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权威专家解读:撞击彗星对人类意义重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 13:22 深圳特区报 | |||||||||
撞击彗星和我们有啥关系 ——来自三位权威专家的诠释 “这简直是一个奇迹。”在获悉“深度撞击”成功的消息后,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庞之浩研究员仍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撞击成功意味着什么?深度撞击和人类有什么关系?庞之浩和国家射电望远镜项目首席科学家南仁东研究员、北京大学焦维新教授分别回答了记者的疑问。 庞之浩:将大大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 美国宇航局发射的飞行器飞行了4亿多公里,在离彗核大概有80万公里处释放撞击弹,撞击了一颗直径不到6公里的彗星。“这么远的距离能够撞击成功,简直是个奇迹。”庞之浩介绍,这次撞击是在距离地球上亿公里处进行的,撞击器撞击彗核的相对速度是10.2公里/秒,就像蚊子冲进一架波音747飞机。 “撞击能获取有价值的资料,也将大大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因为这次撞击的直接目的是探究太阳系、地球生命的起源,彗星上很可能存在最早的生命物质。”庞之浩指出,这次撞击的另一个目的,是为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做一些基础研究。“历史上有名的‘通古斯大爆炸’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结果。很多科学家也认为,恐龙灭绝也与之有关。何况,去年就有一颗小行星离地球就只有3万多公里,擦肩而过。2029年也将有一颗小行星离地球比较近。” 南仁东:对保卫地球安全意义十分重大 “这是人类第一次主动撞击彗星,工程难度非常大,我们可以将之形容为两颗高速运动的子弹相撞。”负责“追寻外星人”项目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说。 南仁东表示,具备太空上的“远程”打击能力,对保卫地球安全意义十分重大。如果说将来有小行星之类的天体威胁地球,就可以准确地将其摧毁或者改变其轨道。 南仁东说,撞击可以提供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期原始大气、原始太阳系星云结构和状态的资料,“这对于研究太阳系、太阳系相关行星,甚至于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都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能够“打”中上亿公里外体积那么小、引力场又那么弱的目标,全靠计算和控制的准确度,“仅仅从工程角度讲,这次撞击意义也很大”。 南仁东说,这次撞击有可能采集到彗星内核的成分,也将为其他国家科学家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焦维新:我国也可以考虑“撞击”小行星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介绍说,截至目前,人类探测彗星大概有4种方式,一是传统目测和望远镜观测;二是卫星和哈勃望远镜使人们第一次近距离观测到彗星结构;三是返回式飞行器,方法是派出飞船登陆某颗彗星,采集样本后返回地面;第四就是“深度撞击”,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数据。“从电视画面上看,撞击的喷发物喷溅得很高,说明人类对彗星结构及组成的理论推断是正确的。” 焦维新还建议,对彗星和近地小行星等小型天体的撞击,不仅科学意义重大,而且有利于探寻宇宙空间的资源。“我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用撞击的方式探查小行星。”(据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 7月4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国家宇航局的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在密切关注电视屏幕上撞击器“击中”目标——坦普尔1号彗星的全部过程。新华社发 组装中的撞击探测器。 昨日,深圳众多天文爱好者借助天文望远镜观测难得的“太空焰火”。图为天文爱好者在深圳实验学校天文台观测“炮打彗星”。本报记者程海昆李伟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