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人类探测器成功撞彗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 13:47 天津日报 | |||||||||
相撞时间仅提前2分钟高大抛射物形如蘑菇云 “深度撞击”撞击器北京时间4日下午按原计划与坦普尔1号彗星发生相撞。适值美国独立日凌晨,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为全世界上演了一幕耀眼的太空焰火。就在这一片焰火之中,人类仿佛窥见了太阳系的儿时容貌。
准确击中目标 “深度撞击”太空“亲吻”彗星的精确度不亚于给绣花针穿线:北京时间4日12时20分左右,“深度撞击”撞击器进行了第一次发动机点火调整,调整持续了约20秒,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准确地“瞄准”彗星。此时,撞击器运转正常,自动导航系统不断工作,不断修改自己的轨道,保证它能够精确、准确的撞击到彗核上。 北京时间4日13时17分左右,“深度撞击”撞击器成功完成第二次发动机点火调整。从画面看喷气实验室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显得非常轻松,给所有人以胸有成竹的感觉。 北京时间13点39分是最后一次轨道调整。此时,撞击器上的摄像机不断地向地面控制中心发回高清晰度的照片。这些照片清楚地显示,神秘的彗星上遍布冰隙,冰脊和冰川模样的地貌。这些近照引得喷气实验室内的科学家们和通过网络看直播的世界各国的天文爱好者们惊叹不已。此时的撞击器运行得非常平稳,并且离彗星越来越近,大家能看到一些神秘的扬尘———彗星表面的喷发活动。因为这些喷发,所以传回的图像的清晰程度有所降低。 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左右,“深度撞击”撞击器成功与坦普尔1号彗星发生相撞,比预定时间提前2分钟,整个过程持续了3秒7。 场面非常壮观 事先预测,撞击会造成彗核表面的冰雪、尘埃等溅起,好比在太空中放出一个大“焰火”,事实比预测的要壮观———撞击时,彗星下半部分喷发的物质非常高,原来看到是一个非常小的核,撞击以后,整个抛射物非常高、非常大,让观看的人想起了蘑菇云! 当这幕情景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喷气实验室科学家们情不自禁地惊呼起来:“天呐,天呐!”;喷气实验室飞行控制官员们高呼:“太强了!太强了。我们让它撞中了我们想撞的位置上。” 伴随着一道眩目强光,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内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为这一时刻等待6年之久的科研人员们相互拥抱,激动不已。 实验室研究人员唐·约曼斯说,撞击器准确击中彗星,撞击力度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料,“科研小组欣喜若狂”。实验室主任查尔斯·埃拉奇也表示,成功之大,“超出我们的预料”。 探测器发回的一张图片显示,撞击场面与此前预计毫无二致。撞击器击中彗星下部,撞击处出现了一个明亮的光斑,冲击产生的碎片在空中散开,如同云状。 据科研人员介绍,撞击前2小时,撞击器转入自动驾驶状态,完全脱离地面控制人员的掌控。如果此前运算稍有差错,或者部件出现故障,撞击器便可能与彗星失之交臂,而这项耗资3.3亿美元的宏大计划亦将随之功亏一篑。 如同科幻大片 此次撞击成功,不仅标志着人类有史以来与彗星进行的最亲密接触,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天文爱好者表演了一幕绚烂的太空焰火。 在夏威夷怀基基海滩,1万余人通过巨型电影屏幕目睹了这一撞击盛况。来自火奴鲁鲁的内科医生史蒂夫·林说:“这就像一部科幻电影。” 其实,这就是真实版同名好莱坞大片。在1998年拍摄的好莱坞科幻电影《深度撞击》中,一艘美国太空船奉命前去轰炸一颗巨型彗星,以防止其与地球相撞。 但与之不同的是,据项目人员介绍,坦普尔1号彗星“现在或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对其进行轰击旨在揭开太阳系起源之谜。 肩负探索重任 科研人员认为,彗星内核由40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便已存在的原始物质构成,因此彗星可能是太阳系中最古老的天体,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探索太阳和行星的形成过程。 