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引争议专题 > 正文

圆明园湖底铺防渗膜节水遭质疑 活水变成死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9日 03:33 新京报
科技时代_圆明园湖底铺防渗膜节水遭质疑 活水变成死水
圆明园的一处湖底,工人正在铺设防渗漏材料,以节约用水。但此举遭到一些人的质疑。本报记者 吴江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有教授称此举将“活水”变成“死水”,园方表示工程已经论证不会造成生态影响

  本报讯 昨天,在圆明园的后湖施工现场,轰鸣的挖掘机正挥着大铲抹平已经“翻新”过的湖底,工人们则正将一层白色的塑料膜夹进湖岸的石头层里。正在旁边休息的工人高师傅称,圆明园的防渗漏工程从2月16日开始,圆明园全部湖底的防渗漏塑料膜已基本铺好,整个工程接近尾声,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针对此举,来自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
正春教授呼吁有关方面立即停止这种行为。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种白色的防渗层由一层稍厚的塑料膜和一层软膜组合而成。据工人介绍,塑料膜是起到防渗漏的作用,而附在上面的白色软膜,是为了在施工时防止塑料膜被石块等硬物破坏。施工时,先用挖掘机将湖底的淤泥挖出,铺好塑料膜后再用大约有1米厚的土层掩埋。这种防渗的塑料膜宽6米,长50米,每卷的价格大约是3000余元。

  “这么大的园子每年要注水3次,还要养活这么多人,不节水能行吗?”据圆明园管理处的一位工作人员讲,整改之后,圆明园每年只要注水一次,其余时间只需对湖水稍加补充。这位工作人员说,4月20日铺上防渗层后,准备在五一之前,对湖进行注水。

  “圆明园的水系是圆明园的‘命根子’,破坏圆明园的水系则是要圆明园的‘命’!”从兰州来京参加会议的张正春教授,在游圆明园时见此场面时发出呼吁。他认为,塑料层包裹的水是一种相对缺氧的环境,大量厌氧生物所排放的有毒气体,对水底土壤中的生物群落、水生鱼类、水禽和游客都是有害的,圆明园的这种做法是把“活水”变成了“死水”。

  据了解,牵头此项工程的是圆明园。对张正春的看法,圆明园管理处党政办的工作人员唐莉说,圆明园2200余亩的湖面,每年要灌水3次,而在湖底铺防漏层后,每年只需注水一次。唐莉和多位工作人员均称,此工程会大大节约用水,是经专家反复论证和计算过的,不会对周围的生态造成影响。

  对于传言中的投资1.5亿元,唐莉称“没有这么多”,但她没有透露具体数字。

  教授质疑

  防渗漏工程引来三大疑虑

  兰州大学教授张正春认为,工程是对生态景观、历史文化价值和周边环境的破坏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园林水系和外部水系、地下水系的沟通是最重要的‘生态流’,圆明园水系也是北京市地下水系统的重要涵养源。”如果在圆明园湖底进行防渗漏工程,将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正春教授对圆明园的施工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后,提出了一些质疑。

  疑虑一

  湖水没了地气,何来灵气?

  防渗漏工程把圆明园的“活水”变成“死水”,一园死水与园林草木相隔绝,园林树木将面临严重干旱而大面积死亡;与地下水系相隔绝,“流水不腐,死水易臭”,这样会产生大量腐败气体和有毒气体,这是一场生态灾难。

  湖水汪洋,与地下水相通可以接“地气”而产生的“灵气”,是营造圆明园美学意境不可或缺的关键措施。

  疑虑二

  山水形态被毁,园林主干何在?

  特殊的山水形态构建出一个完整统一、和谐稳定的生态系统,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所在。

  对于古典园林而言,山水形态是其主干结构,地上建筑只是其枝叶。

  八国联军虽然破坏了圆明园的地上建筑,但是枝叶虽毁,主干犹存,基础尚在,劫后余生的圆明园犹如“断臂维纳斯”:神韵犹存、魅力依旧。

  圆明园寄托着人们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情怀,而防渗漏工程则是对历史文化价值的破坏。

  疑虑三

  没有湖水渗漏,周围生态会怎样?

