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辩论:东方思维能否拯救中国科技专题 > 正文

《科学》1915年上海创刊 见证中国科学90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6日 14:15 北京日报

  90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科学》杂志1915年1月就在上海创刊了,可谓当代杂志中年资最长者。虽然几经停刊,又不断复刊,持续发展着,在中国几代科学家的栽培下,中国的《科学》传播着科学,见证了中国科学发展90年的历程。9位留学生立志科学救国缩食节衣创办《科学》

  1914年夏天,欧洲战云密布,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9位正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
的中国留学生胡明复、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杏佛和任鸿隽,聚在一起讨论国际形势和救国方案。他们认为“中国所缺乏的莫过于科学”,立志科学救国,决定创办一本《科学》杂志。为了筹集资金和组稿,他们在留学生中组建了科学社,每人缴会费。1915年1月,中文版双月刊《科学》在上海出版发行了。中国科学社也在同年10月正式组建,这也是今天的中国科协前身的一部分。

  中国的《科学》一直靠中国科学家们维系着。首任《科学》书记赵元任曾写道:“在中国科学社处于其幼年期间,我们这些创办人试图节省我们微薄的收入,以便使中国科学社得以维持。我的一位康奈尔同学邓宗瀛发起了一个经济上的节食竞赛,一些时间是每天5角,另一些时间是每天3角5分,很快我们两人都因感冒而躺倒。”

  如此缩食节衣,鼎力支持《科学》的还有中国科学社的一批成员,严济慈、周培源、茅以升、丁文江、竺可桢、翁文灏、叶企孙等留学生,他们不断撰稿,使《科学》终于一期期地刊发出来。到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也未停止。中国第一位数学博士给《科学》“当小工”

  中国第一位留美的哈佛大学数学博士胡明复是《科学》杂志首批董事之一,他撰写着介绍数学等科学发展的文章,并独自承担了杂志的编辑、校对及对外联络印刷、发行等大量工作,还操持着中国科学社的大量工作。他说过:“中国的科学将来果真能与西方并驾齐驱、造福人类,便是今日努力的无名小工的报酬。”

  中国科学社的另一位重要成员任鸿隽,他是《科学》杂志社第一任社长。任鸿隽早期参与了推翻清政权、建立民国的革命工作,后半生致力于科学宣传、科学教育和科学组织工作。他的见解非常精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文章。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是中国《科学》杂志现任主编,他最近写文《前辈科学家的精神风范给我们以激励和鞭策》,纪念《科学》杂志诞辰50周年。他写道:“任鸿隽总结和宣传了科学精神的5个特征:崇实、贵确、察微、慎断、存疑。他说:如果再加上不怕困难、不为利诱等品德,就更完备了。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学界有四大弊病:材料偏而不全,研究虚而不实,方法疏而不精,结论乱而不秩。他经常强调科学人才培养和基础科学的重要。抗战中后期,他看到许多学生把经济学、商学和应用科学当作热门专业,而纯粹的基础科学却几乎无人问津时,便感到我国科学的发展面临着重大问题。他告诫大家:如果在物质生活之外不能发现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他指出,纯理论研究最需要保持心灵的自由,它不应该受到干涉,而应该享受特别保护。任鸿隽所批评的现象、提出的观点,许多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科学》开创了在中国传播科学的新时代

  中国《科学》杂志一问世,即“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开创了在中国传播科学的新时代。在中国,它率先倡导“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声;它首倡横排向右的排版方式,方便了数理化符号、公式、阿拉伯数字等科技信息的表达;它最早引入和使用标点符号,以不使“词义之失于章句”;它准确地规范与传播了“科学”概念,使国人头脑中的这一概念从朦胧走向清晰。

  1915年出版的《科学》设立了科技新闻、专题等栏目,开始介绍“世界最大之电灯”、“最近之南极探险队”等刚发生不久的科技事件,并有赵元任、任鸿隽、胡明复等撰写的科学论文“心理学与物质科学之区别”、“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等。还有译文“达尔文动植畜养论”等。到了20年代,《科学》杂志刊登的科学新闻与新闻背后的科学内涵更为及时,1922年便有“原子论”、“口蹄病”等;1929年爱因斯坦关于空间与时间的最新成果也见诸《科学》。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社会在动荡中,科学家们对国际民生和科学的关注都在《科学》中展现出来,竺可桢在1932年发表了“从战争讲到科学研究”;其他人写的“尼龙诞生·新用途”、“法国科学进入西藏腹地、“原子能”等文章,都介绍了当时的前沿科学和最新科技动态。1949年的《科学》杂志介绍了莫斯科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和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以及医学尖端人造心脏等;1950年则有李四光的专稿“欧美自然科学现状”等。中国《科学》与美英并例ScienceA、B、C

  中国的《科学》杂志以其独有的特色,传播着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英国著名的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一直阅读着中国《科学》,并将它与美国的America、英国的Britanin这两家著名的科学刊物相提,并称为ScienceA、B、C。中国《科学》现任编辑部主任段韬则认为:“美国的Science周刊作为国际权威科学期刊,以发表科学研究最前沿的学术论文、报道科学学术最前沿的研究动态为主要任务,以科学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中国的《科学》在“文革”前后曾一度停刊,1985年复刊,新任主编周光召指出:中国《科学》的任务是向我国已受过普通教育的人(包括正在或已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综合地介绍现代科学的各个方面,帮助他们提高现代科学素养。《科学》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要不同于专业刊物,也不同于一般的科普刊物。在复刊20年的实践中,《科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然科学总论类核心期刊水平的高级科普杂志。”

  从网上阅读最新一期的中国《科学》目录(www.kexuemag.com),有周光召院士的“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也有前沿科学“超弦与宇宙学”,还有跟踪扫描“星类体能源形成新说”等。当代中国《科学》继承了大家风范,又努力贴近读者,据段韬主任介绍,订阅量每年都在增长,读者中,科技人员和大学生、研究生占到81.5%。10年《科学》所在的出版集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已建立了《科学》发展基金,以促进其发展。

  柯学慧



评论】【通讯论坛】【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