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林徽因的35岁是怎样的?

2020-09-26 20:58:00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很多人都知道林徽因的诗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那里几乎充满了一个才女美女的所有浪漫情愫,似乎是永恒的年轻的灵魂在咏叹。

无论是歌颂春天——“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还是书写秋天——“但是秋天,这秋天,他撑着梦一般的喜筵,不为的是你的欢欣:他撒开手,一掬璎珞,一把落花似的幻变,还为的是那不定的悲哀,归根儿蒂结住在这人生的中心”,她的内心都是极为丰富的、灵动的。

四季短,总循环,热爱和诗意却可以从人生琐碎中抽出一条绵长的闪着光的主线。我老说,人应该投入一个事情和领域至少三十,以便贯穿生,此后所有其他人事都在其周围。那就是一个作品感的人生,林徽因是拥有的。后世人都觉得她永远年轻。

最近眼疾稍有恢复,于是又看起了书,这个星期看的是张清平写的中华书局出版的《林徽因传》。里面共五章,分别称之为“幻、爱、暖、乱、逝”。

我为什么会看这本书,是因为我想了解一下这个惊世大才女是怎么度过她的35岁的。

35岁,是我一直想写的话题,我认为它比30岁更值得讨论,30岁及之前,还是充满希望、荣光和恩赐的。到了35岁,没有一点精气神和修行,是对抗不了生活的。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双子座,玲珑心。

她的三十多岁,就在“乱”这个章节里,那是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都无法把握的年代。1937年到1946年,也就是她的33岁到42岁之间这近十年,她离开北平,一直在漂泊,活得是很辛苦的。

即便像林徽因、梁思成这般天之骄子,也很难抵抗得了时代和人生的幻变。们都出身于大家族,自身又富有名望,但也要过很长时间的艰辛日子。

1937年8月,梁思成收到一封署名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他知道,日本人开始打他营造学社的主意了。于是夫妻俩当即决定,尽快离开北平,取道天津,到南方去。

学者搬家是很累的,家里有太多收藏、文字资料、工作记录和数据等等了。连日劳累,林徽因咳得厉害,去协和检查,发现肺部有空洞。她说了一句,“生死有命”

他们离开时,只是带走了两个皮箱,两个铺盖卷,一双儿女和林徽因的母亲。林徽因曾写信给友人说:从卢沟桥事变到现在,我们把中国所有的铁路都走了一段。”

他们先来到长沙暂住。1938年1月,经过近40天的旅途跋涉,他们来到昆明。

梁思成年轻时脊椎受过伤,到了昆明之后,背部肌肉痉挛,痛得彻夜难眠。医生诊断说是扁桃腺脓毒素所引发的,所以他决定切除扁桃体,但继而又引发牙周炎,水都不能喝,只能拔掉了满口牙齿。

半年多时间里,梁思成连在床上平卧都不行,只能日夜在躺椅上休息。林徽因则承担全部家务,买菜、做饭,照顾孩子和母亲,更多的还要照顾生病的丈夫。为了让梁思成能多吃一点,她变着法子做可口的饭菜。同时为了维持一家的生计,她还要翻四个山坡去云南大学给学生补习英文赚钱。

领到工资后,从来没有为花钱犯过愁的人,连自己看中的扎染布都舍不得买,她要为孩子们多考虑。不过像她这样痴迷古建筑研究工作的人,还是在40元中拿出了23元买了一个测量用的皮尺。

后来,梁思成康复了,然后马上投入工作。1939年,他与友人同事们一起去四川研究考察西南建筑。这一出去就是半年。林徽因独自一人带着母亲和孩子支撑艰难的日子。

她的35岁的模样,每天要应付的就是一家人的吃喝这些事。一个长时间习惯在思想和感情生机蓬勃的交流中领会生命的快乐的人,缺失了这些内容,生命突然暗淡无光,她只是觉得这是活着,绝不是生活。

那年梁思成38岁,林徽因35岁。中年夫妻,带着老小,必然都是琐碎,必须有人扛起这生活的琐碎,才能让另一个人投入更好的工作和研究。家庭说到底都是有人撑着、扛着,才能屹立起来。一旦有人松手,家就很脆弱。