  圆明园湖水的渗漏有利于海淀区和北京市的地下水供应,还有利于克服北京市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城市漏斗”效应。圆明园的湖水渗漏是圆明园、北大、清华一带海淀区生态环境的救命水,这种渗漏是有益的和必需的。

  想在湖底铺设塑料膜来达到防渗漏的目的,但是大规模的白色污染又严重破坏了圆明园的“自然形象”。

  园方说法

  “工程不会对水生物有影响”

  圆明园一工作人员称,湖底做过处理后并非一点湖水都不渗漏

  针对专家学者提出的一系列疑虑,圆明园管理处党政办的工作人员唐莉表示,此次湖底的防渗漏工程是经过很多专家的反复论证和计算过的,认为合理、不会对周围生态和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才进行施工的。

  “湖底铺的不光是塑料膜,还有些别的东西,工程不会对水生物有影响。”唐莉说,湖底做过防渗漏处理后,并不是一点湖水都不渗漏,也有的地方没有铺设塑料膜。

  据她讲,专家们经过计算后得出过一个量,那就是渗漏多少更为合理。“保持这个量,不会对周围生态造成破坏,不会对地下水补给形成危害。”

  具体的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如何,唐莉让记者找负责圆明园整改工程方面的何主任了解。何主任以马上要和领导开会,没有时间细说为由,没有接受采访。

  国家环保总局工作人员贺女士回应记者的咨询说,塑料膜铺设在湖底很明显是阻断了自然界的交流,对周围生态环境肯定是一种破坏,但是这个破坏到底有多大,还需要专家论证。

  她说,圆明园是一个敏感和特殊的地方,施工前应该请专家们作出一个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评估,甚至于进行听证。

  专家观点

  北京大学生态景观规划专业教授俞孔坚:

  人工整修是第二次破坏

  说起圆明园的防渗漏工程,俞孔坚教授称,这个事从一开始就错了。

  俞孔坚认为,它最大的问题是破坏了圆明园作为遗址公园的价值。圆明园的独特人文与自然景观,使其作为遗址公园的存在,具有独一无二性。

  没有水不是问题,是湿地也可以。

  其次是,这样做不生态。一百多年来,经过八国联军等不同时期的破坏,以及1980年后的恢复、保护,圆明园遗址跟植物、水系、地形等自然生态早已融为一个整体,形成了一个自然的乡土群落。现在这种完全人工营造的整修方式,无疑是第二次破坏。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

  应对工程进行评估

  “市政府应给予圆明园保持城市水系平衡的生态补偿,当下应对该工程进行后评估,该返工的就要返工。”针对目前圆明园正在进行的防渗漏工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说。

  他认为,圆明园的定位,应该是国家遗址公园、生态公园,具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从地形上讲,圆明园地处北京西郊,上风上水,承担着城市水系的调节功能。它的湖底漏水对整个北京市的地下水循环,是好事不是坏事。

  但是对圆明园的管理方来说,防渗漏工程首先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他们期望旅游、景观生态的定位,能带给圆明园商业和经济效益。

  “任何一个园林和文物的整修工程,都应该通过环境影响评估、生态影响评估和人文生态评估。”王如松称,这方面圆明园整修工程好像做得不够,政府管理的生态意识不高。

  北京大学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吴必虎:

  湖底不渗水会使地下水失衡

  北京大学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吴必虎,在谈论圆明园防渗漏工程时称,决策须慎重。

  他认为,从工程施工的影响看,投资太大,经济效益不高,造成生态破坏,防渗漏工程后湖底不渗水,将会打乱北京市地下水系统的平衡。另外,还会造成文物破坏,1980年至今的圆明园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合理的生态和独特景观,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不应破坏它。

  从体制上来说,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太少,仅仅由公园管理处出钱给湖灌水,他们也很有资金压力。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园林和文物部门共管圆明园是不够的。公共资产管理的专家委员会中应包括生态、环境、人文、建筑等各方面专家,决策才会比较慎重。

  本报记者 刘建宏 实习生 张晓铃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