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从抗疫中寻找中国出发的新力量 || 大视野

2020-03-15 19:55:00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新冠病毒疫情在中国的流行高峰已然过去,全球抗疫则进入了艰难拉锯期。

在这场艰辛备至的斗争中,中国被激发出了非常能量,也支付了非常代价,经验值得总结(如方舱庇护医院),教训值得汲取(如信息传导机制),目的都是为了明天更好。

历史没有对照组,但可以复盘,念念不忘。我担心的是两条,一是我们从整体上过关了,于是整体中的每个部分在每个时间点上也都成了赢家,皆大欢喜;二是当直接的压力消失后,对病毒来源、传染源、传播路径等方面的科研,以及疫苗研发,松弛下来,马放南山。

实际上,我们现在正面对着疫情从境外输入的新压力。而且没有谁知道,2019新冠病毒会不会像流感一样长期存在,间断流行?或像乙肝,存在于一部分缺乏足够免疫力的人体中,进而对外传染?就此而言,新冠病毒不存在完全意义的“过去时”,而是一种长期“进行时”。

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王辰院士最近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必须立即做好核酸与血清抗体流行病学调查,调查以武汉为代表的疫情严重地区和其他代表性地区的人群中核酸与血清抗体的基线情况,通过观察并在今后动态观察病毒在人群中的流行与免疫状态,得知其传播与发病规律,据以制定防控方略。

“时间已经很紧,不能再耽误了,再晚启动就失去了对当前基线水平的评估意义。一旦人群开始流动、复产复工复学之后,情况就会发生变化,难以前后对比,而这种对比对于判断疫情走向至为重要。”王辰说。

树典型立标兵是需要的,尊重科学,尊重专业性,按照长治久安要求丝毫不放松基础工作,更为重要。

王辰院士还指出,一定要树立起一个基本意识并切实体现于行动,对付传染病最关键的是公开透明,不能搞鸵鸟政策。脓包不及时切开,就会发展成败血症。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只有通过反思,从基础和制度上发力,减少各种人为因素对真实信息的获取与传播干扰,今后才能守住底线,防微杜渐。

中央一声令下,举国响应,4万多医护工作者迅速驰援,十几亿人加入全民抗疫,确实是中国的磅礴之力。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此时此刻,医护工作者就是最勇敢、最可敬的人。

但中国力量的最广大体现,在我看来,还是人民的忍耐力和牺牲精神。

中国、美国和英国15家研究机构22名科学家的联合研究指出(3月10日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在线发表),武汉于1月23日开始实施出行禁令,将疫情扩散到其他城市的时间推迟了2.91天,让全国避免了数十万病例的暴发。

从武汉封城到十几亿人禁足,极大减少了人与人的接触,最大化阻断了传染面,用张文宏的话就是“闷在家里,把病毒闷死”。这是中国抗疫成效比国外一开始的预测要好很多的重要原因。

人民的自控力是最管用的疫苗。

有这样的人民,中国何其幸运。

疫情大大缓解,复工复产抓经济,迫在眉睫。

我们正在遭遇改革开放后GDP增速最低的一个季度,最差的一次经济开局。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未动摇,放之全球,潜力仍巨。

作为一个经济观察者,我从中国抗疫中看到——在已经持续了50天的大范围隔离中,除了相关经济活动被迫停摆,亿万家庭依然稳定有序,数亿人通过网络连接和工作,生活必需品经由物流快递网络源源不断,几千万学生在网上上课,紧急救援物资从四面八方向武汉聚集。

我问自己:透过疫情大考,在诸多反思之外,你能看到怎样的中国力量?

我看到,正是因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踏踏实实搞市场经济,中国才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产能,居民才有了一定家底应对不测。这是一切的基础,是应对一切挑战的基础。

我看到,以数字化为核心,中国已经发展出世界领先的新型基础设施和各种生活与工作应用,通过在线方式,让“为人民群众提供无间断服务”成为可能。线下突发了危机,但因为有在线能力,中国不掉线,人民不断线。

我看到,基于市场化和数字化,政府、企业、社会、公民有可能形成合力,共同应对风险社会的挑战。中国企业,特别是位居世界500强的龙头企业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创新企业,以及各行各业的领先企业,他们不仅慷慨付出,承担社会责任,更通过自己的主营业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参与危机时刻的问题化解。先进生产力的外溢,数字技术力量的社会化应用,这是推动中国发展的可贵动力。

