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共享汽车撞死厦大新婚伉俪判了!新手司机被判4年,租车平台责任难界定

2020-11-28 16:05:15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来源:量子位

娅宁 发自 副驾寺 

智能车参考 报道 | 公众号 AI4Auto

“我们不服,要上诉!”

等了一年多才等来的判决结果,让李先生和赵女士的父母不能接受。

肇事司机被判了四年,但他们的独子独女,从此天人永隔。

这对28岁的高材生情侣,从厦门大学毕业,又同留任厦大当老师,相恋四年,感情甜蜜,即将步入婚姻殿堂。

然而2019年9月7日这一天,他们并肩走在路上,惨遭飞来横祸,双双抢救无效死亡。

△图via 潇湘晨报

肇事司机23岁,新手,驾驶一辆共享汽车

最终被以交通肇事罪,从轻处罚,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于是两个失独家庭在悲痛中提起上诉,他们不认同判决中“从轻处罚”的依据,要求重判。

新手司机,随手租到车,冲入人行道

悲剧发生在2019年9月7日,李先生与赵女士前往厦门红点设计博物馆观展,之后步行回家。

突然,一辆“摩范出行”共享汽车冲上人行道,将二人撞倒在地。李当场死亡,赵重伤,第二天抢救无效后身亡。

交警大队当时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显示,肇事男子胡某荧23岁,取得驾照不足5个月,亦未张贴实习标志。

事故原因:司机“操作不当,致车辆失控,冲入人行道”。

司机对事故负全责。

车是胡某租来的,来自“摩范出行”共享汽车平台,扫码填资料就能扫走的那种。所属公司为华夏出行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

但据华夏出行发布的事故说明,事发前,胡某某共使用摩范出行86次,总行驶里程已达到3715公里,期间无违章违法记录、无严重车辆损失报修记录。

这也意味着,在获取驾照后的五个月里,新手司机胡某某,平均每2天就使用一次共享汽车。

这则事故说明言外之意很清楚,胡虽然是新手司机,但之前各项驾驶数据和记录,并无异常。

这场悲剧,是没有征兆的意外。

不过,事故发生一个星期后,华夏出行发公告称:“暂停‘摩范出行’在厦门的服务工作。”

舆论争议:平台是否有过错

一场车祸,酿成两个家庭的悲剧。

虽然肇事司机的责任很快判定明确……

但汽车的持有者和提供者——共享汽车平台是否需要担责,在讨论中争议越来越大。

首先是运营是否合规的问题。据《潇湘晨报》报道,汽车租赁经营企业应在道路运管部门进行备案登记,申请汽车租赁业务许可。而华夏出行厦门分公司没有获得这个许可。

2019年9月17日,针对车辆违规租赁行为,华夏出行厦门分公司被厦门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处以3万元的行政处罚。

除违规运营外,平台还有另一没有遵守交规的行为——未按照相关法规张贴“实习”标识(驾驶人获得驾照不足一年),也未提醒用户自行张贴。

但这个过错,好像跟事故本身也没什么关系。近期刚刚结束的一审判决中,没有提到平台需要对受害人进行民事赔偿。

共享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平台需要承担责任吗?

相关法律法规其实对租赁平台有责任界定:机动车一方过错的,先由保险公司赔付;保险公司赔付不足的部分,由驾车人赔付。

一般来说,当车辆本身有问题时,租赁公司需要承担责任。

但在这起事故中,车辆本身实际并无故障。显然,平台不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然而,在两条年轻生命的无辜代价里,仅仅只跟一个粗心司机有关吗?

共享汽车市场,事故频发

这并不是共享汽车交通事故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

2019年4月20日,广东珠海发生两起驾驶共享汽车引发的交通事故。而两起事故的驾驶员都是处于实习期的新手司机。

2019年6月,湖南湘潭一名大学生驾驶共享汽车撞上一名推婴儿车的女性。事故造成婴儿车内1岁半男婴死亡,推车女子受伤。涉事司机一个月前刚获得驾照。

不难发现,媒体爆出来的共享汽车事故中,新手司机居多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以“共享汽车”“交通事故”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搜到文书330余篇。多数受害者会把平台一同列为被告。平台是否需要共担事故责任,也成了多起案件的焦点。

这些案件暴露出来共享汽车的一些弊端:故障隐患多、驾驶员资质审查不到位、人和证不统一……

但除了这些,共享汽车事故频发的背后,恐怕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伦理问题——技术发展催化新业态,先行伦理和法规却存在灰色地带。

