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太空大冲撞深度撞击三大任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 16:40 中国新闻周刊 | |||||||||
“深度撞击号”在距离地球1.3亿公里的太空撞击彗星,第一次在太空制造了绚丽的人工天象 本刊记者/方玄昌 6800万年前,一颗直径大约为10公里的小行星以快于子弹几十倍的速度冲向地球。
自从科学家找到那次天外来客对地球撞击引起灾难的证据以来,科学界一直在担忧着类似灾难的重演:从概率上计算,同一量级的小天体平均6500年出现一次——人类自从在地球上出现以来,就已经面临这一威胁。 但现在,人类开始反客为主。 2005年7月4日,北京时间13时59分(美国当地时间7月3日22时59分),美国加州帕沙第纳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任务控制室一片欢腾,7秒钟——这是信号以光速从1.3亿公里外太空传回地球所需要的时间——之前,太空船“深度撞击号”发射的撞击器成功撞向“坦普尔1号”彗星。 借助于望远镜和网络、电视,全球数以亿计的科学家、天文爱好者以及普通大众观看了这一壮观场面。 “这真是一个迎接美国独立日的好方式,”“深度撞击号”项目经理瑞克·格拉米尔说,“成功解决这个任务的挑战,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非常骄傲。” “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功。”NASA太阳系分部主任安迪·丹兹勒则说,“明天以及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知道更多关于我们太阳系起源的事情。” 撞击器的最后时刻 经过172天和4亿3100万公里的外层空间“围捕”之后,普通冰箱大小的“深度撞击号”撞击器成功到达并触及普通城市大小的“坦普尔1号”彗星。 撞击成功后,科学家初步分析出撞击一瞬间发生的故事:撞击器高速消失于彗星,并在其表面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闪光——这为安装在“深度撞击号”母船上的两个照相机提供了非常棒的光源。深度撞击项目的科学家将这次撞击理论化后认为,当两者以一个大约每秒10.2公里的相对速度撞击后,大约372公斤重的撞击器在彗星表面深处蒸发了。 “当两个物体以每小时37000公里的相对速度相遇时,你必然会看到一个巨大的闪光,”深度撞击项目的合作调查人、布朗大学的彼特·斯库兹说,“撞击所产生的温度至少有摄氏几千度,在那样极端的温度下,任何物质都会开始发光发热。我们制造了不到一秒钟的强光照射。” 深度撞击项目组的飞行控制组分析了撞击器飞行的最后几个小时。在撞击器第一个用于方向控制的火箭点火之后,实时遥感勘测数据传来,它显示撞击器从彗星的轨道上移开了。 “我们当时很严密地监视着撞击器的飞行路径,”深度撞击项目导航员史亚姆·巴斯卡兰说,“但因为种种原因,撞击器飞离了原定路径7公里左右。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但是接着第二、第三机动火箭的启动让它回到了我们期望的地方。” 辉煌的图像 撞击产生的能量相当于4.5吨烈性炸药爆炸,使得彗星的亮度比正常情况下亮了6倍。撞击所创造的闪光带给深度撞击项目组一个视觉上的惊奇。而飞越了爆炸点之后的太空船(最接近时它飞到离彗星仅500公里的地方)继续连续传回图像和数据,对它们的初步评估更是提供了另一个令人惊异的、对彗星真相的窥视。 “有人说,一张照片胜似千言,”深度撞击的项目经理瑞克·格莱米尔说,“当你看一眼我们在7月4号凌晨的几个钟头里捕捉到的画面,我想你就能写一整部百科全书。” 在7月4日举行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深度撞击号”的成员展示了一个电影,描述了撞击器生命中的最后时刻。最后从撞击器传回的图像,是通过探测器在炙热中终结生命之前三秒钟传回来的。 “最后的图像是从一个距离彗星表面大约30公里处记录的,”深度撞击项目的首席调查人、马里兰大学的迈克尔·阿汗恩说,“从那么近的距离,我们能分辨出彗星表面4米以内大小的图像。当我参加这个项目的时候,我很想从近处仔细观察一下彗星,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个可笑的想法。” 现在,这个原本可笑的想法变成了现实。 三大任务 现在,我们可以说,彗星“脏雪球模型”的提出者、美国科学家惠普真的很遗憾:他刚刚在去年去世,一直以来——直到几个月前,还有人对他的理论提出质疑,认为彗星更可能由坚硬的岩石构成。而这次“深度撞击号”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撞击来了解彗星本身的结构。 现在,撞击一发生,“彗星由坚硬的岩石构成”的猜测立时遇到了挫折——至少在这颗彗星上它不是这样,否则,撞击不可能扬起如此多的彗星组成物质。“脏雪球模型”得到了一次强有力的验证。 “深度撞击号”另一个任务,是希望得到关于太阳系早期物质状态的一些信息。 由于彗星没有地质运动,并主要来自于远离太阳、寒冷的柯伊伯带(太阳系海王星之外的部分,这里有为数众多的小行星等天体),其内部很少发生化学反应,它的表层下因此可能含有太阳系原始的成分。科学家们希望能够触及彗星的核心部分,研究太阳和行星的起源。 项目还有一个间接任务,就是考证“生命起源于太空”这一说法的可能性。 一直以来,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都认为,组成原始生命的基本物质可能最早来自于太空。天文学家猜想,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行星,大约39亿年前可能都曾受到彗星的密集轰击,而不久后地球上就出现了生命,两者之间可能存在联系。 现在,借助于光谱分析方法,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太空中的确存在多种有机分子。而“地球上的水分主要来自于太空”的说法得到了更多科学家的认同。 把有机分子、水分带来地球的主要载体就是彗星。这次撞击,将在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一理论。当然,对于人类太空遥控技术的测试,也是这个项目的一个附属任务。 “罗塞塔”值得期待 对于彗星的近距离探测,“深度撞击号”并不是第一次。 1986年,哈雷慧星回归。美国和欧洲合作的探测器“乔托号”飞近慧星旁边,第一次告诉人们,哈雷彗星的大小大约是8×16公里。那一年,日本和前苏联也有探测器参与了研究。第二次成功案例,是1998年发射的“深空1号”,2001年飞近并成功探测了“坡瑞利”彗星。 第三次成功案例是1999年欧洲发射的“星尘号”,它于2004年成功在“怀尔德-2”彗星的彗尾上取样,并计划于2006年回归地球。 “深度撞击号”之后,真正引人注目的是正在旅途中的“罗塞塔号”。2004年3月,欧洲宇航局研制的“罗塞塔号”由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它将用10年的时间去追赶“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并最终在彗星的上空停留,成为这颗彗星的人造卫星。 如同“深度撞击号”一样,“罗塞塔号”也是一个子母航天器。但它携带的是一个着陆器——“菲莱”,它将在彗星实现软着陆,并在彗核表面钻一个深度超过20厘米的洞,从彗核的表层以下提取物质,然后放到显微镜下研究。 “罗塞塔号”还将环绕彗核飞行将近两年时间,从而得以目睹彗核逐渐接近太阳的过程,可以观察彗核上的物质升华形成彗发和彗尾的过程。 子母航天器伴随着彗星环绕太阳旋转——如果“罗塞塔号”计划顺利执行,它无疑将成为“深度撞击号”之后又一大人造天象奇观。 (感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对本文提供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