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发现号航天飞机重返太空专题 > 正文

人民日报:发现号回家之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 13:23 人民网-人民日报

  斯壮

  “发现”号滑落跑道的欢呼声已经远去,人们收回关注的目光,重回现实。生活还在继续,但那短暂的飞翔是否触动着我们的思绪……

  还记得8月8日那个傍晚,北京乌云密布,“麦莎”的风声一阵紧似一阵。为赶在预
报的暴雨之前到达,出租车在一个道口违章了。一系列手续履行完毕,一直满脸严肃的警察忽然转过头来,悄悄问我:“发现”号平安降落了吗?

  事实上,那些夜晚,世界在仰望星空。众多酒楼、商场和家庭的电视机前,围满了关心“发现”号返航的观众。他们似乎忘记了工作的辛劳和生活的烦恼,把心思倾注到一架离自己不知有多远的航天飞机、倾注到一群素不相识的航天员身上。

  让人感动的不只是守候在地球上的人们。“薄得像鸡蛋壳一样的大气层已是伤痕累累。”“发现”号指令长科林斯眺望地球,忧心忡忡,“我们有时会看到土地侵蚀现象,有时则会看到乱砍滥伐造成的恶果。环境破坏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很普遍,作为航天员,我们希望看到人们爱护地球、珍惜资源。”科林斯说这些话的时候,“发现”号正准备返航。由于一系列隐患,能否平安着陆仍是未知数。

  这些在生死未卜间传来的警世之言,让红尘中所有的利害权衡、得失计较黯然失色。在那一刻,航天飞机的重新升空不再是一个只有标志性意义的仪式,追随着它的轨迹,人们从日复一日的劳碌奔波中抽身出来,对一些平日无暇端详的东西若有所思。

  怎样让那些充满献身精神的探险者安全回家?在那一刻,共迎危难的信念超越私利,超越国界,超越时空,把60亿人的牵挂与7个人的安危紧紧连在了一起。

  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我们只有在艰险临头的时候,才会如此紧密地结成一个无间的整体?为什么在转瞬的感奋之后,那些将亿万人拧成一股绳的崇高理念和共同利益往往如轻烟飘散?为什么仰望星空的目光重新回落到脚下的道路时,一切又都依然如故?

  没有远见就没有未来。航天飞机是人类送上太空的眼睛。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芸芸众生,比常人更有机会看清楚地球的未来,并把这些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传达给他们。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边,布什总统致电机组成员,“我支持你们,希望你们做到最好”;在另一边,美国政府却对航天员的“忧天”之叹视而不见,始终拒绝在减少温室气体的《京都议定书》上签字。

  从SARS到禽流感,从猪链球菌的疫情到连续发生的矿难,在我们的身边,时常发生着与“哥伦比亚”号机毁人亡一样沉痛的悲剧。而其他种种短期之内看不到的人为灾难,更是在一天天酝酿和积累。为什么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应对它们却往往无能为力?是因为人们应对这些灾难的各种努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不如“发现”号辉煌夺目,还是因为灾难的频繁出现已经让我们习以为常了?

  “发现”号平安回家了,但那些共迎挑战的勇气、同舟共济的感动和仰望苍穹的远见,究竟还能陪我们向前走多远?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