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冰盖考察队悄悄话对全球广播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 16:54 北京晚报 | ||||||||
“悄悄话”向全球广播
昆仑冰盖考察队的4辆雪橇车向DOME-A进发 李院生 摄
冰川学家在采集雪样 雍和 摄
孩子在码头上迎接爸爸 雍和 摄
向凯旋的科考队员献上鲜花 雍和 摄 遭遇恶魔“白化天” 伸手不见五指的“白” 向DOME-A进发的前几天,昆仑冰盖考察队的4辆雪橇车劈头遭遇了南极恶魔“白化天”。这是一种南极洲特有的恶劣天气,目之所及全是白色,没来过南极的人根本想象不出这种伸手不见五指的白,四周的能见度在这时降到最低,“白化天里要是再遇上冰裂或雪球,那可真是‘当面相逢不相识’了。” 怎么办?冰盖队的4辆雪橇车立刻变换队形,由齐头并进改为“长蛇逶迤”,各车之间首尾相接,间距保持在100米左右。凭肉眼,后车早已望不到前车;雷达导航装置成了大家的“眼睛”,依靠无线电波信号,4辆雪橇车在“白茫茫”中继续前进。 当然,雪橇车里的驾驶员也没闲着,既然从前挡风玻璃向外直视前方无济于事,那就时不时地推开驾驶室的侧门,看看脚下的履带痕迹,以确定自己的雪橇车是不是在重蹈前车之辙。是———那就好,说明没有掉队。 封封“家书”不加密 “悄悄话”对全球广播家 是每个队员心中最温柔的部分。充满艰辛与危险的“不可接近之旅”中,需要报平安的时候太多了,想捎一句问候的时候太多了,用得着通信的时候太多了。 “这是我们‘雪龙号’的通信大臣”,负责全船内外通信的龚先生笑呵呵地被大家“推”了出来。憨厚的笑声,亲和的笑容,怪不得老龚让大家看着就想起家呢!“我是邮差、信使,更是大家的话务员呢!如果用极地中心配备的卫星传输信号给家里打电话,那太不划算了,每分钟要好几美元!”话锋一转,老龚自有办法,“当然大家要是想天天往家里打电话,可以用短波频率接转上海的岸上电台,然后再通过特殊的装置,将通话信号转接到每位队员的家中,这样就打得起了。”临了,他还不忘提醒一句:“不过,用短波频率传出去的信息可没有加密的,只要频率相当就能被普通的短波收音机接收。哈哈,你跟家人说的悄悄话就对全球广播了!” 洁静之地不留污迹 所有垃圾随船回上海 “我们没有把一丁点垃圾留在南极大陆上。甚至昆仑冰盖考察队深入DOME-A(冰穹A)的那段路上,就连个人垃圾也都封在垃圾袋里带回来了。”昆仑冰盖考察队队长李院生告诉记者。 “南极大陆是一片人类刚刚涉足开发的净土,容不得半点污染。我国科考队每次踏上南极大陆,都恪守着一份强烈的环保之心,不随意丢下任何垃圾,不给这片地球上难得的洁净之地留下一丝阴影。所以,每次返航的“雪龙号”都很难轻装而归,虽然供给和物资越用越少,但是带回的垃圾确实是越来越多啊。” 冰盖上吃穿住一切从简 饮食有滋有味成奢望 论吃的,进入DOME-A考察的冰盖队队员只能“捡到筐里便是菜”,一日两餐,顿顿航空餐,早餐相对多些,可以中午继续吃。如果配给的煤气充足,加热几分钟即可使用。用发电舱里的微波炉加热,15分钟至20分钟也是常有的事,13个人的饭不知要加热到什么时候了。营养均衡一般还能保证,但有滋有味则成为队员们在DOME-A上的共同奢望。 虽然DOME-A的气温仅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但是科考队员一般也只穿着含绒量相对较高的羽绒服,外加一件联体工作服,毕竟穿着臃肿不利于实地科考。当然,鲜亮的颜色也许是极地科考着装惟一的独特之处———苍茫一片中,一眼就可认出自己的队友。 搭建帐篷往往费时费力,所以昆仑冰盖考察队向DOME-A进发的途中,队员们都住在雪橇车后面拖着的生活舱里。夜晚,雪橇车拖着由各种补给舱和生活舱组成的车队与当地风向成45度角的方向上一字排开,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夜晚暴风雪突袭、积雪掩埋雪橇履带。马亚宁 董纯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