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排行榜出炉 何谓“中国一流大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5日 15:04 科学时报 | |||||||||
日前,2005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新鲜出炉,十五所大学入围“中国一流大学”。在国内高等教育界争先恐后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中国一流大学”的称号无疑最吸引人们的眼球。 排行榜的主要制作者武书连研究员在回答《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提问时,说“我们没有必要过分看重中国出现世界一流大学的真实性”,但他却在一个合适的时机,
毫无疑问,入选“中国一流大学”的十五所院校,都是中国的名牌大学。但同样显而易见的是,中国的名牌大学并不止这十五所。武书连先生遴选的标准有两条:一、“在中国大学评价中,获得工学前6名,理学、医学、管理学、文学前3名,农学、经济学、法学前2名,历史学、教育学、哲学第1名的大学”; 二、“必须是中国研究型大学”。然而,这两个标准显然过于简单化了。 在武先生的划分标准中,“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和排行前若干名不等的学科是放在一起考虑的。这就牵涉到大学和学科的关系问题。比如我们都知道,学科是大学的细胞,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学科,但我们不能据此而逆向推论,以为有了单个的一流学科就一定是一流的大学。这两个外延和内含不同的概念如果不加以厘清,“中国一流大学”的命名方法就难以成立。 中国人民大学在2005年大学排行榜上的位置与它入选“中国一流大学”之间的反差,也是一个显例。人大综合排名居排行榜的第26位,无疑是由于其文科类大学的“劣势”,但它却以“经济学第一名,法学第二名”而光荣入选“中国一流大学”。从综合势力的第26位到前十五位的“中国一流大学”,两个结果出现在同一套评价体系当中,也说明武书连等课题组成员并没有意识到其中暗含的冲突和抵牾。 天津大学以“工学第六名”入选“中国一流大学”,也会引发一些争议。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与其同处一个城市的南开大学的名声也许更大一些。这又牵涉到另一个问题,即名望与“一流大学”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我们当然不能排除现实中会出现名声很响的大学,因固步自封而落伍,新兴的大学由于积极进取而崭露头角的可能。但这与我们讨论武氏大学排行榜无关。一所大学的名望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建立起来,而维持声望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更艰苦的努力。我所理解的“一流大学”首先是有名望,所谓众望所归;其次,则应该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学术上公认的高水准。“一流”并不是第一名,它不是峰谷浪尖地上下波动,它指的是在一个时间段中维持着学术的高水准。如果硬要给这个时间段定出具体指标的话,我想至少应将十年作为一个周期,也就是说,这所大学必须在十年以上的时间里维持着学术上公认的高水准,它才可以称为“一流大学”。还是以天津大学的入选为例。2005年它以“工科第六名”而入选“中国一流大学”,那么,我们假设它下一次(2006年)不幸排到“工科第七名”,按武书连先生的标准,它岂不是成了“中国一流大学”之外的“二流大学”了吗?如果真有此结果,对天津大学来说,肯定是不公平的。由此看来,与2005年大学排行榜配套出现的“中国一流大学”的年度指标划分方法也很成问题。 其实,摒弃短期的年度指标划分,从一定时段上定位“中国一流大学”的办法并不难找。我们可以学一学世界足球先生或欧洲足球先生的评选办法,将选票发给全国各大学或前一百所大学的知名教授,由这些具备专业眼光的人来给本学科投票,评选出年度的学科排名,然后,再根据十年的年度学科排名,来评选出他们心目中的“中国一流大学”。一方面,这是同行评议原则在大学排行上的体现,是真正的内行评判,民主评议。这样评出的“中国一流大学”不仅会有说服力,而且也符合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原则。从另一个方面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也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大学领导因为要顾及本学校的年度指标、年度排名而人为地追求发展上的短期效应,使中国大学真正能够树立起扎实厚重的学风。 (尤小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