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如何避免成为“82年生的金智英”?

2020-01-01 00:01:00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82年生的金智英》是今年10月上映的,书和电影其实已经火了蛮久了。最近又火了一波。这几天我才有时间看了,果然是一部值得讨论的影片,因为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女性都可以窥见自己的影子。

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爱默生)。这个“陌生人”现在越来越多的是某个能够引发强烈认同的IP。所以,读者们,我最近好些周末一直在写这些现象。

《82年生的金智英》讲述了一个辞职在家独自一人带了两年孩子的女性的隐忍、压抑和困惑,随后这些负面情绪的堆积,以一种奇怪的心理疾病的方式爆发出来。她在一些时刻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不自觉模仿另外一个人说话,比如她妈妈,她外婆,她的前辈好友……

她的设定其实很普通,没有太多的特殊性,所以有了更强的代表性。她是韩文系毕业的大学生,曾怀抱写小说成为作家的梦想,毕业之后进了大公司工作,做企划宣传相关的工作。结婚后,就生了孩子,辞了职带孩子。

她的基本状况是:丈夫挺疼爱她的,婆家在另外的城市,每年只需要回去一两次,自己的妈妈一直在忙着自己的店面,没空帮助她。韩国社会普遍认为妈妈带的孩子比奶奶外婆带的不容易发生青春期问题。

因此,自然而然地她一个人带起了孩子,所有事情看起来很合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存在即合理,但合理里也充斥着无奈、无助、不愿意、不喜欢、无人拯救又无法反抗。她不知道自己病了,潜意识里也不想承认自己病了。

让我哭的稀里哗啦的一个场景:当女主的婆婆责怪女主不考虑儿子的事业前程,一心想要去工作的时候,婆婆气愤地告诉了女主妈妈,女主得病了。女主的妈妈对女主说,愿意放下一切去给女主带孩子。女主转而变成了外婆的口气对妈妈说,“你从小为了哥哥们上学要去缝衣服赚钱,现在不要为了你的女儿再牺牲自己,你不是把你女儿教成很负责任的人吗?”女主的妈妈听了之后的泪眼婆娑,简直太刻骨铭心了。

我的切身感受是:女人到困境时,能依赖的就是自己的母亲,那是唯一的无私之所在!所有的妈妈,都以自己的孩子的利益和幸福为第一生存原则!所有的女人,内心希望得到妈妈的理解和爱,因为也有遗憾和残缺!

这部韩国电影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让这个30多岁的女人得了心理疾病,于是可以突然变成自己的妈妈跟婆婆说话,终于不用隐忍,终能获得自由呼吸的感觉;突然变成自己的外婆跟自己的妈妈说话,体谅妈妈的辛苦、不易和坚强……不同代际的女性身份随意切换之后,看问题的视角就不一样了。

30岁以上的女人活的是不容易的。如果未婚未育,就会饱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催婚催育,电影里金智英的姐姐金恩英就是这样的人物设定。如果已婚已育,不仅不能对幼小的孩子不管少管,还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技能、工作和人际关系,并且关心貌似比自己更忙碌的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关心她内心感受的老公,当然还有父母们也会出现各种状况。

哪一方面不对付了,事业和生活的局面就会随时爆炸和崩塌。于是总有人会说,谁不累啊。好吧,30多岁的女人最不愿意怼别人或回应了,默默忍默默做吧。以深深的谦虚和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开朗的时刻(里尔克)。随着“自媒体的原住民”90后也迈入30岁,三十几岁的女人的活法,恐怕是以后长期可探讨的热点话题。

为了不要把自己逼疯,或者成为精神病,一定要有强大的自我,所谓强大的自我,是任何人都不能干涉的选择自由和安宁的生活。

所谓选择自由,单身与否、结婚与否、生子与否、全职带娃与否、干家务与否、就业创业与否,全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愿意承担中间的所有挫折和难过,我也会积极解决中间的难点痛点和敏感点。木心说,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而安宁生活呢,上周有一条新闻,我看了非常兴奋,觉得中国法律人也是很有人文关怀和精神追求的。民法典中人格全编草案对隐私界定越来越充分,前三稿时“隐私是自然人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秘密活动和私密信息等”,第四稿改为“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秘密活动和私密信息等”。