我看到,生活和成长在改革开放、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环境中的广大人民,越来越成熟和负责。他们了解自己,也知道如何认知环境,他们有自己的信息搜寻能力、判断力和反思力,自主负责,也主动担责。“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无畏、正义和同情。”以医护人员为代表的无数专业人士在抗疫中表现出的姿态,就是真心、无畏、正义和同情。

我想,正是有这样的基础,这样的力量,十几亿人隔离几十天,才有惊无险地过来了,“后方无战事”,还能积极支援前方。现在国外一些疫情严重国家的华人,想办法回来,也说明他们觉得国内更可依赖。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在线基础,以及企业的合力与人民的自觉,我们可能已经陷入了一场社会危机。我们集体付出了忍耐的代价,但我们共同依存的社会没有成为代价!

所以当我们回顾这场全民保卫战时,一个值得挖掘的命题也许是——如何把这些宝贵的、可靠的力量,变成一种基因,植入全社会的肌体,形成中国免疫力。

首先,经济的要义就是以较低投入实现较高产出,这才是经济,否则就是不经济。显然,“上医治未病”,风起于青萍之末时就认真对待,才符合经济之道。从政府到社会需要思考,如何真正奉行经济的原则?

其次,经济就是资源的配置,讲究的是随需立供、精准匹配。那么,我们如何从最基础的信息获取,到“最后一公里”的服务递送,在全社会的资源配置上做到有效、高效?资源配置给谁更有效?什么样的技术更能促进配置的高效?

最后,经济即决策,决策即信息。用什么样的制度、组织、技术和文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不对称?

基于这样的思考和问题,最近我开始做企业端的调研,希望从中总结经验,为更广泛的社会治理、政府治理提供借鉴。

疫情期间,我家的一日三餐对盒马鲜生和叮咚买菜的依赖大大提高。我采访了盒马总裁侯毅。他说,盒马在疫情中做到了不打烊,不涨价,还有四个创新。

一是配送。春节是线下商业的旺季,电商的淡季,盒马很多员工都放假回家了。节前两天订单急升,一菜难求,以至有段时间消费者要定闹钟起来抢菜。自己的员工回不来,线下餐饮企业员工又没活干,于是盒马先后和40多家餐饮企业合作,一共向他们“借”了5000多名员工到盒马上班,劳动关系不变,按盒马工资水平付酬,一旦餐饮企业复工无条件放人。由于盒马的操作流程高度数字化、标准化、“傻瓜化”,拿着操作枪,培训1个小时就可以上岗了。

二是社区团购。由于居民小区严格隔离,从2月3日起,武汉盒马部分门店开始集单送菜进社区。门店客服人员前一天在“盒社群”征集订单,第二天统一送进社区,让用户认领。很快,武汉盒马18家门店全部上线社区集单配送业务,在政府支持下,每家门店配备了一辆公交车为社区送菜,配送到数百个社区。

三是共享门店。2月14日起,杭州盒马和中石化联手,在指定的中石化加油站(首批8家)可以买到盒马的新鲜生鲜包,88元的纯蔬菜套餐以及158元的肉菜套餐。司机在加油站把后备箱打开即可装上,全程无接触购买。截至2月底,这一模式已推广到贵阳、昆明、成都、长沙等地。

四是平台开放。除自营生产基地照常运转,盒马还和一些批发市场以及养殖户联系,将他们的龙利鱼、鲑鱼、斑鱼、梭子蟹等放到盒马平台销售,帮助消化。

盒马在疫情中为什么能做到订单不断、供应链不断、配送不断?因为他们一直在做自营配送、自建产地和供应链这些难的事情,有底气,关键时刻赢得了机会的偏爱;更重要的是,盒马通过互联网大大提升了效率。

盒马2015年创建时,就确定了“生鲜品类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解决方案”这一思路。每家门店的规划能力是:以3公里为配送半径,每天完成1万个订单。而一般超市只能做到一两千单。为此,盒马每家门店要投资几百万元,建设一套以悬挂链为核心的智能物流系统,在拣货、组包、配送等环节大大提高物流效率和承载量。

