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解决人类难题、改善地球环境、拯救人类生命——科学是一切创新和进步的基础。

预测哪些科学进展会改变世界,其实是一个不讨好的游戏,因为,谁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不过,每年都有一些重要研究,会让我们兴奋不已——比如,价格低廉,却又极其高效的基因编辑技术。

在接下来的文章里,你将会看到2014年的重要突破:对活细胞进行重编码、让实验动物变得透明、用声波给电子产品供电、用唾液发电、可以根据使用者视力自动调整画面的显示器、可以造出几乎没有电阻的材料的“原子积木”……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些技术会在未来几年,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评论】

(本专题由新浪科技与《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中文版)联合推出)

乐高积木是一种很有魔力的塑料玩具,它不断地激发出一个又一个新创意。乐高积木的塑料组件体积很小,能按照不同方式组合到一起,从而变成神奇的汽车、设计巧妙的城堡和许多其他结构。而今天,新一代材料科学家正受乐高积木的启发,将这种组合方式应用到纳米世界。

这里的积木组件是一些层状材料。这些材料最薄可以达到仅有一层原子,可以按照设计好的结构,以精确的顺序一层一层地叠加到一起。这种前所未有的精密组合方式,能够制造出全新的物质,这些物质具备前所未有的电学和光学性能。科学家们进一步设想,可以利用这些物质,制造出几乎没有电阻的导电材料,运算能力更强大、运行更快的计算机,以及可弯曲、可折叠而且非常轻的可穿戴电子器件。

这些突破性的研究,是因石墨烯(graphene)的出现才产生的。石墨烯是一种片状结构的石墨新材料,厚度只有一个原子,其原子结构是一个个重复的六边形,看起来就像铁丝网围栏一样。2004年,我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同事从块状石墨上分离出了单层石墨片——石墨烯,使用的方法是利用胶带从块状石墨顶层剥离出一片片1个原子厚的晶体。过去10年间,研究人员发现了几十种可以用这个方法剥离的块状晶体,而且这样的晶体越来越多。云母(Mica)就是其中的一种晶体,还有一些具有独特名字的材料,如六方氮化硼(hexagonal boron nitride)和二硫化钼(molybdenumdisulfide)。

【点击查看全文】

1973年,斯坦利·N·科恩(Stanley N. Cohen)和赫伯特·W·博耶(Herbert W. Boyer)找到了改变生物体基因组的方法,成功将蛙的DNA插入到细菌中。20世纪70年代末,博耶的基因泰克(Genetech)公司对大肠杆菌进行基因改造,使其带有一个人源基因(这个基因是人工合成的),最后生产出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很快,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的索尔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的科学家培育出了第一只转基因小鼠。

基因工程领域取得的这些巨大成就改变了现代医学的进程。但是,早期的基因改造方法有两大局限:不甚精确,并且难以量产。1990年,研究人员设计出能在特定位点对DNA进行剪切的蛋白,突破了第一个局限。但是第二个问题仍没解决,非常艰苦。

时间终于到了2012年。研究人员报道,他们在细胞中发现了一种遗传机制,能让科学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编辑基因组,并且过程十分简单。此后不久,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的一个课题组运用这种技术,一次性地对细胞基因组的多个位点进行了修改。

这种技术名叫CRISPR,是“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即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的缩写。利用这种序列,细菌可以对侵袭过它的病毒产生“记忆”。自从日本科学家20世纪80年代末发现CRISPR之后,科学家就一直在研究这种奇怪的基因序列。然而,直到杜德娜和卡彭蒂耶偶然注意到一种名叫Cas9的蛋白,CRISPR才显示出它作为基因组编辑工具的巨大潜力。

【点击查看全文】

假如人类能让体内的细胞按照我们的要求去运作,比如让它们适时地合成胰岛素,或去攻击肿瘤,那么许多健康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不过,实现这一愿望并非易事。现在普遍使用的方法是,利用病毒穿透细胞膜,对细胞进行干预,但这样会对细胞造成永久性的损坏。

2009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不经意间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他们当时正尝试用显微水枪向细胞注入一些大分子和纳米材料。这些物质可以改变细胞的运作机制,同时又能保证细胞存活。化学工程师阿蒙·沙雷(Armon Sharei)发现,水枪的冲击使部分细胞的外形产生了短暂的畸变。

令人吃惊的是,当细胞的外形处于畸变状态时,注射的物质成功地进入到了细胞内。沙雷说道:“这让我们意识到,如果让细胞在足够短的时间内产生形变,便可暂时克服细胞膜的阻碍。”不管怎样,显微水枪还只是一种较为粗放的方法,下一步工作是找到一种更加温和的方式来挤压细胞。

【点击查看全文】

5. 体液发电

默罕默德·穆斯塔法·侯赛因毕生致力于极微型装置的研发。他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研究:“小东西拉近了我们与未来的距离。”于是,当他在2010年着手研究高效、可再生的发电设备,为偏远地区的净水或医疗诊断提供充足的能源时,他首先考虑的因素就是小巧。不过,利用唾液驱动燃料电池,却是他在研究开始时完全没有想到的。【点击查看全文】
新浪科技 | 2014年12月15日17:01

7. 简易快速的纳米显微镜

一种可以拍摄纳米粒子的电子显微镜能快速检测药物、爆炸物中的分子信息——具备纳米尺度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价格动辄高达数百万美元,准备样品也非常麻烦。对于专业的研究型实验室来说,这样的状况还能够接受,但如果要快速扫描产品样品,来查看内置的微尺度水印呢?【点击查看全文】
新浪科技 | 2014年12月15日17:27

9. 储存热能的电池

在工业生产中,每年都有100亿瓦特的电量以热能的形式被浪费掉了,而这些能量足够为1000万户家庭提供照明用电。通过热电效应,就可以利用温差发电,把这类热能转化为电能。但是,这样也只能利用其中的一部分。【点击查看全文】
新浪科技 | 2014年12月15日17:35

10. 新型聚合物“泰坦”

当化学家珍妮特·加西亚(Jeannette García)在最近用过的一个烧瓶里,发现了一块糖果大小的白色材料时,她压根不知道到自己做出了什么东西。这种材料紧紧附着在玻璃上,所以只能用锤子打碎烧瓶才将其取出。但当她再次用举起锤子,去敲打这块材料本身时,后者却毫发无损。【点击查看全文】
新浪科技 | 2014年12月15日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