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低调的科学大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9日 16:34 新民晚报

  听到黄昆先生逝世,有些突然。虽然他已86岁高龄,然而,就在3年前,因为最高科技奖采访他时,83岁的黄昆仍是一个思维敏捷、精神尚可的老人。在位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办公室里,他头戴一顶蓝帽子,身着中山装,阳光穿过窗户洒满一地。我和黄昆先生“面对面”一谈就是一个小时。

  接受采访条件“苛刻”

  黄昆夫妇真实,真实得让人有点难以接受。那次采访,是在记者的百般争取下迅速进行的,虽然他答应采访,但只能给一个多小时;虽然应允记者去他家,但却只能看不能问,“否则无法向夫人交代”,条件极其“苛刻”。

  你能想象你在他家只呆了约摸十分钟,而且只能站着,十分钟的采访变成了无声的“参观”吗?他的家就在中关村,前任最高科技奖得主、数学家吴文俊就离他家不远。黄昆家居简朴,家具简单,而始终坐在沙发上的黄昆夫妇却在翻阅着报纸。“如今的报纸太厚了,翻起来比看还难”,这是家庭采访中黄昆所说的唯一的一句话。

  风雨一生晚年宁静

  黄昆的夫人李爱扶更“绝”。“请尊重我的隐私权”,那次,我刚想开口问问半个世纪前,是什么原因促使年轻的她从英国远渡重洋来中国和黄昆喜结连理,是什么使他们携手共度风风雨雨。一句话把嘴封住后,他们夫妇俩随意地翻看报纸,一言不发。总算开口了,就只有一句话:“我想知道你们什么时候走?”

  事后以至今天,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这对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的老人在晚年已经别无他求,只求一份宁静,这点要求不算高。而作为英国人的李爱扶,更是具有强烈的自尊感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她家里,就看到了一些相框或者悬挂在墙上、书柜里的字词,好几张照片上都是英国小男孩,告诉人们这位主人“特殊”的文化背景。

  上课“不错”桃李芬芳

  吴大猷、莫特、玻恩、杨振宁等人对黄昆一生都有过或大或小的影响。而不少人都知道黄昆在上世纪70年代末能够重新走上科研岗

  位,焕发科研第二春,是因为邓小平同志的多次过问,这段经历甚至写进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因此我故意问他:“谁对您的一生影响最大?”

  你猜猜他怎么回答?“我自己对自己影响最大。”他异常坦率,“像我这样考虑问题,没有太大的天赋也能做出很好的工作。过去教学时,大家评论我课上得还不错,我也认为是下了功夫的,但就是对一个个学生不太关心。因为我认为上课也是培养人,讲课是我的责任,我尽自己很大的努力。”就是这样一个对学生不太关心的人,却培养出了好几位院士:夏建白、甘子钊、朱邦芬等等。

  个性很强“默默无闻”

  黄昆的个性很强:“我过去曾经迷信天才,水平跟我差不多的,我觉得他勉强能做物理工作;比我差的,就认为一钱不值;比我好的,就觉得不得了。”我想,一位普普通通院士的逝世,在社会上无法引起任何“骚动”。但这位黄昆不同,他是2000年以来7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第一位离开人世的专家。而这位获奖者,却离公众是那么远,始终“默默无闻”,甚至到了离奇的程度。这样的人物反而可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新华社记者李斌(新华社上午供本报专稿)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