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科普杂志封面秀专题 > 正文

《DEEP中国科学探险》8月号:重返抗日战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 12:27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DEEP中国科学探险》8月号:重返抗日战场
《DEEP中国科学探险》2005年8月号封面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我特别喜欢今年4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赠送的《南北战争主题地图》,上面详细地标出每个战场的位置、日期及双方死伤人数,还用大小不同的圆圈划分出战场的重要性,更为难得的是标出了由于开发导致的战场受破坏的程度。在本期特别策划《重返抗 日战场》中,我本打算也采用一张类似的抗战地图,当求教于抗战史专家时,马上得到坚决的否定:还没有人试图做出这样的地图,难度太大!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纪念这场发生在60年前抗 日战争?南北战争距离今天的美国有150多年的历史,被美国人称为“彻底改变整个国家的战争”,为了让美国人不忘记它,“南北战争遗址咨询委员会”向国会提交保存战场遗址的报告,私人团体“南北战争保存信托”组织和开发商进行斗争,4000名南北战争迷在美国原野上进行着“重演南北战争”的秀……美国人在用一切手段还原着历史的血肉,不仅仅在史书上,更在美国大地上。这次,我们3位编辑行程万里重返了20多个抗 日战场,很多已经面目全非,这场刚刚过去一个甲子,真正彻底改变了中国命运的战争似乎离现实的中国越来越远了。

  目前,媒体都在热炒老兵。据说,美国的历史学家很早就对二战的老兵进行口述历史的记录工作,《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之所以震撼人心,据说和斯皮尔伯格大量阅读这些口述历史有关。我们能否全面真实地还原抗战历史的血肉,能否把对战争的记忆延续给后人,对媒体、历史学者和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都息息相关。(撰文/周卫军)

  重返抗 日战场

  1945年5月,第三帝国的最后堡垒柏林被攻克,超过120万日本军队仍然据守在中国。中国人在大后方的重庆、湖南、广西、云南等地、沦陷已久的敌占区,甚至缅甸,继续苦熬着,等着冲锋,等着牺牲,等着用更多人的生命去置换一个悲惨百年的终结。2005年6月,我们从北京出发,去往沈阳、北大营、嫩江、太原,去往上海、徐州、枣庄、宜昌,去往昆明、长沙、新墙河、芷江……沿着几十年前中国沦丧、自卫、反击、相持、反攻的路线,去探寻昔日战场的最后遗痕。我们此次贯越东西南北的万里旅程超越了地理概念,添了几分历史和心灵探寻的味道。历史和战争的幽灵仍在无垠的世界与更宽广的人心之中徘徊——关于60年前的那场战争,我们忘记的远比记住的要多。

  重返抗 日战场·1·拱手让东北 1931年,积重难返的中国遭遇急欲成为一流国家的日本。最高当局无力做出准确判断,膏腴甜美的白山黑水沦入敌手。(撰文/梅冰 摄影/王牧)

  重返抗 日战场·2·血战山河 咽喉之地平津亦被攻陷,中国人意识到,自己已经踏入亡国的炼狱边缘。从上海到武汉到长沙,在国都被占国土沦丧的慌乱中逐渐镇定下来的中国人,开始默默承受苦难,伺机回击。到达长江一线时,日本人开始触及中国人以血肉凝铸的底线,于是它开始一万一万地损折士卒,一步一步走向覆灭。(撰文/梅冰 韩旭 李劳 摄影/邓一 李少白 王牧 刘殊瑾)

  重返抗 日战场·3·打通国际大通道 抗战时期,民不聊生,工农业被毁,积贫积弱的中国唯有透过数条国际交通线来获得国际援华物资,以培育基本的抗战气力。这数条国际通道之中,又尤以彩云之南的滇缅公路最为重要。(撰文/戈叔亚 摄影/邓一)

  重返抗 日战场·4·胜利降临 胜利降临时,中国付出了大半国土沦丧、3500万军民被屠戮的惨重代价。然而,及至受降时仍滞留在中国的120万日军和美国人的两枚核弹,直到今天仍在警醒我们去考究自己胜利者身份的含金量。(撰文/李劳 摄影/邓一)

  1421:中国发现世界?

  名扬中外的郑和下西洋,其舰队规模不仅为当时任何国家所没有,也是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的任何舰队所望尘莫及的。但是,郑和是否真的“比哥伦布早72年到达美洲”;“比达·伽马早77年绕过好望角”;“比麦哲伦早一个世纪完成环球航行”;“比库克船长早350年到达澳洲”?还是让我们看看孟席斯提供的证据吧。(文/供图 孟席斯)

  告别非洲大陆最长的内战

  2003年的12月,离苏丹执政党国民大会党和“苏丹人民解放运动”达成组建过渡联合政府的协议还有一年多,内战伴着谈判仍在继续,和平尚未到来。与过去20多年别无二致的阳光一如往昔,普照着煎熬中的苏丹,北部的穆斯林和南部的基督徒都望不穿眼前的黑暗与绝望,谁也看不清未来。(撰文/杨树林 供图/EyePress)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