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去写一个故事,还是记录一段真实

2019-12-01 09:38:40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原标题:去写一个故事,还是记录一段真实 来源:尚儒客栈

From: 开心爹 尚儒客栈

又到了年底,各大自媒体平台纷纷召开盛会的日子,自媒体作者们也有机会把线上互动换成线下欢聚,其乐融融。

从2002年我在BBS实名发表长篇大论到现在,已经17年了。在微信上一周写一篇原创,如今也坚持了六年多的时间。这么多年来,和我一样写东西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每年都有很多新面孔出现,每年也有不少人没有了声音。从一个自媒体作者的视角看这个圈子,真挺有意思的。

【潮起潮落】

移动互联网对传媒产业的冲击是巨大的。传统媒体对互联网的不适应、国家政策对新产业的扶持、经济整体快速发展和转型,诸如此类的各种因素一步步推着传统媒体日渐衰落。一个又一个的平面媒体停刊了,一批又一批的从业者迷茫了,越来越多的媒体从业者从体制、机构中走了出来,有的是主动走出舒适区,有的是被动出来找工作,或早,或晚,当传统模式无法持续的时候,每个人都在思索着自己的未来,试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走出来的人挺爽的,手握麦克风呼喊着"人人都是自媒体",在时代大潮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有的人试图从原有的传播市场空间里分一杯羹出来。这么做看起来并不难,借助以前的人脉和资源,可以轻松获取对小公司来说相对丰厚的收益,只要期望值不太高,大平台出来的人做点儿小生意,还是蛮不错的。

有的人试图体验更加自我和主动的生活方式。终于不用再去忍受各种约束,能够释放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以前想做但被领导否掉的选题,以前写好却因为商业利益被和谐掉的文章,甚至以前掌握的不能发的内幕消息,如今海阔天空任我遨游,可以大展宏图。

还有尝试过不同角色后又回到传媒产业的。其中有去企业做PR的,也有自行创业的,体会了不一样的人生,同时也体验了不一样的苦。可能最后觉得还是媒体生意更适合自己,于是又回归指点江山的无冕之王。

传统传媒体系的人把自媒体搞得风生水起,也和金主爸爸们的扶持密不可分。企业也试图寻找更加新鲜时尚的传播渠道,与移动互联网时代进行适配。这些企业和传统媒体的人配合最娴熟,面子里子都很舒服,供需双方一拍即合,产业就这么逐渐做起来了。

然而好景不长。一方面脱离平台后,时间久了,茶也就凉了,单纯凭借以往的关系往往很难持续获得企业的长期支持;另一方面企业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不仅要传播的过程,还要看最终的效果。企业的宣传和公关部门也许可以容忍那些四平八稳的文章在大平台发布,但是对于那些个性化更强的自媒体,要求越来越苛刻,换句话说,钱越来越难挣了。

【厚积薄发】

还有一批自媒体博主,自己还有本职工作。在不违反公司保密等规则的情况下写文章,把自己的知识和思考与外界分享,完全是个人的自发行为。这一类博主大部分都是在各自专业领域有了非常多的积累,再结合自己的写作功底,能够深入浅出地进行大众化的科普,收获粉丝的同时,也拥有了不小的成就感。

然而这一类博主的活跃周期更短。知识更新的速度实在太快,积累的专业知识快速释放了出去,却无法快速进行积累,难以长期维持专业领域的高水准。而"网红"的身份又容易让他们自恃高人一等,夸夸其谈,专业能力空心化却不自知,虚荣心阻碍了他们持续前进的脚步。

更何况,这种高调的行为方式容易树敌,甚至会被领导和同事认为"不务正业",名声在外却不能换来内部的认可,成长的空间反而不如其他普通员工。

所以,要做到持续产出,个人博主就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持续学习,持续成长,才能在厚积薄发的自媒体路上一直走下去。

【流量为王】

传统媒体的转型者和个人博主如今都有很大的压力,现在的自媒体王者往往都是"专业机构",采用模式化运作,按照一定的套路进行工业化生产。这听起来好像挺夸张,但事实如此。

传统媒体也是个机构,也有选题会等工作流程,但是和机构化运作的自媒体不同--前者关心内容,后者关心流量。

客观来说,对于爆款文章,机构号比个人号的研究要深入得多。以往的爆款文章随机性比较强,可如今,如何生产出10万+的文章,很多机构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套路。我也在不同的展会和论坛上看到了他们的介绍,各家的特点并不一样,但是共同特征都是:整体策划、慎重选题、分工协作、保持风格。

另一个紧盯着文章流量的,就是各大自媒体平台。经过这些年的竞争,留下来的自媒体平台都有强悍的生命力,同时也都有非常强的危机感。而在当下,流量是公认的衡量指标,有多少10万+就是平台价值最直接的体现,由此,自然可以想象平台对爆款文章的青睐程度。

如同个人作坊被工业化生产碾压的道理一样,机构号的运作是个人自媒体不可效仿的,也是不可逾越的。读者的行为习惯短时间内不会改变,所以,大环境是平台以流量为目标,机构号走强就成为必然趋势。

【何去何从】

如今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猝不及防地看到了很多新兴事物,很快,又迅速消失了,就像从来没有来到过这个世界一样。

然而他确实出现过,有兴起,有衰落,这当中既有合理性又有偶然性。比如通信行业,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移动通信还处于萌芽状态;在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移动通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移动也成为了如日中天的行业霸主;可现在,运营商已经完全被互联网公司的光芒盖住了。中间发生了什么?

读者是喜欢看故事的,关心故事的趣味性和偶然性。产业兴衰之间产生了很多"故事",把这些故事写出来讲给大众听,更容易获得流量。但我相信,还有些人希望看到真正的"事实",通过事实还原当时的场景,希望从历史的经验中看到产业发展的必然性。我觉得,这样做是有意义的,所以即便没有什么读者和传播,我还会继续去记录那一段段事实,和读者们一起探究那些真人真事。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