具体来看一下:盒马后台接到线上订单,比如有水果、蔬菜、零食、酒水、熟食、日用品等各种商品,商品分布在一家门店的不同地方。在一般超市,打包员要来回走动,完成包裹分拣,一天下来步数会超过3万步。盒马则是将订单拆解,不同任务分配给不同区域的打包员。守在自己区域的打包员在终端POS机上收到任务,按指令将不同商品放到悬挂链上即可,智能悬挂链会自动汇集所有商品,完成打包,后台快递员取走包裹,送货上门。从消费者下单到打包完成,最快只要8分钟。

侯毅的讲解让我明白,新物种盒马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代表了更先进的零售运营思维、技术和方法。侯毅说,包括商品结构和商品特色都需要创新。“比如我们发现,疫情来了以后,很多消费者想开了,吃的要好一点,健康一点,未来像有机菜,零糖、零卡路里、零防腐剂、零抗生素的绿色健康食品,都会有很大空间。”

真正的数字化,意味着企业拥有和用户实时在线互动的工具(如独立App),积累数据,挖掘数据;意味着企业的一切行为都要数据化,进而智能化。

在服务业,80%以上的中国企业还没有实现数字化。这就是未来的潜力。提升效率的空间很大。同时,我们看到,服务业的数字化离不开人,不是人工智能代替人,而是人工智能和人力资源的新结合。想想中国以千万计的快递、外卖、司机以及各种上门服务人员,就会理解机器和人相结合的新型关系。

这次疫情中,以钉钉为代表的在线办公协同平台、腾讯会议、ZOOM等视频会议系统大显神通,我最近一直通过这三个系统参加各种研讨会和直播。我采访了钉钉CEO陈航(花名:无招)。截至2019年6月,中国有1000万市场主体、2亿人使用钉钉。

无招先给我讲了两组数字。

一是,阿里集团有11万员工,正常情况下七八万人在总部上班。疫情期间总部只有300人,但阿里一直在高效运转,因为阿里早已通过钉钉实现了完全在线化工作,包括云端打卡、云端视频会议、群直播、云端文档、云端协同、云端审批等等。疫情中有很多企业利用钉钉,也产生了很强的动员能力和管理能力。

另一组数字是,疫情期间钉钉的云服务器规模扩容十倍。由于一般服务器的利用率为10%到20%,在峰值状态,钉钉所支持的流量达到正常情况下的百倍。钉钉的峰值流量,大约是中国所有视频、直播流量加在一起的5倍到10倍。

我问,这么大的流量可能吗?无招说:“你想一想,中国60%到70%的老师、学生、甚至学生家长,在同一时刻上到同一个平台,比如早上8点半开始上课,这是一个什么量级?”全世界没有哪里能做得到。中国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不遗余力,三大运营商在带宽、接入方面不断升级,加上阿里云这样的云服务平台快速成长,才能接得住突如其来的海量需求。3月13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向受疫情影响的39个国家和地区的4.21亿学生推荐使用钉钉,钉钉立即开始加大海外服务器的部署。

“疫情期间名师名课纷纷免费上线,极大地促进了整个教师课件水平的提高,随着5G普及,中国的教育资源不平等情况将会有根本改变。”无招说。

无招还介绍了健康码的来龙去脉。最初是为了服务阿里十几万人(很多处于流动中)健康管理的需要,1月26日钉钉上线了“员工健康”,员工在线打卡,进行基本情况自主申报(如是否发烧、行程信息),企业可以快速收集、实时统计每个人的健康信息。2月4日,复工、返程高峰将至,钉钉发布了升级版员工健康打卡产品,增加了疫情消息推送与防控、机器人“防疫精灵”“风险智能预警”等功能。同一天,阿里总部所在地余杭区政府主动提出,用数字化方案解决疫情防控问题。

余杭区人口多流动大,有多例确诊病例,2月3日实行了“十项从严”措施,所有小区封闭管理,每户家庭两天可指派一人外出采购。一时间,小区、路口、商场、高速路站卡等各种卡口处,都是手工填写、人工登记。如何免去证件检查、纸质登记的接触?人员信息管理、核实可否用数字方式进行?静态数据如何实时更新?复工、复产后疫情的判断依据如何尽量准确?

