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创事记”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红烧蹦驴
来源:蒸汽魔方(ID:zhengqimofang)
胖胖的中年出租车司机正愉快而平静地开车载我从北六环开进城里,突然他手机响了。这师傅猛一拍大腿:“坏了!”,我吓了一跳,以为发生了什么了不得的事儿,他小心翼翼地接起电话和对方殷勤解释,我才知道:
原来他昨天答应了朋友要送人家去机场,结果今天一起床就把这事儿给忘了。
外面下着大雨,离我的目的地起码还有一个小时的路程,这场约定的送机显然已经泡汤了。不得不说这司机办事儿确实不靠谱,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只好让对方自己叫个车去机场,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回头请人吃个饭赔个不是也就得了。
可惜事情远没这么简单。这位司机的朋友,之所以特意提前一天麻烦人去送机,正是因为,他并不会使用滴滴、或者其他任何出行软件叫车。
可能是因为临近起飞或者他平时就不常坐飞机,这个人变得非常无助和焦虑,因为司机的爽约,他完全乱了阵脚,甚至开始在电话里大声抱怨和责骂我的这位司机,最后司机实在受不了了,用非常大的声音压过对方:“好了好了你别说了,我给你叫一个车!你在那等着!”。
可是谁能想到,这位司机师傅也是从来没打过车的,他是只会用滴滴接单,不会用滴滴下单。
他开始打电话询问自己的朋友,在哪呢,有没有空帮着送个人,回头请你吃饭……未果。又给更亲近的朋友打电话,应该怎么用滴滴啊,微信里怎么进去啊,我的微信没有钱包这一项啊,好好进去了,怎么还让输验证码啊,这我不会弄……
一番手忙脚乱的操作以后,司机还是没搞明白到底应该怎么给人叫车,他不由得愤怒地一拍大腿:“妈的,现在打个车怎么这么难了!”……这时候他的操作已经忙乱到影响正常驾驶的程度,我开始提醒他注意安全,而那头的电话还一个劲儿的打过来……
在这样交迫的情势下 ,司机一气之下把手机一扔,干脆完全不理了。
当对方疯狂的呼叫终于平息以后,司机给刚刚教他怎么用滴滴打车的朋友回拨了个电话吐槽这件事儿:嗨这事儿忒操蛋了,晚上喝酒说吧,别提了……
实在很难想象,在2019年的北京,两个中年人的友谊,至此竟因为这样荒唐的事件全面崩溃。
而抛除这个事件中的特别因素,你会发现,无论两人的慌乱、狼狈,还是由此导致的种种不体面,其根源都在于:他们都对于“网络叫车”这件事,极度陌生、排斥甚至恐惧。
——司机的朋友原本想要绕过互联网来实行自己的出行计划,但这个计划泡汤以后,他迅速把“网上叫车”这件难事推卸到了司机的身上,完全没有自己想办法的意思。
而司机在接过这个烫手山芋以后,首先想到的是求同事、朋友去替他拉人,实在没办法了,才百般不情愿地要去学学怎么打车,而在付出了大量的努力,费了好大的人情以后,仍然不能成功操作……
当你借由此事来窥视当代生活的隐秘角落,你会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当代生活,对于一部分以中老年人为代表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丧失学习能力的人来说,其实充满了艰难、危机甚至凶险。
看着你老姨去旅游时一屏幕一屏幕发的小视频,吃着你妈网购给你的大苹果大柿子,你或许以为互联网的春雨早就已经滋润到各个年龄层了。但事实上,会给他人发送视频邀请、会刷短视频、甚至会用淘宝买东西,都只算是极浅层次的互联网技能。
而相对于仅仅提供资讯和娱乐功能的互联网产品而言,像滴滴打车这样的“应用型产品”,往往对用户有着更高的要求:
你需要拥有一部定位功能准确的智能手机,要看得懂地图,要掌握一定的与司机沟通的能力,要懂得网络支付,要知道处理排队、取消订单、更换车型等等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这些事情对年轻人来说可能根本算不上什么,但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每一项,可能都是阻碍他们正常使用产品的致命障碍。
事实上,你可以在网上搜到一份发表于2018年的《我国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尽管这份报告的口吻十分温和乐观,但上面很清楚的写着:
相对于会使用网络观看视频的中老年人(占59%),“只有三成左右的中老年人会网上购物、手机导航,四分之一左右的中老年人会用打车软件或缴纳水、电、煤气等生活费用,而会网上挂号、订火车票机票、订宾馆等便利服务的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较低”。
要知道,社交、娱乐产品带给中老年人的,很多时候只是某种“附加功能”:即使没有微信,他们也可以用电话联络子女;即使没有各种资讯产品,他们也可以看电视、读报纸……
但应用类的产品则完全不同,像打车产品、地图产品这一类应用,事实上已经十分强势地介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深处。譬如在如今的北京,不用手机,想要打车简直比登天还难。
而像我碰到的这位,去机场打车还要提前一天求人的人,在银行排队买国债的人,在医院仍然从号贩子手里拿号的人,在火车站的售票窗口排长队的人,去到陌生城市仍然要去报亭买一张巨大的旅游地图的人,他们的生存空间显然已经被网络的发达严重挤压。
更有意思的是,这群网络世界中的“弱势群体”,在网络生活中的地位,往往并不和现实中的地位对等:
事实上,无论单位里位高权重的领导还是家中话语权最大的老人,都很有可能在网络生活中遇到困难。
而随着网络生活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这样的困难越来越多,掌握着较多社会资源和权力的他们与那些熟悉网络的年轻人的关系,则正在发生某种颇为复杂的变化。
——任何一个在互联网生活中感到吃力的人,都必然要强烈依赖他们身边那些“熟悉网络生活”的人,就像上面故事中那位司机和他的那位好朋友,尽管当他得知这位司机连验证码都不会输入的时候表现出了无奈和厌烦,但碍于现实中的情面,那个人不得不为司机提供近乎无效的帮助。
就像我在老家有一个舅舅,因为他很早就开始打传奇卖装备,被家族里的人们公认为“比较懂网的人”。所以直到如今,亲戚里凡是上点儿岁数的人,无论是买手机、买电脑、网上买火车飞机票,甚至贴膜、装软件,都要找他……
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尤其在小城市,如果你不幸被家族成员公认为“最懂网”的那个人,你便会常常受到各种各样的骚扰:哎呀我手机屏幕碎了换一个得多少钱啊,我姑娘说要换个电脑你给看看我换个啥型号的……
他们紧紧握住身边“懂网”的朋友、晚辈们伸出的援手,借此吃力地攀附在时代的边沿,把自己与飞速变革的世界勉强连接起来。
事实上,我们应该遗憾地意识到,譬如帮忙买手机、帮忙装软件、帮忙买火车票,包括出租车司机“请朋友教他如何使用软件打车”这样行为,在实操过程中往往出奇的低效。——也正是这样的低效,导致了文章开头的荒诞事件,也导致了无数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难言之隐。
而导致这种低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使用者自身的问题、互联网产品本身的问题、家庭与社会的问题、宣传舆论的问题……但显然,无论哪一方面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更多的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