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中国十大科技骗局 老中医绝食49天居首(4)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5日 10:29 北京科技报 | ||||||||
文/杨猛 张星海 ![]() 漫画:冷洁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骗局之4 软体飞机:其实是假新闻 2004年11月15日,记者从中国新闻网科教频道注意到一则题为《中国科学家研制出“
经记者查实,这则新闻的主角张丙炎并不是河南师大的教师,而是新乡市某单位的一位科技管理干部,平时爱鼓捣点小发明,现已退休。 一位已退休的科技管理干部竟然鼓捣出了如此先进的发明,确实有点不可思议。带着种种疑问,记者专程走访了我国著名飞行器设计专家胡继忠先生。胡先生看完这则报道后当即肯定地说,制造出这样的飞机是根本不可能的。 专家点评 胡继忠(我国著名飞行器设计专家、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作为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应该做一些基本的求证工作,尽量避免给不符合实际的东西做宣传、造声势。就这个案例来讲,记者至少应该追问采访对象有没有图纸,有没有试飞录像。 假新闻如此产生 近日,记者与河南师大联系时,河南师大宣传部向记者提供线索说,是《平原晚报》最先刊登此消息。该报早在11月12日便已经刊出此消息,其题目为《河南师大高工想造“软体飞机”》,采写人为该报记者李青春。这则消息被权威媒体的记者“改写”后才引起了众多媒体的注意。由《河南师大高工想造“软体飞机”》到《中国科学家研制出“软体飞机”造价不到十万元》,从标题的变动,我们即可看出这位记者做的“改动”有多么大胆。 几天前,记者终于与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家研制出“软体飞机”造价不到十万元》这则消息的采写者、中国新闻社河南分社记者史宝银取得了联系。记者第一次跟他联系时,他说他采访了张丙炎本人,并称他们很熟;第二次跟他联系时,他又说他是看到《平原晚报》刊出的消息后写的,并称当时虽然未与张丙炎本人取得联系,但是联系到了他的家属。 北京科技报相关报道:专家质疑是否真的制造出质轻价廉的软体飞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