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3院士激辩 东方思维能否拯救中国科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0日 00:44 《环球》杂志 | |||||||||
环球杂志、新浪网联合大辩论: 中科院院士吴文俊、朱清时、何祚庥激辩:东方思维能否拯救中国科技 3月28日,中国5大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连续6年空缺的“国家技术发明奖”终于实现“零”的突破;而奖金额500万元的“国家最高科技奖”首次出现空缺,“自然科学奖”一
纵观历届中国国家科技大奖,空缺不断,惊喜不多,而7年才出现一次“国家技术发明奖”得主的现象更告诉国人,中国目前的技术发明能力与西方国家、日本甚至韩国相比,还显得很孱弱,在将技术发明转化为产品的能力上更有着不止一个档次的差距。 有感于中国技术文明今天的沉默,有人这样描述中国当代科技工作者的尴尬:今天,我们坐在房间里,除了陶瓷制品是中国发明的,其他日常用品几乎都是舶来品。近来,世界上一些“科学怪才”从全新视角研究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给国人带来短暂的骄傲后,便是难以释怀的惋惜。——技术发明,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真就那么难吗? 中国科技文明的“失落”,让人们再次想起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和新华社科技记者姜岩合著的《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是一本试图解答“李约瑟难题”的著作,书中指出以“整体论”为指导的东方科学思想将成为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灵魂,东方科学和文明将能够弥补西方科学与文明的不足。此书被部分科学家认为是从实质上解答了“李约瑟难题”,但也被另外一些科学家认为是缺乏足够根据。 《环球》杂志记者与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和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重温”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过首发仪式的《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并围绕“东方思维是否能拯救现代科技”这一主题,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作为辩论的主干文章,新浪网特刊载《环球》杂志2005年第8期文章《东方思维拯救现代科技的悖论》中专家发表的观点,并附全文。希望广大科技爱好者和网友就此各抒己见,展开讨论。 主干论题: 东方思维能否拯救中国乃至世界现代科技?(东方科学思想能成为世界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灵魂吗?东方科学和文明将能够弥补西方科学与文明的不足吗?) 专家观点: 正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新华社科技记者姜岩: 朱、姜二人合著的《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是一本试图解答“李约瑟难题”的著作,书中指出以“整体论”为指导的东方科学思想将成为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灵魂,东方科学和文明将能够弥补西方科学与文明的不足。 东方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论”,西方科学的指导思想是“还原论”。西方科技如今遇到发展瓶颈,需要东方科学和文明的帮助。 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吴文俊: 在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和方法对现代科学产生的作用方面,吴文俊认为,“从我本人的实践经验来说,我这些年来在数学上的研究成绩是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而来的。我十分推崇中国古代数学,中国古代数学的思维方法、抽象思维能力,都要高于同时代的外国。” “中国古代在医学、农学、数学、天文四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我相信其中也有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体会,来汲取它的精华,这还有待农学家、医学家和天文学家们的发掘。” 反方: 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对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没有什么大影响。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如“五行论”等与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更是不着边际。真实的情况是,中国近代科学是从西方传入的,中国现代科技发展是在西方科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东方思维不是“整体论”,而是“笼统论”。“虽然中国古代既有唯心论也有唯物论,但中国的唯物论太笼统”。何祚庥认为,甚至连中国古代著名的唯物论著作《论衡》也充满着谬误。 三、《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认为“气一元论”是中国传统科学的思想核心,而何祚庥则认为,这恰恰说明古代中国没有科学思想。 “我研究过元气学说,写了两本相关学术专著。试问在‘气一元论’的指导下有什么科学成就没有?如果没有任何事例,说它是传统科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没有道理的。” 对于德国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工艺制造水平只有电脑才能复制的著名的周代曾侯已编钟,何提出新的思路,他认为,“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是当时拥有特别好的工艺,那么有可能这组(曾侯乙)编钟是挑选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的音阶都在制造时就做得这么准”。 四、当然也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事例中找出一些东方哲学科学思想与科技发展的关系,但那是次要的。如果说东方的思维模式等可以决定科技水平,那中国科技为什么会衰落?况且,东西方人的思维模式虽有不同,但智力智能大体上是相同的。 五、“华裔科学家在世界上取得的成就,与他们的中国人身份和思想没有关系,他们学的都是西方科学。杨振宁在中国学的是西方的东西,出国后学的更是西方的东西。什么中庸之道、为人宽厚,跟科学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何祚庥说。 六、“天才有,但多数科学家要靠社会培养,根基还是经济基础。” “科学家是社会培养的。何祚庥为什么能成为科学家,还不是因为家里有点钱?钱能够让我得到较好的教育。杨振宁为什么能成为比我更好的科学家?因为他受的教育比我还好,而且有家学渊源。他自己也说一生的条件不错。李振道的家庭条件也是很好的。” 七、中国传统科学归纳法没有,演绎法也没有,两个方法辩证的综合方法也没有。这应该能说明为什么近代科技没有在中国萌芽、发展。详见环球杂志第8期配文《三个故事,一个结论:中国古代缺乏科学推理方法》 八、决定科学技术发展的最为基本的原因是经济基础,如果社会经济不发达,科学技术就不会发达。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得不错,因为当时中国经济很发达;近代世界科技的中心曾是德国,全世界科学家都要念德国的科学杂志,学德文。只是战败后德国衰落,中心才转移到美国;日本经济总量大了,日本科学家也开始拿诺贝尔奖了。 九、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的乐观估计,何祚庥对中国科技的未来发展信心满满:“美国禁止向中国出售尖端技术,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等我们自己经济实力强大起来以后,我们自己能够干起来的。世界上人的聪明都是差不多的,他能做得到,中国就做不到?不可能!” 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吴文俊: 一,中国古代的数学跟天文结合得很紧密,很多数学成果直接来源于天文。但古代天文的应用里面有一些荒谬的东西,比如观天相来算皇帝的生死。数学也常常被人们和算命与风水等纠缠在一起,这是迷信的人们造成的,与数学无关,应当被清除出去。 “至于阴阳五行之类的相生相克也都是迷信。我知道中医学里面也讲到阴阳五行,那有它特定的涵义,我是外行,不好评价。但我相信中医的针刺、针灸是科学的,穴位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实验科学的伟大成就,至于怎么进行理论解释是另外一回事。总之阴阳五行作为哲学我不反对,但作为科学理论我就反对。” 二、“而我认为首先应该动手,在追求客观真理方面,技术应该是‘先道’,然后才是科学。中国古代文人一直轻视技术,这是造成科学不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封建士大夫起了非常坏的作用,我对他们一些思想行为非常反感。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君子动口,小人动手’,他们所谓的动口,就是动脑,就是看不起动手,即看不起技术,把科学看成在技术之上。” 三、吴文俊则表示中国现在的科学技术实力在国际上处于第二梯队,正在向第一梯队迎头赶上,而且离迈入世界先进第一梯队的时间不会太长。他乐观地认为,在一二十年后,长则二三十年后,中国的科技水平就完全可以和科技发达国家平起平坐。 名词解释 “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西方更为有效?而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