商,而且规模不小。石碑上的记录印证了张壁曾经有不少富人,结合附近村落的情况,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张壁的古堡正是由当地的富商所建。

  在得出结论的同时,郑广根又感觉到很纳闷:张壁村交通闭塞、山水贫瘠,怎么会产生如此多的富户呢?

  这个问题从山西的历史上找到了答案:明朝末年,国力贫弱。山西正好位于明王朝实际控制线的北方边境上,朝廷在北疆设立了很多军事防御体系,当地人便借着供应军需物资的机会,沟通贸易、发家至富,一些人后来便成为在山西乃至全国都引人瞩目的晋商。

  晋商主要发源于山西的晋中盆地,更集中在太谷、祁县、平遥、介休一带。财富殷实的商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扩建高大的城墙,修起威严的城门,这既可以显示他们的地位,还能够防范盗匪的劫掠。

  在张壁村一块康熙五十年所立的《关帝庙重建碑记》中记载到:“我等遭明末之时,贼寇生发,寝不安席”,可见明清时期,这里确实经常受到贼寇的侵扰,所以乱世之中,富商们才会出重资筑堡以求平安。

  在专家们帮助下,通过石碑上的铭文,借见附近村落的历史,郑广根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张壁村的明堡暗道正是明清时的晋商所建。

  似乎一切都尘埃落定,但郑广根心中却并不畅快。这些高大的城墙,呵复杂的地道网络,仅仅用来防止土匪的偷盗,是否显得过于夸张?加上张壁村的一些特殊现象,郑广根隐隐觉得,张壁的秘密还埋在黄土之下。

  并不甘心情愿的郑广根再次研读了村中石碑上的铭文,他发现,在《关帝庙重建碑》上,记录的捐助人当中,竟然有五十个姓氏。

  而在另一块石碑背面,捐助人也有四十一个姓。可见,张壁实际上是一个杂姓村,宗族关系很弱,宗族观念淡薄。

  那么,张壁这个以张为姓的村子,为什么会成为杂姓村呢?

  杂姓很显然就是由于人口频繁流动造成的,在中国古代的农业村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不是因为天灾,就必定是因为战争。

  战争,郑广根再一次咀嚼着这个词汇,只有战争才能和规模浩大的城墙、错综复杂的地道相匹配。郑广根的怀疑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

  翻开历史,中国最重要的帝都绝大多数都在山西周边,西南方有

长安、咸阳,南方有河南的开封、洛阳,东北方有北京,而山西以北,则是强悍的少数民族的盘踞地,正因为如此,历代政权便都以山西为屏障,导致这里战争不断。

  但奇怪的是,并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张壁和重大的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为寻找古堡的建造时间和建造者,专家们想出了一条思路:张壁的“壁”字就是堡垒的意思,这说明此地叫张壁的时候,堡垒的形制已经形成。那么,要追寻张壁古堡形成的年代,则可以查证村中建筑物的最初建造时间。

  这种推理可能存在着疏漏,但在资料匮乏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方法。于是,张壁村中的古建筑成为解答谜团的新线索。

  郑广根按着这条新思路开始调研,村中的一个

施工场地引起了他的注意。这里本是一个废弃不用的旧戏台,但令人纳闷的是,张壁村并不富裕,为什么还要翻修它呢?

  施工的领队告诉了他原因:前不久,几位建筑专家来此考察,发现这个戏台具有较重要的

文物价值,因此筹集了款项进行维修。

  郑广根进一步核实,得到了肯定的答案:这个戏台应该是元代的建筑,判定的主要原因是戏台的建筑具有移柱现象。

  所谓移柱是指:古代庙宇式建筑中,大厅内都有几根位置相对固定的支撑柱,移柱就是将它们向两边挪移,从而使大厅显得更加宽敞。这种建筑方法在元代最为常见。

  戏台是过去村民们聚会休闲的地方,如果它是元代的建筑,那么张壁村至少在元代的时候就已经存在,这比晋商所处的明清时期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元代,这是个和战争相伴随的年代,蒙古族在对中原进行征服和统治时期,各地频繁出现反抗斗争,无论是战争哪一方都需要强大的军事要塞来保护自己。

  但仅凭一个戏台来推延这背后的一切,还显得有些单薄,郑广根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充实这个猜想。正在这时,张壁村西南的砖厂在挖土制坯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座墓葬,据说墓葬风格独特,不像是汉人留下的。这立刻触动了郑广根敏感的神经。在考古专家进驻之后,郑广根也有幸参观了墓室。 沿着昏黄的甬道,郑广根来到墓室之中。墓室呈圆形,四壁雕有彩绘和廊檐。尤为奇特的是,它的顶部是一个土砖逐层垒砌的穹顶,整个墓室给人直观的感觉就像草原上的蒙古包。那么墓主人是否就是元代的少数民族呢?

  仔细观看这些壁画上的人物,他们的服饰和相貌似乎和汉人不同,但差距也不是很大。在墓葬清理工作快要结束的时候,考古人员在墓室中找到了一块墓志,墓志用汉文记载,但在标明纪年的一行文字上,由于颜料脱落,字迹残破,很难辨识。

  这是墓室内郑广根最需要的信息,一时间却得不到答案。

  数天之后,在专家们的会诊之下,墓志上的那几个字得到了确认: “维大定四年”。对于专家来说,他们很清楚,明清两朝之中并没有“大定”这个年号,而且元朝也没有,那么这个陌生的年号应该属于哪朝哪代呢?

  史书上记载,“大定”是金世宗的年号,“大定四年”则相当于南宋孝宗隆兴二年,也就是说这个墓葬是在公元1164年修建的。更令郑广根惊喜的是,经辨识,墓志上还写有:“汾州灵石县张壁村”的字样,这就是说,当时张壁村就已经存在了。

  古墓再一次将张壁的历史向前推进,它不仅表明张壁在南宋就已存在,而且处于金朝的统治之下。

  其实,当时山西的大部分都被金朝吞并,异族统治者显然要面对当地人的反抗,加上北面蒙古部落和南面南宋王朝的夹击,山西正好成为各种势力角逐的战场。在战马悲鸣、烽火连绵的土地上,修建古堡和地道这样的军事设施进行防御,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在史书上,这段乱世之中张壁又留下了点什么呢?

  这个结果不再令郑广根遗憾,因为现实中的证据说明,即使史书上没有记载,张壁的历史依然存在。倒是没有被写进史书的事实,暗示着这里隐藏着更大的秘密。郑广根渐渐意识到,张壁古堡和地道的建造者不在明清,不在元代,甚至也不是南宋。这个兴奋的想法就像黑暗中的火焰,引领着他到更深远的历史之中去寻找答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