共享汽车的获得太容易了,让用户使用共享汽车的心理成本更低。

试想,如果是借用熟人的车,首先车主会对借车人的可靠性和驾驶技术进行一个经验性判断,借车人也承担一定的人情压力,开车相对会谨慎许多。之前传统租车公司,也会格外留意新手驾驶的问题。

但共享汽车则不同。据《广州日报》报道,很多人租用共享汽车时不爱惜不谨慎,乱开乱停,车辆普遍剐蹭严重。而且,很多新驾驶员喜欢用共享汽车来练手,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马路杀手”。

极光大数据称,共享汽车行业在2019年平均月活用户超过500万。其中,90%以上是不到35岁的年轻人。

强烈需求之下,就有了首汽 GoFun、EVCARD、华夏出行、易开出行等为代表的一批分时租赁出行平台。

数据显示,2018年的时候,已经有370家“共享汽车”注册公司。从野蛮生长的态势也可以看出,共享汽车行业本身的进入门槛似乎并不高。

比如此次厦大情侣被撞案件中的华夏出行,就被曝未获得在厦门的运营资质,属违规运营。

一些小平台的问题就更多了。在涉及共享汽车的案件纠纷中,经常出现公司为车辆投保类型为“非营运”、导致保险公司拒赔的情况。甚至,有的汽车保险已经过期好几天了,用户仍然能够开上路。

除了缺乏规范之外,更难解决的,是技术能力跟不上的问题。

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规定:

“分时租赁经营者应具备线上服务能力,要通过技术手段落实承租人身份查验要求……分时租赁经营者应具备线下运营服务能力,要通过运营人员日常巡检、车辆自检等方式,确保车辆安全状况良好……”

但规定之后怎么衡量和落实呢?好像也没个硬性标准。

“线下”方面,车辆检测、维修的问题难解决。有用户说,自己开车过程中发现刹车反应慢,但还是凑合着开到了目的地。安全隐患可想而知。

“线上”方面,共享汽车平台对用户资质做的审查,也只是查一下驾驶证而已。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我没有驾驶证,但我可以借用有驾驶证的朋友的账户,拿到共享平台的车。

成都曾经发生这样一起交通事故。肇事人用朋友的账户打开了共享汽车,撞死行人。今年6月,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结果,平台在审查方面同样无过错

实际驾驶员和注册用户信息不是同一个人的情况,时有发生。

后来,首汽 GoFun、EVCARD等头部平台开始使用人脸识别等功能加强对驾驶员的审核。但在全国范围内,对此并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范。大多数共享汽车公司,由于成本和技术的原因,在驾驶员资质审核环节,仍然非常薄弱。

今年6月,上海出台实施细则,要求共享汽车必须配备人脸识别应急报警装置。这也说明了,共享汽车的隐患必须引起重视了,而且要通过技术手段来防范风险。

伪共享→真共享,必须智能化技术

实际上,除了保证驾驶员有驾驶资质外,驾驶员的视觉、听觉、反应、驾驶技能、感知判断能力、疲劳驾驶等,都有可能导致驾驶事故。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可以看到,除了新手造成的交通事故外,涉及共享汽车的酒驾、醉驾事故也层出不穷,有当事人以“平台未对驾驶人实时驾驶状态和精神状态进行审查,未确认驾驶人当时是否具备驾驶条件”为由状告共享汽车公司。

这对于共享汽车平台来说,是否是一种苛求?共享汽车公司究竟有没有责任把“营运车辆”本身具有的危险属性通过技术手段降到尽可能低?

从目前情况来看,即使是人脸识别这样已经非常成熟的技术,在共享出行平台都未能完全普及。至于更高一级的驾驶条件审查、车况监测,在技术层面还达不到。

有人就说了:这根本就是“伪共享”。现在市面上的所谓“共享汽车”,专业的叫法应该是“分时租赁”。

甚至还有人说:“离开人工智能,谈共享汽车就是耍流氓。”

目前,解决共享汽车事故隐患的途径或许是智能化。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实时人脸识别,以及反应力的识别、疲劳驾驶识别,基于大数据的驾车行为监控、车况监控等,都是有效降低事故概率的方式。

这就又回到共享汽车市场门槛的问题。之前,技术并不是这类公司的主要门槛。

但以后,技术可能成为门槛。普华永道曾预测,到 2030 年左右,共享出行的无人驾驶汽车里程会占到汽车总行驶里程的 25%到37%。

在更远的未来,自动驾驶技术成熟的时候,共享汽车的定义,大概又将被完全颠覆。

但现在,如何先用能用的智能化技术加强审核、亡羊补牢,可能也为时不晚。

共享汽车的生意似乎还在继续,但旗帜鲜明展现智能化能力和安全措施的,还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玩家。

你说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