私人生活安宁,这六个字的加入太珍贵了。那里面蕴含着,安然有序的外在秩序、从容不迫的祥和的内在生活状态、平和的心境。啊,不就是笔者常谈的,任凭世事变化,内心鱼鱼雅雅吗?

除了法律效应,更扩大范围讲,谁也不能打扰我的安宁生活,即便是亲戚朋友,当面或背后的闲言碎语,或者网络上的谩骂苛责和恶意人肉,只要干涉了我的安宁权,不管你是谁,都是敌人。我就可以用尽一切力量与之抗争,抗争必然带来自觉和清醒。金智英就是太隐忍了。

电影中金智英一个人做家务、带孩子的生活让她显得特别压抑,没有呼吸感。我生完孩子后的大约四五个月时间也有类似的感觉。24小时跟孩子在一起,连写作编辑看书的时候,孩子也睡在旁边,是啊,他是我的全部,但让我无法呼吸。这个时候,看书,看电影,跟友人聊天,根本不能排遣内心的空洞了。

健身其实也不能,因为总觉得是某一两个小时的课程或集中锻炼,剩余的很多的时光还是很僵硬的。

自从我写了蹦蹦跳跳的好处之后,我真的觉得,随时随地动一动,比健身的效果更好。人是要跟自己和解的,激活自己的身体,让每个细胞都变得积极起来。

这个冬天我就是一直带着我孩子蹦蹦跳跳的。如果我一个人去健身房自己一个人去排遣苦闷,孩子看不到我,也不是个好的和谐的相处之道。

然后我一直保持着写作的状态,进入状态也越来越容易,不会搜索枯肠都想不出自己想写的东西,嗯,那是我的生活方式了。

现在我写的文章的某些句子,会出现在我曾经采访过的创业者们的朋友圈,特别是一个姐姐说我是她的“安宫牛黄丸”,查了功效是“清热解毒,镇惊开窍”。嗯,还好不是鸡汤或毒鸡汤。还是略感欣慰的。

那天姐姐跟我讨论我的那篇“蹦蹦跳跳”,聊天中我又想起了《庄子》里面的“鸿蒙”。这里就补充写写。

“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云将见之,倘然止,贽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为此?’鸿蒙拊脾雀跃不辍,对云将曰,‘游!’”

意思是:云将到东方巡游,经过神木扶摇的枝旁恰巧遇到了鸿蒙。鸿蒙正拍着大腿像雀儿一样蹦蹦跳跳游乐。云将见鸿蒙那般模样,惊疑地停下来,纹丝不动地站着:“老先生你是什么人啊!老先生为什么这般动作?”鸿蒙拍着大腿不停地跳跃,对云将说:“自在地游乐。”

云将是谁?云的管理者。鸿蒙是什么?原是天地初开之时的混沌元气。瞧,在庄子的拟人化情境里,这开天辟地之前的鸿蒙大佬也是蹦蹦跳跳的呢。

于是我还发明了“拍大腿蹦蹦跳跳舞”,学名就叫“鸿蒙拊脾雀跃舞”,每天晚上饭后一小时,带着我的幼子跳,场面非常欢乐。我想说,像我们这种整天面对电脑创作的人,工作的人,真的应该随时效法天地之间最初的那股气儿,蹦蹦跳跳才好。回到原始的状态去。

这个对话出自《庄子》的外篇,叫《在宥》的一篇。所谓“在宥”就是,自在,宽宥。任物自在,无为而化。做一个蹦蹦跳跳,自在宽容的人,得多么具有挑战啊。自由自在,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

