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公众对于科学应有自己的声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2日 13:14 东方早报 | ||||||||
早报记者 陈怡 西蒙·盖吉(SimonGage)是一名科学家,也是英国爱丁堡科技节主席。即便今天越来越多的理科学生倾向于毕业后从事市场和行政管理的工作,让科学界担忧后继乏人,西蒙·盖吉却提供了这种科学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可能增进社会公益的出色范例:他从1994年开始主持的英国爱丁堡科技节现在每年吸引7万人参加,是欧洲第一个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技
爱丁堡科技节每年举办一系列面向有孩子家庭的科学展览和体验活动以及面向成人的科普讲座,一般家庭都会购买价值约90元人民币的套票,其中包括四至五项活动,这个票价在平均月收入为三四万人民币的英国家庭支出中微乎其微,而据西蒙·盖吉介绍,这也是他们经过与电影、戏剧等娱乐活动的对比调查,得出公众可以接受的最高票价。科技节组委会是一个由科学家、商界和市民组成的独立于政府的非赢利性组织,但是通过20%来自爱丁堡市政府、50%来自私企赞助和30%的活动售票收入,目前每届已可赢利10万元人民币左右。 对西蒙·盖吉而言,更重要的是:推动科学家和公众之间的交流,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科学、参与民主决策的通道。在英国,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人们普遍热爱科学,但其后随着右翼执政,更重视商业和服务业而不是科学的发展,到20世纪,英国人已经不再太关心科技,并开始怀疑它。公众不理解对某些科技项目研究的必要,认为活体实验、核试验等研究应该叫停,否定“顺势疗法”、“超感觉”等使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的科学研究价值。一些从事边缘研究的科学家甚至被人们当作“疯子”。科学家们抱怨在一些关键性的项目中,能得到的研究资金和奖项支持越来越少;而公众也认为,有些科学家,如果不限制他们,不知道他们的研究会朝哪个方向发展。公众与科学界存在不少摩擦。“关于科学,我们不是只有一个问题,而是每周、每月都会有新问题,公众与科学家、政府的沟通太重要了。不懂得科学,公众就不能真正行使民主权利。在英国,当公众对一些科学研究有争议时,政府会组织一个由不是科学家领导的调查委员会收集观点,对事件进行论证。由于公众的压力,转基因食品停止了生产,核电的使用受到限制,克隆人成为非法。而在中国,我发现人们通常跟随科学家和政府对一些现象说‘YES’或‘NO’。” 西蒙·盖吉边说边向众人展示爱丁堡科技节上一个穿戴急救医生装备的小女孩去参加“紧急救援任务”的照片,也许在他看来,这里培育了未来说“YES”或“NO”的理性。而他自己,也曾经在公共场所试验在热炭上行走———“人们以为必须先冥想,进入另一个世界才能做到,我告诉他们用物理学就能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