阿里紧急动员,2月5号凌晨5点,第一个版本的健康码诞生,之后每半小时一次迭代优化。用户在网上自主申报信息,由政府运营的后台系统自动审核,生成专属于个人的二维码,作为疫情时期的数字化健康证明,凭码通行。阿里云提供技术支持,钉钉、支付宝等第三方平台负责提供申报入口及展示二维码信息。

2月7日,余杭绿码上线。2月11日,杭州健康码全量上线,通过个人信息的诚信填报和政府后台系统比对,产生三个颜色码。绿码可直接进入杭州,红码集中隔离14天,黄码隔离7天以内。健康码推出后,大量杭州居民和返岗复工人员在支付宝内申领,领到绿码的外地人可以进出高速路口、小区、乘坐公交车,等等。

2月16日,红黄绿码在全浙江上线。3月2日浙江省宣布,领码数量已超过6000万张。目前全国25个省(直辖市)的200多个城市接入了健康码。

有了健康码,公众只需填报一次个人健康状况,即可应对各类核验场景;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员工健康状态;对疫情管理部门来说,健康码平台可实现社区人员登记、复工人员登记、健康自查上报、疫情线索举报、发热门诊查询、口罩预约购买、在线缴费、疫情信息实时发布等多类服务,提高效率,从技术上杜绝“填表抗疫”。

当我们经常觉得,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物理世界、传统管控的世界,充满了矛盾、低效和无力感的时候,从技术驱动的数字世界里,从新技术赋能后出现的新世界里,我们会看见活力,找到出路。无论是对企业、社会还是政府。

正如管控疫情,最好的方式不是用越来越多的铁链把一个个小区锁起来,而是可以用健康码这样的“电子路条”,在管控和自由之间找到平衡。个人有健康码,企业有企业健康码,上班扫码就是个人和企业的一次交互与数据对照,这样的管理效率要比过去填表高得多。

基于数字化和云、管、端的完全一体化,有可能创造出一个美丽新世界:所有数据从终端直接采集,实时采集,反馈到云端,云端迅速作出部署,动态执行。

假如一位市民拿着绿码回公司上班,但下班例行检查时发现体温突然上升了,查出是阳性,变成了红码,云端的预案就会立即跳出,自动行动,而和他接触的人,如部分公司同事、小区居民,他们的绿码会自动转化成黄码或红码。

在无招看来,个人与组织变成“码”,意味着他们变成了活动的数据,储存起来。“码”,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连接器,物理世界的“码化”加上云网端一体化,将让中国方方面面进入数字化的新世界。再加上智能物联网(AIOT)的发展,未来整个社会的运行都会更加精准、智能和高效。

最终拯救我们的,是我们的能力。如果通过技术赋能,我们对病毒的传播规律有预判能力;通过人工智能,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影像进行深度学习,获得更好的治疗方法;通过大数据,对基因检测有更快速和精准的结论,我们才能真正无惧未来的病毒挑战。

盒马和钉钉,一个2C,一个2B,中国像这样的平台还有不少。

我们看到,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百万千万计的企业,经由这些数字化基础平台,都在分享技术创新带来的便利和高效。中国经济有不少困难,如未富先老,未富债已高,但通过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们就有希望对冲压力,并实现高质量发展。数字化的技术创新应用越广,中国经济就越有希望。

当然,技术最终是由人来掌握的。技术如何保护隐私,如何普惠生态,如何向善而行,也是一个重大命题。

但无论如何,穿越这场严峻的疫情,应该看到中国出发的新力量——硬核基础设施和硬核科技的硬力量,担当社会责任、实实在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软力量,以及市场、社会和政府良性合作的善力量。

改革开放的力量,市场化的力量,技术创新的力量,企业家的力量,滚滚向前,不可限量,无可阻挡。

我深信这也是在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变革、社会进步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力量,是走向世界、展示真正的中国形象的力量。

相信市场,相信人民,尊重规律,信仰科学,沿着先进生产力的方向,让整个经济和社会呈现出更加有机、分布式、专业主义的弹性和活力,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能在疫情危机之后踏上新台阶。

愿时间成为我们的朋友。愿我们的民族在反思中,把握真正的积极因素,勇敢地迈出创新的脚步。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活动来源:“我们在一起”2020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全球招贴设计公益征集活动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开白名单:duanyu_H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