还有一点领悟就是,每一天去找一些新鲜的概念,自己愉悦自己。我以前学知识总是求新求快,囫囵吞枣,大概懂了就行。有一天早上醒来,突然脑子里传来一股声音:

“去买本你小时候最爱的《庄子》吧,做二十年笔记,未来密密麻麻、破破旧旧的,是一种储存时光、敬畏岁月、默默长情的好方法”。

嗯,我这也写那也写,我到底写了啥?没有写完整系统的剧本、小说,也没有写经济社会的专业书籍,一直是随性地写到哪里算哪里。但我始终要对一本书的每一句话都熟悉的那种体验吧?人生这辈子还没有过吧?

人到一个年岁,慢慢地就不那么浮躁了,因为愿意孤独地面对时光。因为浮躁、焦虑、折腾其实是很累的,要花很多心力,一定程度上是精力旺盛的标志。不如心无旁骛,有所坚持,这样省力。

毛姆说:一个人能够观察落叶、羞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

观察力、反思力、记忆力都可以取悦自己。我现在就规定每天都要有所积累,各种指标都可以衡量积累。所谓枯荣有数,得失难量。心里可以有枯荣,但不要有很强的得失感。

还有一点,就是别产生自怜的情绪。自己觉得自己委屈、可怜是最要命的。我曾经有很长的时间陷入其中。金智英经常坐在阳台,一个人呆着,我觉得她认为自己非常寂寞和委屈。她说看到日落会感觉心里一沉。

我听朋友说,她和丈夫两人有段时间,经常比谁更辛苦,谁加了更多的班,带了更久的孩子,谁睡得更少,熬夜得更多,谁更努力,谁付出更多,后来发现真傻,比这些,根本比不上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谁不累呢?

还有一点,做不喜欢的事情,可以变得从容。比起带孩子,我更愿意独处看书写东西。但我现在没有那么多分别心了。越是自己并不太情愿的事情,越可以修炼从容。做喜欢的事情可以让自己幸福,做不喜欢的事情可以让自己学会从容。我开始分析为什么我不怎么喜欢带孩子?

归根到底是另一个生命的发展责任太大了。一面对孩子,就会想着如何是有效的陪伴,怎么教他各种技能,如何让他变成更好的人,如何更好地照顾他。在他面前,我绝不能看手机,也怕说错话让他效仿了,言传身教也有很多负外部性。他是我的一项任务、使命甚至工作,但我并不想24小时上班。现在焦虑的社会逼着我们,把自己奉献给孩子们的未来,虽然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什么都必须有用、有效吗,我们可以没用一点吗?

还有就是自己求发展求进阶的欲望,要跟自己和解。金智英想当作家,换作在中国,完全可以在家里创作小说,给出版社和媒体投稿,自己做自媒体。不用太在意家人的意见,不满意就直接表达,不必把自己逼成神经衰弱和抑郁。如果想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大机构里,必须遵守游戏规则,不必削足适履,在小机构里做好自己也不错。社会处处是生机和生态,不必只听一家之言。

还有对孩子的期待,尽量放宽。我从小就很认真要求自己,好好学习,保持各种好奇心和精神追求。在我妈妈看来,我忙忙碌碌,追求外面的世界,不如我初中毕业就没怎么上学的同学们幸福,因为他们过得一点都不累,照样有车有房生活安宁,能照顾家庭,身心健康,没有压力。我想说,我有精神追求,突然就忍住了,觉得自己自大了,只能无言以对。我妈妈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也是非常别致的。她从来不羡慕富贵荣华,学习精英,她的这套价值观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我只是想尽量自在宽容地过一生,对别人和自己都放低要求,放低了,才过得去很多的坎,不会钻牛角尖了。

大家2020新年快乐,

第二条送福利时间到了

特此送给秦圈读者

5本比尔·盖茨在2019年冬季书单推荐的5本书之一

——《美国式婚姻》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 | 视觉中国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开白名单:duanyu_H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