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创事记”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青松 编辑/水笙
来源:连线Insight(ID:lxinsight)
“到处买不到口罩了。”李鹏对连线Insight这么说道。
他原本家中囤了一些口罩,但没料到,这么长时间来再也买不到一只口罩。
1月20日,钟南山在央视连线采访中提到,“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人传人”后,药店和电商平台的口罩快速售罄。正值春节期间,很多工厂的产能也并未恢复。
李鹏原以为春节假期过后,口罩会好买些,但市场上口罩的供应一直没能恢复。从N95到一次性口罩,他试了很多次,但“抢不到、价格太高、物流跟不上”等等,让他放弃了在国内买口罩的想法。
李鹏最终选择了一位韩国代购购买了规格为KF94的口罩,“这种口罩的规格跟国内的N95相似,但在价格上会便宜很多,大概5块钱一个,就算最近涨价了也就10块钱左右。”不过,他同时表示,这批口罩最早也要等到2月8日才能拿到手。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前,口罩是防御病毒传染的一道重要防线,但当下,供应上的缺口、物流方面的不足,并未给足人们安全感。
在这背后,疫情还在继续蔓延。
新浪新闻实时动态追踪数据显示,截至2月6日16时37分(北京时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患者全国确诊28120例、疑似24702例、死亡564例、治愈1307例。
在这种情况下,出门依然有风险,如何早日实现口罩的有效供应,是近期公众关注的焦点。
1
为什么难买?
武汉封城的第二天,李鹏的家人去到了附近的药店,想要买一些N95的口罩,但药店老板告诉他们,“早就卖完了,没货。”李鹏回忆起来,药店老板告诉他们,他们一般在早上七八点就会出去进货,但还是供不应求。
同样“劝退”求购者的,还有被越炒越高的价格。“价格高峰的时候,一个N95的口罩要35块钱,一千块钱只能买几十个。”李鹏这么告诉连线Insight。
这场“口罩争夺战”的背后,供应端才是真正的掣肘之处。从库存到产能,一众口罩生产商面临着考验。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在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采访时指出,口罩存在有效期,“无论是厂商还是医院,在非特殊情况时期,都不会有大量的囤货库存。”
对此,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用耗材科冯主任在接受每日人物采访时表示,医院对N95口罩、防护服等储备处于常年不足的情况。据他介绍,平日里,医院会按照一定数额领取口罩,但这个数量只够保障医护人员自己使用。
每日人物在对多位寻求捐赠的医护人员咨询后也表示,很多医院的医用外科口罩库存量大概在一个星期左右,“平常有时口罩也戴一天,如果不去视察病房,有的科室没有戴口罩的需求。”在他们看来,“用得不多、存量少、脆弱的库存和供应系统很快被疫情冲垮”是导致各地医院口罩短缺的原因。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让医院成了最为紧迫的需求端,这让更多的口罩涌向了医院这一疫情防控第一线,年关产能不足的情况下,短期内流向公众市场的口罩难以覆盖到大量的使用需求。
湖南一家药品销售公司的负责人曾经告诉潇湘晨报记者,在湖南,很多厂家的口罩分为两条线,一个是医院,另一个是药店,“要先确保武汉和医院等一线,之后才会到市场,也就是药店。”
这位负责人表示,他们公司主要是从河南新乡的一家口罩生产厂家拿货,但“那边的厂区一天能生产超过100万只口罩,不能随便发给我们,都是先进医院,或者发往武汉的多。”他这么说道。
需求激增,很多口罩生产厂家不得不提前结束春节长假,快速反应。
廖佳明是四川恒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从1月23日起,他以三倍的工资召回了已经放假的工人,这些工人采取三班倒的工作节奏,24小时不停歇地生产医用口罩。
但他还是遇到了新的问题。此前接受天下网商采访时,廖佳明指出,无纺布、滤芯是生产医用口罩、N95等口罩的关键原材料,在产能瞬间扩大的同时,原材料的缺口也在扩大。“恒明医疗年前囤积的原材料可生产三四十万只口罩,现在早已经用完了。”他这么说道。
3M中国有限公司的某位高层也曾在朋友圈写道:“3M的手里也没口罩存货了。”他同时表示,“工厂的备货、原材料供应都是按月做的,需求一下子来百倍,我们也做不出一年的量。”
生产出来的口罩,同样要经过检验合格才能顺利出厂。一位医疗器械领域的从业人员告诉每日人物,“生产出的口罩要按规定放置14天,检验合格才能出厂,这个流程时间是国家规定的,没办法缩短。”这无疑又增加了口罩流向市场的时间成本。
综上所述,早期的库存紧张,让口罩此类医疗资源更多地向防疫一线倾斜,而即便是在后续产能加大的情况下,原材料的紧张、产品从生产到检测合格之间的时间真空期、物流困局,都给口罩的供应加大了难度。
2
产能跟得上吗?
