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东方思维能否拯救中国科技专题 > 正文

东方科学文化的精髓将在科学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 21:22 《环球》杂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他与新华社科技记者姜岩合著的《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一书中,试图为“李约瑟难题”提供一种解答,他们认为擅长“整体论”的东方科学思想将在下一次科学革命中起重要作用。最近他读到环球杂志和网上的一些讨论,觉得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

  (1)关于“还原论”和“整体观”方法

  人类认识世界的每个层次都有两类方法:“还原论”和“整体观”方法。

  “还原论”方法把系统分解成各种简单组分,研究这些组分的性质,据此再用形式逻辑推知其整体状态。优点是容易借助工具,结论清晰(黑白分明);缺点是分解时必然会丢掉一些东西,它们虽小,但可能在长时期或大范围内起重要作用,而且形式逻辑本身也有缺陷。

  “整体观”方法把系统作为一个各个部分之间都有紧密联系的整体, 研究和描述系统的整体状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优点是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复杂事物;缺点是不易借助工具、很强地依赖人的经验和直觉能力,结论不易重复。

  对于简单的(线性的)系统,整体观和还原论是一致的。例如,对于理想气体组成的体系,热力学(用热量,压强,熵等概念描述状态)和统计力学(用分子的速度分布,动能分布,混乱和有序的几率等概念描述状态)是完全一致的。

  (2)关于复杂性科学

  由于过去几百年中科学的大发展,目前自然界的各种基本单元的规律已经大致清楚,科学在转向研究真实世界的复杂事物本身时,发现许多复杂事物的规律不能由其基本单元的规律推出。因为基本单元的数目太大,类型太多,一方面无法用统计方法简单处理;另一方面在使用分解和抽象时会丢掉许多看起来很小的因素,这些无法控制的微小差异可能导致最终结果的巨大差异,使这些系统的行为看起来像随机的(例如掷骰子,扔硬币和天气现象等)。

  复杂性科学是研究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探索的复杂现象从一个细胞呈现出来的生命现象,到股票市场的涨落、城市交通的管理、自然灾害的预测,乃至社会的兴衰等等。它把复杂体系看作开放系统,研究它们在不断变化中呈现出的秩序,特别是自组织、自适应、自相似等复杂系统的共同特征。它也从整体上研究复杂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集成方法对整体性质的影响,即如何通过系统集成,把已有的基本单元组装成性能最佳的整体。这些问题正是东方科学思想最擅长处理的。中国围棋是一例,它的布局(组装)方式(而非个别棋子)起决定作用。中医学是更全面的例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朱和姜认为东方科学和文明将能够弥补西方科学与文明的不足。

  (3)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中医学有缺陷吗?它们的复兴是指什么?

  朱清时院士和姜岩写书的背景是:在上一世纪中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中医学一直处于被批判和否定的地位,以至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观念:它们是迷信,是糟粕,应该抛弃。朱和姜想说明,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中医学也有精粹的科学成分,不应该被全盘否定,而且这些精华内容在研究复杂性科学时将起重要作用。

  他认为,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中医学是在两千多年前奠基和成形的,如果把它们与同时的希腊科学文化相比,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经受住了更长时间的考验,中医至今还在应用。也许正是这点造成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中医学缺乏改革的动力。希腊科学文化在伽利略时代经历了一次大改造,才产生了今天的现代科学。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中医学也需要不断更新才能发展。当前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中医学急需学习现代科学方法,进行一次大改造,才能复兴。

  过去半个多世纪中进行的“中西医结合”就是想作这种改造,也做了许多好事,但是后来走偏了。

  (4)人类社会最好的文化是博采众家之长的多元和宽容的文化

  当前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所谓思维方法,而是一些别的东西,包括体制、软环境和文化环境。例如,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过分追求形式主义和泡沫的东西,面临着培养不出多少创新人才的尴尬。目前中国科技发展特别需要博采众家之长的多元和宽容的文化。科学史上有许多原始创新的东西在初期都不被主流人士理解,哥白尼、伽利略、伽罗华,甚至爱因斯坦都是这样过来的,因此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不要随变抛弃任何还不理解的但未证明是错误的东西。你可以不理解它,不相信它,但不要一棍子打死它。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应该谨慎从事。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红色专题
红色专题图铃免费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