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公众监督圆明园是否就是浪费管理资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4日 15:55 大洋网广州日报 | ||||||||
徐 锋 环保总局主持召开的圆明园听证会过去颇有时日了,最近我老寻思着,这结果啥时候能出来。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4月20日,一个名为“水资源、环保与圆明园防渗工程再思考”的论坛又在京举行,到会专家的意见“惊人地”一致:圆明园搞经营有理、防渗无错。会上各路神仙发表了很多“有意思”的观点,比如,“不但要铺膜,还要把圆明
而在这些观点中,最“学术化”、最“正义凛然”的还得数来自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刘树坤教授的“管理资源浪费”论了———他说,公众参与是好事,但是表达意见要分场合,什么阶段什么人参与要有个规矩;关于圆明园防渗工程的“公众参与”不但有失规范,而且浪费了“国家的管理资源”。 刘教授承认,公众参与是好事;但同时他却认为关于圆明园防渗工程的“公众参与”有失“规范”、坏了“规矩”。这一说法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关于防渗工程,反对者中当然有刘教授所谓的普罗“公众”,但也赫然有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院士、甘肃省植物协会副理事长张正春、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陈鸿汉等等,他们的发言资格以及对圆明园水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方面的了解,我想,未必就在刘教授之下吧。刘教授自定“规矩”而试图剥夺持反对意见专家学者的话语权,实在是有些不得要领。 而且,刘教授认为,公众参与浪费了“国家的管理资源”,这实在让人啼笑皆非。众所周知,现代文明社会一个重要表征就是:民主,即人人得以表达其意见,并对社会公共事务施加影响,从而形成一股折衷的合力———而这不仅仅保障了社会的公平,更重要的是,此过程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最终决策的客观、公允、精确。表面上看,决策过程变复杂、繁琐了,似乎是“浪费管理资源”,殊不知,决策成本的相对提高,换来的却是此后运行成本、操作成本的大大降低。 当然,刘教授的“资源浪费”论也并非全无价值。这种论调的出现,在全社会“听证意识”勃兴的今天,有如迎头一棒、大有“拨乱反正”之气势。虽然上次听证会的结果尚未揭晓,但刘教授对它的批判,也启发我们不得不反思另一个问题———我们的听证制度是否需要检讨?试看当今,有些听证会之召开与否,对一部门的决策并无显著影响,相反,似有演变为“橡皮图章”之危险。难怪有人说:一搞听证,肯定涨价。听证制度该往何处去,值得有关方面警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