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野生救援专题 > 正文

已经灭绝以及濒临灭绝野生物种和事实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0日 13:12 WildAid 野生救援

  已经灭绝的以及濒临灭绝野生物种

  骇人的事实:每20分钟就有一种动物或植物从地球上消失。现在许多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快。可悲的是,这种灭绝并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为的结果:人类的发展破坏了野生动物生存所依赖的自然栖息地;人类过度使用和消费野生动植物制品。随着人类将越来越多的野生物种推向灭绝的边缘,自然环境的不平衡现象也越发严重,
用UC每月免费发短信 点点通赠通行币开始了
人大附中网校招生中 百万免费礼品等你拿
而最后的输家只能是人类自己。借用生物学家艾利希夫妇的一个推理:取出机翼中的12颗钉子,机翼看起来可能还是完好无损,但是当开始撬第13颗的时候,真正的灾难可能马上就会到来。正如我们的地球,某些物种灭绝了,人们熟视无睹,因为地球还是如往常般地转动,但是当某个主要物种灭绝时,就会给整个地球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和所有的物种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保护野生动物是每个人的责任。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一定要保证我们所做的一切不会象从前那样给野生环境带来威胁。请记住,一旦灭绝发生,一切将无法挽回。

  什么是“濒危物种”?

  濒危物种指的是在各个方面或某一个重要的方面濒临灭绝的物种。

  关于濒危物种的事实

  ·据推算地球上大概有1400万到1亿个物种,而科学界所知道的也只有170万种。在这170万种之中,有5-20%的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2003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的红色目录中列出了12,259种物种面临灭绝,其中又分为严重濒危,濒危和弱势三种。现在一共有762种动植物被列为已经灭绝的物种,还有58种仅存圈养。

  ·科学家警告说大批的物种灭绝正在地球上发生。据估计每24小时就会有150到200个物种永远消失。

  ·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根据达尔文的理论,通过那些成功跨越了几个地质周期而生存下来的物种,我们可以知道,物种的发展和消失是由于自然选择的过程超越了其背景生存比率。在化石记录的基础上,人们推算出哺乳动物和鸟类灭绝的历史记录是,每500到1000年有一种物种消失。

  ·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快,即使是由于彗星撞击而引起的物种灭绝(上一次彗星相撞引起恐龙的灭绝是在650万年之前)。现在物种灭亡的速度是正常速度的100到1000倍。

  ·根据世界自然资源协会的说法,灭绝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栖息地的消失。大规模灭绝的另一个因素就是人类所进行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都是不支持可持续发展的。

  ·每20分钟就会有一种动物或者植物从地球上消失。

  ·许多生物学家认为在30年间地球上现今生存的五分之一的物种都将会消失。

  ·按照现在的趋势,5200种动物,其中包括八分之一的鸟类都面临灭绝。另一部分令人关注的就是开花植物和依赖淡水生态系统生存的动物,包括蚌类,小龙虾,鱼类和两栖类动物。

  ·按照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在200到300年间有一半的鸟类和哺乳动物将会消失。

  ·八种植物种最少就有一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在未来的30年里,几乎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会面临灭绝的危险。在30年间最有可能消失的包括人们所广泛关注的黑犀牛和西伯利亚虎,还包括人们不太熟知的菲律宾鹰和东北豹。

  ·根据2003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的红色目录,中国有422个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这其中包括81种哺乳动物,75种鸟类,46种鱼类,31种爬行动物和184种植物。

  ·根据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提供的信息,最濒临灭绝的物种包括扬子鳄,小笠原食果蝙蝠,巴西犁头鳐,菲律宾鹰,斑嘴犀鸟和长江鲟鱼。

  ·对红色目录的分析发现越来越多的鸟类和哺乳类动物被列入严重濒危和濒危的目录中,进一步走向了濒危的边缘。

  ·在动物物种方面,在中国已经有3个物种灭绝,一种在野外消失。目前,仍然有29个物种被列为严重濒危,69个物种被列为濒危,140个物种被列为弱势。在植物物种方面,中国已经记录了2个物种的灭绝和一个物种在野外的消失。目前有34种被列为严重濒危,49种列为濒危,101种列为弱势。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