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北京电视台《世纪之约》专题专题 > 正文

采访老科学家 纪念第一颗原子弹上天40周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3日 16:28 BTV-《世纪之约》

  

  今年的十月是共和国55周年国庆,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四十周年纪念日。

  40年前的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戈壁大漠的上空升起了壮丽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它向世界宣告,中国独立自主地掌握了核技术,它意味着中国不仅树立了国防尖端科技的丰碑,更铸就了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的基石。

  作为一个专访科学家的谈话节目,世纪之约栏目在两年多内,陆续采访到一些参加了两弹一星工作的科学家和一些工作人员,虽然这远不是23位功勋科学家的全部,也不能代表千千万万参加这一伟大工程的人所有人,但是他们对这段岁月的深刻记忆,深深的感染了我们。

  这是一段难忘的交流历程,在几十年之后,在历史的画面和我们的想象之间,在这些平易近人的老科学家和下一辈人之间,我们经常问自己,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爆发出了那样惊人的创造力?在这些造就了辉煌的人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珍视?

  在许多当年的事件已经开始为人所知的时候,我们把目光放在了这些今天已经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身上。

采访老科学家纪念第一颗原子弹上天40周年

周光召

  在我们的心目中,周光召是一个显赫的名字,因为他是中国科学院的前任院长,中国科协的主席。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攻关阶段,周光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是两弹一星23位功勋科学家中的一员。

  但是采访到他却不是很容易。他实在太忙,在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任上,他担负许多工作。终于在2003年,我们见到这位传奇人物。

  和周光召先生的谈话中,我住到他经常有一些突然的停顿,这些停顿凝重之极,访佛他已经回到那个峥嵘的岁月。

  在前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研究所,工作了四年的周光召已经成为当时国际物理学界一颗冉冉上升的明星。

  1961年2月,周光召奉召回到祖国,担任了二机部九院理论部第一副主任。和邓稼先、彭桓武一起,为中国原子弹、氢弹、以及后来一系列核武器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此,这位著名物理学家在世界学术界消失了,开始了他长达十八年隐姓埋名的国防科研生涯。

  周光召:我想我在那段,渡过了那段,特别是后来是有很多朋友了,国外的很多好的朋友,当我们回来以后就不见了,不见了我到后来才听说的,到七十年代听说,到国际上就传说了 说是我们逝世了,说是……说是制造了一个什么事件,在我们回国的时候就飞机爆炸或者怎么样,就不在了。这种传言都有,这不我到七十年代以后才听见了,就确实有一些国外很多的朋友那个时候关心我们是怎么回事。

  曾涛:在那个地方生活的环境是不是非常的艰苦?

  周光召:我想在60到62确实是比较困难的,和全国人民一样,那三年困难时期了,生活也很困难。那时候还有一些同志长期住在高原,或者在沙漠地带,所以他们更困难一点。我们多数的时间还在北京,当然也是每个月的那个配给量也是不多了,但是中央还是想了一些办法,偶尔再发一点什么副食品,尽量增加大家的营养之类的。尽管如此大家心情还是非常愉快的,而且工作也是日夜的。

  1964年10月15日,在罗布泊高高的铁架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已经安装就绪,等待起爆。这一刻,周光召并不在现场,他必须把一些重要的过程重新计算一遍。

  周光召:当时我们是那时候邓稼先同志去了基地,我在北京留守。那时候我接到这样一个我想是周总理提出来的,要将这件事情(做好)……所以我们又重新把我们所有的考虑做了一番深入的检查吧。不过当时我觉得我们做的一次是非常之认真的,不应该有什么问题,所以我们报告还是……

  曾涛:重新再查了一遍?

  周光召:对。

  曾涛:那你们回复报告呢?

  周光召:我们回复报告是不会……就除了有一些不可人力不可控制的因素之外,没有问题。

  曾涛:成功率是多少呢?

  周光召:成功率应该是,就是大于,大于千分之九百九十九。总之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成功率。 当然这话也不能这么说了,意思就说我们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力量。就是说而且我们认为我们做的工作没有任何的问题。

  曾涛:那么在第二天,就在原子弹爆炸的那一天,你在现场吗?

  周光召:我不在。因为我留守北京,当时邓稼先同志代表我们在现场,但是我们知道所以我们在北京去,当时就了解了那个爆炸的情况。

  曾涛:听到这个爆炸成功的消息,那一瞬间的时候,您是什么心情?

  周光召:那当时是非常的高兴了!我立刻召集所有在北京的同志,在一起向他们宣布了这个消息,大家一片欢腾。

  曾涛:在你的记忆中这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次是吗?

  周光召:我想我一直认为这个原子弹也好,氢弹也好,是多少人,就是说远远不是几个人的事情,是十万人以上的共同的工作。而且它是不能出一点差错的,一个螺丝钉不对了都要出问题的,所以在这里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贡献。而且每一种贡献在我看来都很难分的出它的特别重要,特别不重要。当然这是使得我们都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情,那次没问题,就是表示我们尽到了我们的职责。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