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美国发射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专题 > 正文

美国太阳物理专家答疑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 10:55 扬子晚报
科技时代_美国太阳物理专家答疑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
图为:今年七月四日,“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时的模拟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本报记者连线美国乔治梅深大学太空科学中心

  采访背景:1月12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按计划将“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今年7月4日,“深度撞击”将发射一发“炮弹”,打入坦普尔1号彗星的“心脏”。迄今为止,这是人类第一次从彗核取得彗星物质,也是人类观测到的距离最近的一次“地星接触”。

  因有同名美国大片“深度撞击”的先入为主,人们难免会产生一些联想。为帮助读者进一步认识“深度撞击”太空计划,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美国乔治梅深大学空间科学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博士张捷先生。

  问:据说美国高度重视“深度撞击”计划,为此投入了3亿多美元,对人类来说,“深度撞击”有什么意义?

  答:彗星是太阳系中数量最多和最不为人知的天体。彗星自身温度极低,并处在温度极低的宇宙空间,因此太阳系诞生46亿年来,彗星几乎始终保持着形成初期的状况。产生地球生命的一些原始分子,据认为都来自彗星。所以,彗星为认识地球以及生命的诞生和演化提供了活教材。

  近几年来,人类多次近距离观测彗星,去年甚至带回来采集到的彗核物质。但这毕竟是在彗星外面看,而这次“深度撞击”飞船在接近坦普尔1号彗星时,飞船将向彗星射出其搭载的重达363公斤的撞击器,撞击器将以每小时3.67万公里的速度冲向坦普尔1号。虽然撞击器会被直径约6公里的彗星吞噬,但彗星上也会被撞出一个约7层楼深和足球场大小的凹坑。这时,飞船上携带的高清晰度照相机会拍下彗星内部的结构,各种科学仪器还会研究被撞飞的彗核碎片等物质。同时,“哈勃”和“钱德拉”等太空望远镜也跟踪整个撞击过程。

  目前,飞船探测器的任务都是被动地研究宇宙,但“深度撞击”将对星体进行主动研究。所以,“深度撞击”最大的收获可能是,收集到彗星冰冻内核中含有的太阳系最初形成时的原始材料。

  问:“深度撞击”计划对地球免受“深度撞击”有无意义?答:“深度撞击”能产生相当于4.5吨炸药造成的巨大爆炸,这一撞击摧毁彗星的可能性极小,也不会使彗星偏离其运行轨道,就好比让一只蚊子冲击一架波音767客机,完全不会影响到彗星本身的运行轨道。所以,此研究与电影“深度撞击”所说的情况好像关系不大。近日也有美国媒体解释说,“深度撞击”太空计划与1998年好莱坞出品的这部影片同名是纯属巧合。

  但是,近几年来,人类预防“深度撞击”的意识已大大增强,这次“深度撞击”计划也有可能为地球可能遭遇小天体撞击的危险积累一些研究数据,以便将来能“转守为攻”,因为这毕竟是人类第一次“打”其它天体。小行星对地球的冲撞是一种潜在的危险。行星与地球近距离接触每1至2年就会发生一次,去年3月19日,一颗直径30米的小行星就在南大西洋上空约4.3万公里处“疾驶而过”。

  问:肉眼能看到这次“深度撞击”吗?这次“深度撞击”对地球有影响吗?

  答:有专家认为,今年7月4日发生撞击时,地球人用肉眼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次“深度撞击”的闪光。世界各地的观测点都会观测到这一壮观的景象。但具体情况现在难以预测。发生撞击时,坦普尔1号彗星远在地球1.32亿公里以外,彗星或者其碎片不可能撞上地球。

  链接:“深度撞击”电影故事梗概。一颗彗星朝着美国飞来,美国派出太空飞船,在彗星上埋核弹,想把它炸成碎片,可是失败了,引爆后,彗星分成几大块,仍对着美洲、欧洲和非洲奔来。美国又用核弹阻截,仍无济于事。美国总统宣布,阻截彗星行动失败,美国将被毁灭,但一百万人和各种动植物的“代表”将事先藏进一个巨大的地下掩蔽室中,两年后方能出洞,重建美国。入地下室的人中有20万人是由国家选定的专业人才,另80万人由电脑随机选出,可老人除外。于是就发生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故事。最后,在千钧一发之时,太空飞船宇航员驾着飞船冲进彗星的彗核,引爆了核弹,将彗星炸成无数碎片,飘浮在大气层内,化险为夷,拯救了美国。本报记者 顾德宁 新华日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