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清建筑世家“样式雷” 7代工匠造皇家建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 16:0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文/龚玉

科技时代_清建筑世家“样式雷” 7代工匠造皇家建筑
“样式雷”之故宫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科技时代_清建筑世家“样式雷” 7代工匠造皇家建筑
“样式雷”之天坛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样式雷”即是对清代承办内廷工程的一个雷氏建筑世家的美称。他们是著名的皇家建筑师,家族先后七代工匠,在康熙中期至民国初年的二百多年时间里,为清朝历代皇帝设计修建了大量皇家建筑,因长期执掌“样式房”而得名,也有称之为“样子雷”的。

  过去,建筑史界曾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全部是靠经验修起来的,不要设计图,更没有施

工图。这完全是一个错误认识!样式雷图档以最翔实、最直观的资料证明,中国古代建筑不但有杰出的图学成就,而且设计图语言丰富多彩,表现方式亦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特色———

  “样式雷”即是对清代承办内廷工程的一个雷氏建筑世家的美称。他们是著名的皇家建筑师,家族先后七代工匠,在康熙中期至民国初年的二百多年时间里,为清朝历代皇帝设计修建了大量皇家建筑,因长期执掌“样式房”而得名,也有称之为“样子雷”的。他们的作品从正阳门直至大内(故宫乃至故宫中“三希堂”各个细部的建筑),包括北海、中海、南海、毛泽东当年住过的菊香书屋、周恩来生活过的西花厅、圆明园、万春园、颐和园、景山、天坛、清东陵、清西陵等。这其中有宫殿、园林、坛庙、陵寝,也有京城大量的衙署、王府、私宅、私人坟茔,以及御道、河堤,还有舆服、彩画、瓷砖、珐琅、景泰蓝……几乎一座城市都是他们建造的。此外,还有承德避暑山庄、南方杭州的行宫、北方的盛京(今沈阳)等誉满中外的著名皇家建筑。

  不仅仅是建筑,雷氏建筑世家还留下了不计其数、极为珍贵的建筑史料,都被称作“样式雷图档”,现分别收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料室,以及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社科院图书馆等;也有一部分已流失国外。

  样式雷图档包括的内容,门类丰富,最大量的是各个阶段的设计图纸,再就是烫样,还有相当于施工设计说明的《工程做法》、随工日记等,它们涵盖了清代皇家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各个阶段的详细情况,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翔实、最直观的资料,它们对清代历史、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以及相关文物建筑的保护、复原等,均有巨大价值,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达到最后一个高峰时期的全面成就。

  雷发达:“紫薇照命,金殿封官”

  样式雷始祖雷发达,祖籍江西南康府建昌县(今永修县)人。雷氏家族原也是书香门第,曾出过一位尚书,但后来子孙中有一支改行搞了建筑。明代,从事建筑的这支后裔迁居到皇都江宁(今南京),投身明朝宫殿庙宇的修建。康熙二十二年(1683),雷发达与堂弟雷发宣以南方匠人的身份,到朝廷供役。样式雷研究最早之学者朱启钤,曾在他所著《样式雷考》中,记录了一段传奇。太和殿俗称金銮宝殿,是皇宫的正殿。重修太和殿时,缺乏大的木头,仓促间便拆取明代陵墓中的楠木梁充用。由于正殿是循经守礼、治理国政的地方,意义重大,所以康熙帝亲临上梁典礼,但康熙主持太和殿上梁仪式这天,脊檩却因合不上榫,落不了位,典礼眼看要流产。这种掉脑袋的事,使得工部官员们“惶恐失措”。亏得有位官员机灵,私下里找着雷发达,给他换上官服,要他设法解决问题。雷发达艺高人胆大,以一工匠身份,身着官服,袖中暗藏一斧,爬上屋顶,“斧落榫合”,几斧子就解决了问题。“礼成,上大悦,面敕受工部营造所长班。”

  “长班”一职,相当于今天国家建筑部门的总建筑师。从此,“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薇照命,金殿封官”的传说不胫而走。

  雷景修:首创“样式雷图档”

  样式雷第五代传人雷景修,生于嘉庆八年(1803),卒于同治五年(1866)。他从16岁起,即跟随任样式房掌案的父亲雷冢玺在圆明园样式房学习世传差务。

  雷景修虽学得一身本事,但他主要生活在道光、咸丰年间,清廷内忧外患,国势衰微,没有能力规划建设新的园囿,圆明园中只有圆明园殿、九州清宴、上下天光、四宜书屋、同乐园等处有一些小的修缮和搭建;而咸丰十年(1860)的庚申之役,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后,样式房停止了工作,雷景修也因此而少有用武之地。

  但在雷氏世家中,雷景修仍是一位十分了得的人物,他为家族,甚至为中华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干了几件功不可没的大事。《样式雷考》中这样记载他:“景修一生中,工作最勤。家中裒集图稿、烫样模型甚伙,筑室三楹为储存之所。经营生理,积赀数十万。并修谱录,茔舍规划井然,世守之工,家法不堕者,赖有此耳。”也就是说,是雷景修开始把祖上传下来和自己工作中留下来的设计图样(包括各个历史阶段的草图、正式图)、烫样模型专门收集起来,用三间房子存在家里,并因此而能够保留至今,成为我国建筑史上被称作“样式雷图档”的国宝。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时,雷景修又从样式房携图纸和烫样,从祖居老屋迁至西直门内观音寺和阜内水车胡同居住。

