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美国发射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专题 > 正文

新华网:“深度撞击”意在解开彗星之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 13:44 新华网

  新华网洛杉矶7月3日电(记者陈勇) 彗星是太阳系中的“游民”,当它们靠近太阳时,构成彗核的物质受热蒸发,形成长长的“尾巴”,这时候地球上的观察者就可以看到明亮、长尾巴的“扫帚星”。

  数千年来,夜空中不时闪现的“扫帚星”引起人们无穷猜想:它们从哪里来?由什么物质构成?和我们有什么联系?

  根据近半个世纪天文学家们的理论,彗星的核心部分实际上是个很小的“脏雪球”,主要由冰和尘埃物质组成,一般尺寸只有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但当它受到太阳的热量作用时,喷出的彗发可能达到几十万公里,而彗尾则可能延伸上亿公里。

  彗星可能的起源地,是太阳和另一个恒星之间、笼罩太阳系的奥尔特云,距太阳约5万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约为1.5亿公里)。天文学家估计,奥尔特云中可能有数以千亿计的彗星。

  当宇宙中有恒星“路过”太阳系附近时,形成的引力扰动会将许多彗星直接推向太阳系内,使它们围绕太阳旋转,形成公转周期在200年以上的长周期彗星。此外,太阳系外围的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也会以引力捕获奥尔特云中的彗星,将它们“拉”到冥王星之外的柯伊伯带,并在行星引力的影响下,形成公转周期在200年以内的短周期彗星。

  天文学家猜测,奥尔特云是45亿年前太阳形成时的残余物质构成的,由于远离太阳的热影响,起源于它内部的彗星可能保留了太阳诞生时的物质。此外,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大约39亿年前都曾受到彗星的密集轰击,而不久后地球上就出现了生命,两者之间可能有联系。彗星上的大量冰雪成分,甚至可能是地球上水的来源之一。

  这些猜想,可能在美宇航局的“深度撞击”中找到线索。科学家计划用一个近400公斤重的撞击器轰击彗星坦普尔1号的彗核表面,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4吨多高能炸药。这次撞击会将彗核内部可能包含的太阳系原始物质暴露出来,科学家也可以从撞出的坑来判断彗核的特性。

  美宇航局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介绍说,“深度撞击”要达成的科学目标包括:首次直接探测彗核内部的物质;了解彗核表面的构成、密度、强度及其多孔性;通过比较,研究彗核表面和其内部物质的关系;了解彗星演化的历史。根据撞击坑的形状和深度等,可以推断彗核物质是保持着“原始状态”,还是发生了变化。有关的猜想,都可能将在美国7月4日的一“撞”中见分晓。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