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故事:跨国紧急寻找配件(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 17:37 北京晚报 | ||||||||
科考队员在南极冰盖合影
科考队员在工作 33岁的何志堂和47岁的张世伟都是首次赴南极,四个多月的奇特经历让他们久久不能平静…… 踏上纯净的极地世界 卸货是所有科考队员工作的第一步。他们先将货物从“雪龙号”卸到舶船上,再四人一组将货物从船上装到雪地车上,最后用雪地车将货物运至中山站,这样来来回回不知要走多少趟。卸货的十几天里,何志堂和张世伟主要负责将货物从“雪龙号”运送到舶船上,忙碌的工作和极昼带来的时间差让他们几乎没怎么睡过觉。 巨大的冰山和可爱的企鹅以及从未见过的各样生物让他们非常激动。雪白的冰山、湛蓝的海水,眼前纯净的世界让他们为之倾倒。二三十米高的冰山绵延了数十公里,巨大的冰盖漂浮在水上,相机根本无法完全将它们拍摄下来。当船挺进浮冰区时,成群的企鹅出现在了他们面前。看到科考队员,企鹅们依然我行我素,大模大样地走着。第一次看到企鹅的何志堂兴奋异常,他一边拍照一边和企鹅打着招呼。 途中颠簸仪器出故障 十几天后,“雪龙号”到达了长城站。长城站虽不算太大,但里面的吃、住等物资和设备一应俱全,吃饭由专门的厨师负责,住宿则如同是在普通酒店一般的标准间。在这里,只能收看到央视4套和央视9套等为数不多的电视节目。两位测绘队员到达后的第一项工作繁忙而且枯燥,卸货的工作持续了五六天。在长城站安定下来后,两人铆足了劲准备好好完成相对重力和绝对重力测量任务。 由于“雪龙号”在行进破冰时不停颠簸,一个测量用的仪器出现了故障。何志堂和张世伟异常焦急,多耽搁一天,“雪龙号”就要多消耗很多资金,同时还要耽误其他科考人员的行程。于是,两人立即打电话回国汇报情况,没过多久,国内发来传真让他们在长城站待命。由于仪器无法修复,只能在原产的美国公司寻求配件。经过联系,却从美国传来了一个不利的消息: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都已前往中东地区了,因此无法前来长城站送货。心急如焚的测绘队员们反复和美国公司协商,公司终于决定将所需配件从智利的蓬塔空运到南极智利站,再从智利站通过雪地车运到4公里外的长城站。焦急地等待了五六天后,两名测绘队员终于接到了仪器的配件。这时,他们紧张的神经才松弛下来。 忙起来不吃饭是常事 在近两个月的科考工作中,恶劣的天气和艰苦的工作环境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城站几乎没有晴天,11级的大风经常包围着他们。只要天气稍好,两人就各背着15公斤重的仪器走五六个小时到测量点实施测量。穿着厚厚的防寒服,脚登专业防寒靴,有时两人一天的路程都是在厚厚的冰雪上行进。周围寂静一片,耳边最清晰的声音就是他们的呼吸声。到达测量点后,两人忙着读数、记录,测量完收拾好仪器,又马不停蹄地赶回长城站。在外工作,一天不吃饭都是常有的事。有时,站上的工作人员也会提醒他们外出测量时带些饼干,可何志堂却从来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好意”。他总是说,“站上的补给有限,我多吃一点,以后的科考人员补给就会少一些。” 危险时时会发生 出外测绘也会有种种危险。一次科考队要在海面上乘坐40分钟的船到对面的韩国站测量,来回要往返3次。前几次天气都非常好,可是最后一次返回长城站时,天气状况变得很糟,风浪很大,异常寒冷。一旦掉入冰冷的海水中,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提起那天的经历,何志堂说:“如果那天我们晚走半个小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空闲时捡拾垃圾看企鹅 长城站不久前才拆了一栋房屋,遗落在附近的螺丝等各种建筑垃圾特别多。为了保护环境,天气太恶劣无法外出作业时,两位测绘队员就在长城站附近捡拾垃圾。偶尔的空闲时间里,他们还会到附近的长城湾转转,看看南极的海水,和岛上的企鹅合影,充分享受南极带给他们的别样乐趣。王昕 杨洁 赵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