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前将建成环境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7日 11:58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本报北京11月16日讯 记者杨健报道:未来6年内,我国将研制新一代对地观测卫星,逐步完善气象、资源和海洋三大卫星系列,并发射11颗小卫星,建立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实施预警和监测。 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是在今天召开的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第十八届全会上透露以上信息的。他说,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发射了20颗返回式卫星、7颗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
2010年前,我国将研制新一代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性能更高的资源后续卫星,以及海洋水色和海洋动力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分两个阶段建设,第一阶段包括两颗光学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第二阶段目标包括4颗光学卫星和4颗雷达卫星。第一阶段的研制工作将在2007年前完成。 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本年度主席、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说,自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以来,我国已成功发射了66颗国产卫星和5艘飞船,逐步形成了包括气象、资源、海洋、环境卫星,对地观测小卫星以及载人宇宙飞船等的对地观测体系。未来20年,我国将把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作为航天发展的重点,实现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甚至全球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卫星对地观测(链接) 卫星对地观测是空间对地观测的主流。依靠气象、资源、海洋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群,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可以观测土地利用、资源和生态环境,如植被、人口和土壤;观测大气的化学成分,监控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硫酸盐气溶胶等在大气中的含量;观测水循环,如土壤湿度、地下水和冰雪变量;观测海洋,了解海岸线、渔业资源和珊瑚礁的变化;观测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监测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减灾防灾。 卫星对地观测速度快,覆盖面广,一帧覆盖面积3万平方公里的图像5—6分钟即可扫描完成。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可以每半小时对地观测一次,覆盖1/3的地球面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