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郑和下西洋:绵延600年的侨史佳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8日 11:4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5月17日,“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的会场洋溢着探讨根文化、海洋文化的氛围,一团和气中又有学术的交锋。据主办者中国侨联等机构的领导介绍,海外及港台学者反应特别热烈,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提交了100多篇论文。台湾有7位退役将军分别撰写了内容厚重的论文。他们的发言,引出一段段侨史佳话。

  促成华侨大规模移居南洋

  早于明朝,海外许多地方已有零星的中国移民。郑和下西洋,打通了中国前往东南亚的海上交通,树立起中国在海外的威望,为华侨开发南洋创造有利的条件,部分人居留下来,成为当时的新华侨,之后更多沿海居民沿着海路远渡重洋。

  在郑和舟师出海和返回的必经之地福建长乐,当年大量船匠、水手和能人贤士随郑和船队出海,继而移居海外。后来,明清两代大批长乐人迫于生计,向海外迁徙,延绵至今,长乐市旅居海外的乡亲已达40多万人。

  泰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刘锦庭认为,郑和7次下西洋曾经4次到过泰国,很受泰国皇室和人民尊崇。其后,粤闽先民成群结队沿着郑和走过的海上足迹漂流过海。到16世纪时,泰国华侨聚居之处被称为“奶街”,形成了“唐人街”的雏形。泰国在大城皇朝中叶,禁止泰人与外国人通婚,惟独不禁华人。这种特别待遇,使华泰通婚所生子女日益增多,16世纪中叶其人口可占泰大城市人口的1/4。经代代繁衍,如今泰国华人的准确数字已无法统计,华裔泰国人很难清楚界定,泰国学术界称之为“含有中国血统的泰国人”。华侨带去先进工具和生产技术,与泰人一起,同甘共苦,逐步成为橡胶园、甘蔗业等的主人,落地生根。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与当地上层社会密切接触,甚至带回向明朝皇帝朝贡的使节。南洋华侨感到有了靠山,免于遭受凌辱,生存环境改善,或顺利地建家立业。迄今南洋大地保留的郑和遗迹传奇、纪念场所特别多。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在侨务工作中深感郑和对华人社会的深远影响,他表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融合,传播了中华文化,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世代友好系上了“红丝带”。

  非洲也有“郑和村”

  历时28年七下西洋的壮举,拉开了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随行人员多时达2.7万余人,船只数目超过200艘,遍历东南亚、印度洋以及东部非洲数十个国家。有学者认为,他们曾经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船队或失散的船只可能到过美洲、澳大利亚。有学者更大胆提出郑和船队曾有过环球航行。

  郑和宝船走了多远?非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叶北洋向记者讲述了非洲“郑和村”的故事。在肯尼亚拉木群岛有一个帕泰岛,598年前,郑和船队的一艘船迷失方向,不幸触礁下沉,船上数百人分乘小船划向岸边,用携带的瓷器和丝绸与当地人交换食物。一部分人到了帕泰村,260人北上去了西游村,有人怀着回国的渴望沿东非海岸一路漂泊,当一切希望泡汤之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女子结婚成家。在马林迪和蒙巴托,至今有他们的后裔。

  帕泰岛上帕泰村的中国人现在只有3户,其房屋样式与中国相仿,都使用双扇木门。岛上还有一个西游村,是中国人建造的,村名意思是先辈下西洋遇难,成为游子。现存的几户中国后裔,一户有着当地独一无二的中式围墙,一户人家懂得一点中医,居室有土炕,用扁担挑水,用擀面杖擀椰子面饼,这在当地绝无仅有。另一个上加村,中国人已纷纷移居他处,现在不再有中国人后裔,但村里有名的中医,仍采用中医按摩、拔罐疗法,还有治拉肚子的姜片泡茶,这些都是他们的祖先从早年居住该村的中国人那里学来的。这说明非洲华人先辈的足迹,可上溯到郑和下西洋。

  三宝垄永恒的感念

  郑和远洋船队主要经过的南洋,经600年的变迁与积淀,已形成当地人记忆中的“文化郑和”。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城市三宝垄,是爪哇三大埠之一,其命名就因纪念三宝太监郑和。台湾学者徐玉虎认为,郑和船队曾6次到爪哇,两次到三宝垄。在三宝垄出生的香港郑和研究会会长曾(钅+韦)波介绍道,当年那片土地尚未开发,连地名都没有。郑和来后,吸引许多华侨来这里谋生和定居,三宝垄能够渐渐发展成为繁华的海港商业城市,华人功不可没。当地华人感念郑和保佑同胞在此安居乐业的恩德,于1724年建了三宝公庙,200多年来香火鼎盛。这里还有三宝洞、三宝井,如今都是外来游客必到之处。多少年来,成千上万的华侨华人和当地人民到三宝庙拜谒,其中许多人已不会讲华语,但仍虔诚地跪拜祈福,表达了对郑和的无限敬仰。在当年郑和登岸那一天,迄今每年都举办纪念盛会,全城充满节日气氛。有趣的是,敲锣打鼓的游行队伍从华人区大觉寺出发到三宝洞,第二天又再次汇集三宝洞游行回来,表示躬请三宝公到大觉寺赴宴后,再陪送他回三宝洞。一来一回,情义更深。

  盛世壮举启迪后人

  论文内容丰富,使论坛精彩纷呈。学者们还探讨了郑和下西洋的许多历史谜团,如当年郑和宝船在茫茫大海怎样观察海象?郑和下西洋是去寻访建文帝吗?第六次下西洋为何暂停差点夭折?为什么轰轰烈烈的下西洋,在明成祖去世后即告停止?等等。

  多位专家谈到,郑和出使西洋,以和平外交为主调,“和顺万邦”、“共事天下太平”,这点与西方列强截然不同。尽管郑和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但他没有也不想成为“海上的霸主”,没有去侵占、掠夺,始终只是充当沟通东西方的和平使者。每次返航时,都有外使随船来华,多时达千人。有的朝贡方物,明成祖厚往薄来,“其以土物来市者,官给钞酬其值”。可见,郑和下西洋绝非“耀兵异域”。历史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另一方面,当时航海事业的兴废,取决于封建皇帝的个人意志,郑和等都不能自主。当时面向海洋的举动,不可能得到主流政治文化的长期支持,下西洋并非整个国家和民族海洋意识的真正觉醒。台湾中华郑和学会谢台喜先生认为,郑和壮举戛然而止,昙花一现,是因为明廷政策的改变、当时中国缺乏以经贸为核心的海权、国人未重视海洋发展。明清的闭关锁国,导致近代中国人吃尽苦头。作为世界航海先驱的郑和如在天有灵,也会抱憾碧波。

  (本报福州5月17日电)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