那里不再有自由、有浪漫,爱和暖也是少的。人跟这样的“生活”相处,是要有毅力和艺术的。

时代叠加个人命运变迁而起的变化,一般不会马上出现转机,不会一两年就变好,所谓修行,必然是一条漫漫长路。

战争、疾病、通货膨胀和孤独,依然不断在考验这家人。

1940年12月,上面决定,西南联大仍留昆明,营造学社则要随着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搬迁到四川省南溪县李庄。

出发当天,梁思成发烧,林徽因不得不独自带着老幼跟着几十号人一个车先去了李庄。那里真的与世隔绝,生活条件比昆明更差。在昆明,他们有一众交往十年以上的友人相伴,倒也是不孤独。李庄是真的孤独。

四川气候潮湿,秋冬阴雨不断,加之此前旅途劳顿,林徽因在那里肺病复发,连续40度高烧不退,一连病了几个月。并且自此再也没有像正常人一样健康过。那年她才36岁。

人的健康真的很重要。肺结核这种疾病,人们实际上攻克它才不到半个世纪。卡夫卡、高尔基、鲁迅等这些中外作家均死于肺病。

现代医疗的好,让我们对抗生活的变幻莫测有了些基础。关于中国历代平均寿命的问题,很早之前流传过一则数据,我们做个参考:

夏代18岁,秦汉20岁,东汉22岁,唐朝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35岁,新中国1957年57岁,1981年68岁,2019年77.3岁……

35岁,是民国时期的平均寿命。所以,即便是现代人,也应该在35岁好好思考生死问题,该怎么活着和存在的问题。

怪不得很多人说,35岁之后,人好像都会重新活一次。职场上的35岁现象等等,其实还是小事儿,这一百多年来,人的整体生命长度越来越长,没有人系统研究过,随着中老年的时期越来越长,我们该如何更好地生活。

这当然是另一个问题了。我们继续谈回林徽因。35岁后的女人,如果身边的是个良善的、不离不弃的、心无旁骛的男人,她是幸运的。

梁思成经常在重庆工作,要回到李庄,需要漂流三天才能到家。现在轮到他照顾病妻了,村子里缺医少药,他自己从重庆带回药,自学肌肉和静脉注射。有学识的、情绪相对平静的男人,是可贵的。

一个人的美貌是会随着疾病消失的,美貌是最随环境和境况变化的东西了。现在的人追求世俗意义上的貌美,只需金钱、时间和稍微一点气质上的培育是可以由外部改造的。

女人过了35岁,慢慢地都要接受失去年轻貌美这件事。现代医美科技,能够打掉每一条小细纹,却增添不了内心的灵动,让眼神发出热烈而自由的光芒。内在精神的发性,是靠生命燃烧的东西,外部能量是赋予不了的

林徽因是怎么对待美貌消失的呢?我想她是淡然的。

林徽因是如何“优雅地生病”的呢?她开始躺着学习,阅读了大量的汉代历史,精通到什么程度呢?她说她能写出一个汉代剧本来,她熟悉每一个历史人物,又特别研究其中的建筑。汉代历史是她的寄托。

另外,她还翻译整理了英国建筑学期刊的多篇学术论,比如基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实验建造城市贫民住宅的全过程、英国的工业城市伯明翰的住宅调查、美国伊利诺州市关于朝阳住宅的设计等等,她内心有个朴素的愿望,就是未来想为更多人设计普通民居。经过这些翻译、学习、整理、提炼的过程,她形成了四万多字的论文《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2期上。

我一直觉得女人的工作状态与她的心情和身体全然没有关系,只要她是内心有主线、使命和写作习惯的人,只要她还能看还能听,就可以在任何条件下工作。某些女人真的很容易成为工作狂,尤其是当这个工作跟心灵依靠相关的时候。

梁思成在写给费正清夫妇的书信中写到:在菜油灯下做着孩子的布鞋,购买和烹调便宜的粗食,我们过着我们父辈在他们十几岁时过的生活但又做着现代的工作……我的薪水只够我家吃的,但我们为能过这样的日子而很满意,我的迷人的病妻因为我们仍能不动摇地干我们的工作而感到高兴。

他们夫妻真的一起修炼得都不错,能够彼此在最艰难的时刻相互贴身照顾。虽然风雨多,但是琳琅也多,夫妻同心,风雨凄厉之下都能发现满目琳琅。

没有一家人的生活是容易的,35岁可能谈爱情很奢侈了,也不能靠着年轻时候成名的才情和美貌活着。人从来都要在平凡岁月里磨砺和忍耐的,度劫和修行,是常态。

她的身体素质一直很差,又是怎么带孩子的呢?

