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史无前例的“深度撞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 11:31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文/透视 新华 太平洋时间3日22时52分(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在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之后,美国宇航局(NASA)“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成功击中目标——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一太空“焰火”也为美国7月4日的独立日献上了一份厚礼。 “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击中目标后,美国宇航局位于加州帕萨德纳的喷
美国宇航局的近地球物体计划的主任和此次任务的共同调查者唐·约曼斯先生兴奋地说,“我们撞上了我们想撞击的地方。这次撞击的威力比我预计的要大,比我们大多数人预料的都要大。”他说,“我们获得了我们希望得到的所有数据,科学小组兴奋不已。”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发言人艾伦·比夫对记者说:“我们在太平洋时间3日22点58分收到飞行器传回的第一幅图像,表明撞击在22点52分准时发生。”比夫说,这第一张照片是由“深度撞击”的飞行器在距彗核约8000公里之外,用其搭载的中分辨率观测设备拍下的,“现在,项目科学家还不能从这些照片中获得什么有意义的信息,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深度撞击’项目已经获得成功。” 据“深度撞击”号探测器拍摄到的图像显示,撞击器撞击到了彗星的较下部位,旋即发出了明亮的光点,巨大的撞击造成彗核表面的冰雪、尘埃等溅起,好比在太空中放出一个大“焰火”。科学家们认为,彗核中含有太阳系初生时遗留的物质。他们希望一旦尘埃落定,能够透视彗星冰冻了的彗核,对太阳系诞生的过程有更多了解。 美国宇航局的官员说,也许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分析完毕这次相撞所得的数据。“撞击器”在撞击彗星表面前几秒拍摄到的图像说明,彗星表面是岩石地形,包括几个圆形的巨坑。这次撞击带来的信息,可能涉及太阳系的诞生、地球上水的来源,以及地球生命的兴起,足够科学家们夜以继日地分析。“30天后‘深度撞击’项目就将结束了,但其数据分析工作会持续好多年。”比夫告诉记者。美国宇航局的官员称,这次相撞不会有力改变彗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此次试验也不会构成对地球的威胁。 在夏威夷,有1000多人聚集在瓦基基的海滩上,通过一个巨大电影屏幕观看彗星相撞的情景。火奴鲁鲁的一名医师斯蒂夫·林先生和他7岁的儿子罗比一起在海滩上观看彗星相撞的壮举。他说:“这几乎就像是科幻小说一般。” 科学家把此次太空相撞之行比作是人站在马路中央,遭到一辆以23000英里的时速疾驶的卡车的撞击。他们预测,撞击时的爆炸可能产生了一个30米深、足球场大小的深坑。 这项史无前例的“炮轰”彗星计划始于1999年11月1日,美宇航局于2005年1月12日成功发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在4日撞击彗星之前,“深度撞击”号走过了4.31亿公里的漫长太空之旅,终于迎来了与坦普尔1号“亲密接触”的激动人心时刻。 “深度撞击”的指挥中心 新华社记者 颜亮 “勇气”号火星漫游、“卡西尼”号土星探秘、“深度撞击”探测器“炮轰”彗星……每一次太空探索热都会使美国宇航局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成为世界的焦点。 JPL位于洛杉矶东部的一个山凹里,其前身是加州理工学院喷气动力研究所,由航空大师卡门于20世纪40年代牵头成立,最初的许多研究工作与火箭、导弹有关,但现在完全从事太空科学研究。 美国宇航局有两个非常知名的太空研究基地,一个是位于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主要负责载人航天研究;另一个是位于洛杉矶的JPL实验室,主要负责不载人太空探索计划。 美国所有的太空无人探测研究基本都在JPL完成,目前JPL共进行着45个项目的研发。各种无人探测器升空后的控制工作大都由JPL负责。 JPL实验室的文化是:“尊重个人、重视集体、讲求诚信、倡导创新。”其中,“尊重个人”被列在最重要的位置。这里汇集了美国的太空研究精英,其员工总数超过5200人,仅华裔科学家就有300多人。三分之二的工程师拥有硕士或博士头衔,其中不少人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卡耐基·梅隆大学这两所名校。此外,JPL每次承担一项科学使命时,还会从全美各个知名高校抽调一些相关专业的顶尖人才。所有在这里工作的人不仅要有专业特长,还必须是美国公民。如果是在美国之外出生,还要接受复杂的审查程序。 JPL属于政府部门,与很多私人企业相比,薪水不高,多数人来此工作都是为实现个人理想。记者在洛杉矶工作期间曾夜访JPL,发现办公楼里仍然灯火通明。据这里的工程师介绍,很多人都是放弃了去私人企业挣高薪和股票的机会,来到JPL工作。很多员工把太空探索看作自己的事业,因此尽管JPL没有加班补贴,大家仍然自觉加班加点地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