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清朝科举大金榜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7日 11:04 东方早报
科技时代_清朝科举大金榜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图)
1894年的大金榜成功进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阳蔚霞 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早报记者 阳蔚霞

  在丽江举行的为期4天的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昨天进入最为紧张的时刻,在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代表和观察员多轮讨论后,25个国家申报的29项文献通过评审,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确认签署后将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其中中国此次申报的唯一项目———“清代大金榜”成功进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此次会议入选的文献还有德国的格林童话、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以及第一张新大陆地图的印刷品原件、伯拉姆斯音乐作品集等等。此前中国仅有三项文献入选:清代内阁秘本档中有关17世纪在华西洋传教士活动的档案、我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以及东巴古籍。作为清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的成绩榜,金榜有大、小金榜之分,大金榜用于张挂以告示天下;小金榜则为大金榜的副本,供皇帝御览。

  此次通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评审的是公元1894年(光绪20年)公示于长安街的大金榜,长约19米,高约0.89厘米。该金榜为黄纸、墨书,押盖“皇帝之宝”的朱印,用满、汉文书写,满文从左向右,汉文从右向左,两种文字的年月日落款相汇于榜中之处,中间是用满、汉文大大书写的“榜”字。

  据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大小金榜约200多件,其中大金榜只有几十件,多数为小金榜,时间跨度从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至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目前这部分档案只有简单的簿册流水登录,没有详细的内容目录。

  “科举取士”是清代选拔和储备官员的主要途径:科举经“童试”、“乡试”、“会试”后,由皇帝在皇宫内太和殿对会试取中的贡士御题策试,称“殿试”。取中为进士,分“三甲”列名榜示天下,由于该榜为黄纸质地,故称“金榜”或“黄榜”。同时由于该榜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又称“皇榜”。

  依照清朝制度,每次文、武科的大金榜分别于揭晓日张挂于东、西长安门外榜示天下,三日后收贮于内阁。而小金榜则是大金榜的副本。清代每届殿试后,大金榜告示天下,同时内阁还要抄一副本送进宫中供皇帝御览,称小金榜。清代的大金榜一般长约19~20米,高约0.89厘米,但最长的大金榜可达到200米,甚至300米,内容开头通常为皇帝制书,下面为三甲进士题名,榜中满汉文年月日处押“皇帝之宝”,同时在榜纸骑缝外押“皇帝之宝”。为便于张挂,大金榜上部每一米左右间隔就有一个纸绳圈。

  小金榜的内容、形式与大金榜大致相同,只是不押印,一般为黄纸折件式,通常长度约1米,高约35厘米。

  参加此次申遗大会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国明清档案资料目录中心主任胡忠良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说,之所以此次只将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的大金榜单件申遗,而非全部馆藏的大金榜,原因在于大金榜本身不是特别多,有缺失,也不具有系统性,反而不如单件申遗成功的可能性大。

  我国从隋朝(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始设科举,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前后绵亘1300年。中国的科举制度,持“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成为独具特色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隋唐之后的1300年间,曾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秀才更是不计其数)。

  “归根结底,科举制度是‘儒家学说’的根基,也推动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发展。秦汉以来,采纳的是按‘孝廉方正’的标准来考核和提拔官员的制度,但这样的考试制度,无法防止裙带关系的渗透。因此隋唐开始采纳的科举制度是一种相对公平的考试制度,”胡忠良说,“‘亚汉文化圈’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也在不同的时期推行过类似于科举的考试制度。因此,学术界已出现新的‘科举学’,甚至提出了‘东亚考试圈’的概念。”

  据了解,清朝时大金榜存放于内阁大库,现今则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552号库,开放性木质排架,库房安装有中央空调,因此具备恒湿、恒温、封闭的文献存放条件。

  由于金榜被视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标志性的档案文献,加上清代金榜全部用墨笔在手工纸上书写,因此也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纸制文书,对研究中国古代文书文献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金榜全部为满汉文合璧,对于研究满语,尤其是满汉名字转译来说,也是十分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现存金榜最早形成于17世纪,距今已200多年。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部分档案存在着虫咬及墨水浸涸的现象,损坏程度近50%,急需抢救保护。”胡忠良感叹说。

  新知:世界记忆工程

  为了抢救和保护正逐渐老化、损毁及消失的人类记录,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使之成为《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个延伸项目。“世界记忆工程”关注的是文献遗产,包括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等等。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一个国际咨询委员会,总体上负责“世界记忆工程”。“世界记忆工程”主要由世界、地区和国家三个层面的咨询委员会构成,即在国际咨询委员会之下,亚太地区委员会和拉美—加勒比海地区委员会,以及各国的国家委员会。

  参与申遗的项目要经国家咨询委员会筛选后直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咨询委员会申报,而地区委员会则主要负责了解和陈述该申报遗产对于其所在地区的影响。世界记忆工程还鼓励建立地区和国家名录,在此背景下,中国国家档案局于2000年建立《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第一批有48件组珍贵档案文献收入,目前第二批申报工作已经结束。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的档案文献经筛选后方可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截至此次评审会议,全世界共有121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以前历届入选《名录》的包括埃及苏伊士运河的相关文献,贝多芬、肖邦、舒伯特的音乐曲谱原稿;歌德、易卜生的著作原稿,德国古登堡1455年印制的欧洲第一部印本书《四十二行圣经》,俄帝国时代的地图,法国占领毛里求斯的文件等等。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