她喜欢听莎士比亚话剧的英文原版唱片,能把台词烂熟于心,有时候兴致来了,就在孩子们面前唱着。她还给孩子们背诵和讲解古诗词,比如偏爱讲杜甫的,因为符合当时的家国情怀;还给他们讲罗曼罗兰的《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等等,这些人则具有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林徽因在众人的印象中,永远是个年轻的美女,很少有人关注或谈论她的35岁及之后的生活。很少人知道她也这么艰辛地亲自照顾一家人的菜米油盐;很少有人知道,她的母亲嫌弃佣人很难相处,她要忍受母女之间的争执;无法想象她在35岁之后的余生才十多年,却要在肺病里反反复复。

她失去了美貌,却依然做着最基本的研究和学习工作。那时候的人,没有焦虑,有的只是怕无法再获得思想、感情和精神寄托。

我们现代人,得越来越长。于是危机感越来越大。比如很难有信心跟一个人在一起一辈子。才三十几岁,就没有信心面对同一个人了,因为未来还有三四十年要一起过,好长啊,怎么过呢?以前的人四五十岁也就死了,那三四十岁也就不再想那么多了,一起凑合过下去了。

其实为什么不想想,如何一起再修炼一下,去重新获得精神上的欢愉呢?

在以焦虑和欲望代替一切感情的算法。说生活是一个焦虑替代另一个焦虑,一个欲望替代另一个欲望的过程。明明是想一起追求精神上的相依,感情上的寄托,却转化成了一起追求事业和更好的生活,励志没有什么不好,要进步、要新鲜、要自由、要阶层跨越都没有什么不对,那种悠远久长地在时光中扛下来,撑过来,彼此背靠背抵抗生活360度攻击的那种默契感,却没有人想面对,想配合,想调动彼此的积极性。

大家都在麻木的日常里,虽然日常彼此照顾生活,但也消磨着对彼此的爱,甚至徒增一些厌恶的情愫。于是更加焦虑于自己的中年危机。

公司这种理性组织,大学这样的象牙塔,都只欢迎年轻的血液。35岁的门槛,其实是个渔网,把所有妥协的人捕获。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你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罢,你心里早就害怕35岁会把你的事业灰暗度提高,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灯火通明的加班场,需要年轻人的阳气。社会共有的焦虑,城门失火,会伤及池鱼。

人与人之间的情,什么时候也是一种产品了?相亲、配对、结婚、离婚,都越来越标准化。幸福和不幸都是如此相似。

有经验的人的清单,一直在教育你、告诉你要怎么做,别人及其孩子的榜样告诉生命和成功都可以被复制。

人们爱少,恨少,只有信息多、焦虑多、纠结多,心里蒙着雾,找不到答案。

早两年,因为电影仁波齐》,“每一步都算数”成了励志名言。其实,这也是一套逻辑自洽。生命没有那么强烈的因果关系,意外和不确定性是解释不清的。我看现代人特别是生意人必备一个算命大师,命运似乎都是可以列出关键事件清单的。我总觉得,生命是不可计算的。如果能计算,人工智能会帮你过好你的一生,你自己干什么去呢?

资中筠最近有一段视频很流行,里面谈到,她弹琴最多的时候就是20岁前后80岁后,她说:“我这个人缺点挺多,但我有一个优点,我特别好学习。当学生我觉得是一个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我上午是写作,下午每天大概弹一个钟头琴。有琴有书,总算还可以消磨时光吧。”她被叫做不老女神,永远保持学习状态。

其实林徽因也是,她怎么度过35岁照顾一家老小的平淡生活的、又是如何度过余生的肺病折磨的?也是永远保持学习并产出知识、觉悟的状态。

任何情况下,修行便是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