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农村面源污染致太湖美景难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 15:19 科学时报

  “鱼米之乡”自古就是太湖流域的别称,一首传唱至今的渔歌“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更是道出了江南人民说不尽的自豪。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杨林章等人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太湖地区农村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导致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质量下降、河流变黑发臭、湖泊富营养化,直接影响该区域的整体环境质量,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与人类健康。

  太湖缘何不堪重负?

  太湖地区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一方面加速了地方工农业经济发展,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也向环境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杨林章说,农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大量化学物质的投入,在追求高产的前提下,很少有人考虑其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农业的面源污染,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引起的面源污染让太湖不堪重负。

  据杨林章介绍,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大量的农用化学品的投入。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后果是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一旦环境遭到污染,尤其是土壤环境及水环境遭到污染后,要在短期内恢复是很困难的。在太湖地区进行的田间试验表明,降雨和施肥是影响农田养分流失的关键因素,施肥后降雨将会使径流水直接进入河道,因此加强种植初期的水分和养分管理是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关键。此外,太湖地区的高效池塘养殖业也是水体氮、磷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村镇聚落区降雨径流引起的氮、磷面源污染,也已成为水环境污染或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来源。苏南地区的调查表明,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方式主要是直接入河、排入屋后或地表渗漏,通过沟渠排放的仅占25%左右。这也使太湖地区每年排放的总氮、总磷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并成为太湖地区河湖污染和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的排放也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据在苏南地区的调查,农村垃圾主要成分为蔬菜处理后的废物、包装类垃圾等,人均日排放垃圾0.2~0.4公斤。在农村地区,由于没有垃圾收集系统,农村垃圾主要堆放在河道和道路的两边,其溶出物经地表径流直接进入河道,污染水体。

  杨林章说,农村面源污染已造成太湖部分地区地表水严重污染,直接影响农业灌溉和农村的饮用水源。大量的N、P等营养盐和污染物排放进入河湖水体,导致太湖全流域70%的河湖受到污染,80%的河流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地面Ⅲ类水标准。

  生态拦截 源头治污

  在经济发达地区,大部分沟渠均采用硬质化技术,产生的地表径流通过硬质化渠道直接排放到河流,造成河流的富营养化。杨林章认为可以将现有的硬质化渠道改为生态型渠道,即在硬质板上留适当的孔,使作物或草能够生长,这样既能吸收渗漏水中的养分,也能吸收利用径流水中的养分,对农田损失的养分进行有效的拦截,达到控制养分损失和再利用养分的目的。

  农田地表径流是养分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现有农田的田埂一般只有20cm左右,遇到较大的降雨时,很容易产生地表径流。根据估算,在现有田埂的基础上加高田埂10~15cm,就可有效防止30~50mm降雨时的地表径流,从而减少大部分的农田地表径流,有效控制因地表径流引起的养分损失和水污染。

  通过生态沟渠、生态拦截系统的建设,可阻截大部分农田损失的养分,但仍会有一部分养分进入河道,可利用现有河道建设生态型人工湿地或水面人工浮岛技术,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等,充分吸收和利用农田损失的养分,改善水质。杨林章同时表示,应认真研究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技术,充分利用土地和植被的净化能力,建立湿地生态系统,截流、吸收利用农村生活污水中的氮、磷、有机物等物质,利用村镇地域的天然或人工多水塘系统或水陆交错带的自然净化生态功能,截留净化农业径流中的氮磷及有机物,加强氮磷等物质在陆地生态系统内的循环,从而减少面源污染对水体的污染。

  在畜禽粪便的处理中要更多地采用生物学及生态学方法,开发养殖业废物的资源化技术、复合生态工程技术,高效鱼池水的养分再利用技术、“鱼—菜”工程技术等,尽可能利用废弃物中的养分和能源物质,减少或消除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此外,还必须根据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尽快制定有关防治畜禽污染,农村化肥、农药、农膜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使环境管理走向法制化、标准化。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