为此,科研人员在“深度撞击”探测器和撞击器上均安装了摄像仪器,用以拍摄彗星表面特征及撞击实况。撞击发生后,探测器还要对溅射的彗星碎片进行分析,并将结果传回地球。 国家航空和航天局负责太阳系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安迪·丹特兹勒说:“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并探寻宇宙其它地方是否存在生命。彗星是太阳系最古老的天体,它会为许多问题的解答提供线索。” 埃拉奇在撞击后表示:“现在我认为,我们对太阳系有了完全不同的了解。” “深度撞击”计划1999年11月1日正式启动,共投资3.3亿美元。时隔5年之后,“深度撞击”号探测器于今年1月12日成功发射,后于7月3日14时释放撞击器。在撞击彗星前,该探测器已经走过了4.31亿公里的漫长太空之旅。 天文专家分析坦普尔一号彗星认为彗核表面有环形山
据新华社南京7月4日电 (记者徐机玲 蔡玉高) 4日13时50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发射的撞击舱成功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专家经初步分析发现,坦普尔一号彗星的彗核表面有一个环形山。 “炮轰”彗星的壮举吸引了全球的科学家和公众的关注。收看了CCTV的新闻直播,并分析了美国宇航局公布的撞击彗星照片,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认为:“深度撞击”所发射的撞击舱与彗星的碰撞相当强烈。碰撞发出的物质使彗星表面增亮不小,大量彗星物质抛射出来,溅射的范围达方圆几公里。这次撞击的命中率比预期的要高,撞击的精度相当惊人。 分析显示,彗核的表面并不光滑,明显有丘陵的特征。最大特点是有一个环形山,环形山的直径接近1公里,估计为几十米直径大小的小行星或者彗星的彗核撞击所致。这个环形山的特征比较明显,应该处于中年时期。 另外,彗星彗核的颜色没有当初估计得那么深。按照科学家们的认识,该彗星彗核的颜色要比煤灰还要黑,现在看来,它的颜色介于黑灰色和深灰色之间。 深度撞击与我们啥关系 据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 对于诸多业余天文爱好者而言,撞击过后,华丽的帷幕落下,他们心中的激动或许也已经平息。然而实则不然,“深度撞击”对我们普通人的意义同样深远。 其一,科学家的发现将帮助我们对太阳系诞生的过程有更多了解,并将对探索生命的起源、地球上水的来源也有重大意义。 其次,“深度撞击”探测器飞行了约4.3亿公里之后,才释放出撞击器,而撞击器也经过了80万公里的自主飞行,并在三次发动机点火调整后最终精确地击中目标。整个过程的航天器无人控制技术堪称完美,而这对人类未来远足外空,离开蛰居许久的地球家园,前往外空开辟新的乐土,也将具有重大意义。 再者,以如此一种好莱坞大片的方式进行的“深度撞击”,无疑能激发出人类更多的想像,吸引更多的人投身科学探索。 可能有人会说,“深度撞击”耗资3.3亿美元,如此巨资是否值得?然而,比较一下吧,一架B—2轰炸机的单价高达21亿美元,当它在地球上留下深坑的同时,留在人类心灵里的伤害,又是多么深重呢? 北大教授焦维新认为我国也可考虑撞击小行星 据新华社电 “这是人类第一次与彗星亲密接触,说明人类有能力探索更多的太空未知世界。”主讲“空间探测”课20多年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介绍说,截至目前,人类探测彗星大概有4种方式,一是传统目测和望远镜观测;二是卫星和哈勃望远镜使人们第一次近距离观测到彗星结构;三是返回式飞行器,方法是派出飞船登陆某颗彗星,采集样本后返回地面;第四就是“深度撞击”,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数据。 “发达国家的太空探测计划相对更加完整和有步骤,应看到我国航天科技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焦维新还建议,对彗星和近地小行星等小型天体的撞击,不仅科学意义重大,而且有利于探寻宇宙空间的资源。“我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用撞击的方式探查小行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