“目前,口罩产能回复率已达60%左右,一天的产量超过1000万只。国办近期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地方政府迅速组织当地重点物资企业复工复产。我们相信今后复工率将明显提高,市场供给将有所改善。”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说道。
疫情面前,全国范围内的口罩生产厂家都紧急复工,以求尽快补上当前的供应缺口。全国范围内,以省为单位,口罩复工大潮正在进行中。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的南昌朝阳医疗保健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在加紧生产口罩,图源网络
浙江省经信厅1月30日发布信息称,为保障市场口罩供应,缓解供求紧张趋势,从1月30日起,浙江在每天供应8万只口罩的基础上,再增加50万只口罩的供应;
1月28日举办的广东省疫情防控第二次例行发布会上,广东省工信厅厅长涂高坤表示,截至1月27日24:00,全省29家口罩生产企业已经复工22家,复工率达到76%;
1月30日,上海市经信委总工程师刘平公开表示,经过初步统计,上海共有口罩及辅料等生产企业17家,经过督促动员后,已经全部复工。他表示,春节前,上海每天口罩产量大约在40-50万只,1月27日恢复到日产80万只,1月28日上升到110万只,到1月30日,全市产量预计超过140万只。
......
不仅如此,在各地复工的企业中,不少工厂都采取了24小时投产的强度。国际金融报报道指出,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口罩日产量已经超过1800万只,接近我国口罩的日最大产能——工信部部长苗圩近日在天津调研时透露,我国口罩的最大产能为2000万只。
即便如此,在庞大的需求量面前,口罩的市场供应仍然面临着压力。
在财新网的一篇报道中,广东酌希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昌华估算,假设现在口罩是5000万人的需求,按照每个人每天2个的使用量来估算,一天的需求量便是一个亿。这无疑远远超出国内生产力负荷。
重压之下,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口罩以及原材料供应,是一个新的解法。工信部在1月30日的公开回应中表示,“我们除了国内的生产,也在推动国际采购,以满足全国疫情防控需求。”
政府出面的同时,国内的一些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了国外采购。
以阿里巴巴为例。1月30日上午11时,阿里巴巴全球采购的首批N95口罩等医疗物资,由东方航空旗下东航物流承运,从印度尼西亚抵运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而就在同日,从韩国首尔起飞的东航MU5042航班,同样载运着阿里采购的1180公斤、70余万件医疗物资,于13时50分落地浦东。
在阿里巴巴和东方航空的这次合作中,双方在印度尼西亚、韩国、以色列、俄罗斯等14个国家,形成了医疗物资全球采购与全球运输的对接,这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在医疗物资上的困境。
3
运输难题怎么破?
春节期间,运输成了一个难题。
在1月25日,针对武汉等地的疫情,中国邮政、顺丰速运、京东物流、中通快递、圆通快递、申通快递、韵达快递、百世快递、德邦快递以及苏宁物流等国内的快递公司便纷纷宣布,将开通全国各地驰援武汉救援物资的特别通道,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的相关物资运输。
但几天以来,捐赠和援助物资调拨、运转不畅通,物资运不进武汉的消息在社交平台时有出现。而以武汉为中心,很多周边城市也面临着有物资但收不到的情况。
黄冈市黄梅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陈显1月28日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现在由黄梅县防控指挥部统一负责接收社会各界的捐献,但现在进不来。”
他指出,截至1月28日,黄梅县接受的意向性捐赠,有口罩39万个,手套3.2万双,防护服1850个,这些都是准备发快递或者已经发快递的,如果能到的话,这将极大缓解一线医生的压力。
但在湖北省内,医疗物资想要成功进入,需要经过重重关卡。受疫情影响,湖北省内此前实行了交通管制和封城等措施,市县一级交通多依赖通行证出入。而目前所募集到的医疗物资到达武汉之后,由各当地接收方派车辆借助通行证,才能去武汉拉货。
根据每日人物的报道,武汉周边地区的路段几乎被封死,“乡村道路上被挖出一道道沟壑、堆起了石头和土坡。”一位某乡村主任就对此表示,大量的物资就这么被卡在了几公里的路口外。
针对这些问题,1月30日,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春耕做出了回应。“交通运输部正在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准备在武汉周边设立若干个接驳转运中心承担转运任务。”
对于普通人而言,今年春节期间,也很难收到快递。在电商平台和药店都买不到口罩、医用酒精等物资的情况下,不少有存货的人会选择给亲友们寄一些,朋友圈也偶尔会出现卖货的个人微商。但据连线Insight了解,很多快递尚未营业,即使是还在运营的顺丰,也不一定能够顺利寄出,有市民告诉连线Insight,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在卖消毒液便下单了,但随后接到电话:“顺丰说有一些省市不能寄了。”
截至目前,各大快递公司尚未给出详细的营业时间表,没人知道蔓延至全国的口罩短缺什么时候能够得到缓解。
目前,各地推出了摇号买口罩的政策,厦门是首个线上摇号买口罩的城市,通过政务服务平台“i厦门”App实名预约,以夏商门店定点取货的方式向市民供应口罩。由于预约人数过多,“i厦门”App还一度崩溃。上海、合肥、绍兴等城市也推出预约限量购买的政策。
现在所有人期待的是,在口罩工厂恢复生产,跨境电商上线海外资源后,市场的供应量能够充足起来,让自己和家人在不得不出门的时候,有足够的安全感。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鹏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