  雷景修直到年过半百,在遵化平安峪为咸丰修建定陵,以及同治时期,慈禧打算重修圆明园时,才有机会施展和发挥祖传的全套技艺。

  雷廷昌:“样式雷”最后的传人

  样式雷第七代传人雷廷昌生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他与父亲雷思起先后为咸丰、同治、光绪几位皇帝和慈禧等兴建陵寝,并在重修圆明园、颐和园、扩建“三海”工程中,成为京城公认的最有成就的建筑师。

  雷廷昌是雷氏家谱中记载的样式房掌案的最后一代传人,他逝世的第二年,光绪驾崩。清灭亡后,依民国政府优待清室条约,崇陵继续兴建。当光绪及隆裕后的梓宫奉安于崇陵时,雷廷昌已故去6年了。

  随着清王朝和雷廷昌的亡去,清廷的工部和样式房也从历史上消失了,样式雷的后代不再继承祖业。过去,一般研究者都认为样式雷是七代传人,其实雷廷昌后面还有子孙参加样式房的工作,国家图书馆藏有大量崇陵工程的图纸,就是雷氏继续参与工程的佐证,只是对雷氏再下一代的资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整理。

  雷氏家族有意收藏各类图档最迟开始于咸丰十年(1860)、样式雷第五代传人雷景修时。它们原都存于设在今圆明园东北角的“样房”中,实际应是清廷皇家的绝密档案,比方清陵寝图纸如流入民间,就将给盗墓者以极大便利。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样房因位于偏僻处,未被殃及。雷景修为保护这些档案,将其藏于家中并数次秘密转运,皇家图档就这样被带到宫外。

  清灭亡后,雷氏家族没了生活来源,家境日渐败落,雷廷昌第三子雷献瑞曾于1930年以4500银元,将大部分图档卖给了北平图书馆。据说当时共拉走了10卡车图纸和烫样,其中有圆明园、三海、陵墓图档27箱,另有各项工程图纸数百种。钱花完后,各房子孙又出卖自己所存图档约2000余件。此后,中法大学又从雷氏别支买走1000多件。就这样,图档又从雷氏家族手中流散到民间。

  “样式雷图档”已被列为古籍整理重点项目

  据说,样式雷图档目前在国内存有二万多件,只有一小部分流往国外。国家图书馆是收藏最多、最完整者,约有1.2万余件,也是晚清样式房收藏数量最多者,主要为样式雷家藏画样。此外大量按例要进呈皇家御览,并“奉旨留中”(留在宫中存档,原来是内务府的舆图)的部分,辛亥革命后转而成为故宫博物院的藏品。

  样式雷家谱现也找到了,保存在中国文物研究所。这些对研究建筑学、建筑史、考古学等有重要价值的资料能够保存至今,首推雷景修的收集和呵护;其次是成立于1930年的中国营造学社的同僚先哲们。由朱启钤发起,并由梁思成、刘敦桢、单士元、刘致平等建筑学家组成的中国营造学社,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即对样式雷图档的保护、整理、研究,做出了开创性工作,其努力对奠定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思想体系,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他们独具慧眼,多方呼吁,大力搜集流散于社会上的样式雷图档,保存于北平图书馆至今;再次就是样式雷的后裔们,他们为这些国宝找到了应有的归宿。

  1979年以来,天津大学建筑系师生历时6年,全面系统地完成了清东、西陵的大规模测绘工作,并在测绘园林建筑、深入发掘浩繁清代档案文献的基础上,自1982年以来,将国家图书馆所藏最混乱的样式雷有关陵寝工程的家藏图档5000余件清理完毕,并将初编目录输入电脑存盘。目前,他们又与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合作,通过扫描、数字化等现代科技手段,将样式雷图档按件分类系统整理,以彻底改变这一国宝几十年来混乱无序、难以利用的局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内廷档案中的有关画样也已在着手整理。2000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综合研究》项目正式启动。2002年,样式雷图档出版被列为国务院古籍整理的重点资助对象。

  中国是世界著名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整体中独具特色的一支,并影响了广大东亚地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没有留下有关建筑理论的系统专著,其论述散见于各种文史典籍中,并采取了“中国式”的阐述方式,即以高度的建筑技巧及大量成熟的建筑作品,表现中国建筑的伟大成就。我国现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筑中,有1/5是样式雷世家创作的,如故宫、天坛、颐和园、避暑山庄、清东陵、清西陵等,这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是没有任何家族可以与之相比的!样式雷图档,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达到最后一个高峰时期的全面成就,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稀世珍宝,它反映了清代,实际也是上承明代一直延续下来的中国优秀的建筑传统文化。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清代建筑新闻

评论】【通讯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