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创事记”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你没有在单打独斗——有很多你不认识的人在帮你更好地迎战抑郁症”
文/杜晨 编辑/VickyXiao
来源:硅星人(ID:guixingren123)
10月14日,韩国多家媒体报道,歌手、演员,原偶像组合f(x)成员崔雪莉在家中自杀身亡。
自从2015年,崔雪莉从f(x)退团以来,因为个人演艺风格的选择,以及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的内容,崔雪莉生前频繁遭遇网络霸凌。她曾因吃饭时被粉丝接近而吓得魂飞魄散,在手机直播中一边烤鳗鱼一边配音“救救我”,还经常发布风格诡异的手绘图片。
许多仔细关注她的言行的网民,都发觉了崔雪莉的不对劲。有的人认为,她的行为像极了身患严重抑郁症的人发出的隐秘求救,比如早在今年二月,就有人评论说:
遗憾的是,很多不够了解崔雪莉真实情况的网民,对她发布的内容和行为大肆批评。只在悲剧发生之后,更多的人们才意识到,那可能是她无声的、无奈的呼救。
至少在韩国,演艺圈人士因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而自杀,已经成了多发事件。尽管每一条生命都是独立且重要,但遗憾的是,崔雪莉不是第一人,可能也不会是最后一人。
韩国、演艺圈、女明星。这一切似乎都很遥远……然而很多人都知道,在崔雪莉生前困扰着她的抑郁症,其实也会出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边。就连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也曾是患者,他对抑郁症的描述准确描述了很多患病者的感受:
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世卫组织的官网称,“抑郁症是全球一种常见病,估计共有3.5亿名患者。”这意味着可能每20人中就有一人罹患抑郁症。它不同于通常的情绪波动和对日常生活中挑战产生的短暂情绪反应。长期的中度或重度抑郁症更可能成为一个严重的疾患。最严重时,抑郁症可引致自杀。根据世卫组织估计,每年因此自杀死亡的人数高达100万人。
在硅谷,这里的科技从业者享受着世界其他地方难以企及的高薪和优渥待遇,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但实际上,科技从业者同样备受抑郁症的摧残。
匿名职场社交软件Blind在去年对超过一万名美国科技从业者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将近四成受访者认为自己处于抑郁的状态。其中,苹果、Google和思科低于行业均值水平,而亚马逊、微软和英特尔似乎有更多员工处于抑郁状态。
此前Blind所做的调研发现,在科技行业中,倦怠、高压力,失眠,过度劳累和不规律的工时,在一段时间内的交替作用,导致了在科技从业者较为普遍的抑郁状态。
问题在于,科技行业,包括大公司和创业公司,往往通过制度、政策和福利的方式,将上述这些容易导致抑郁的问题制度化、合理化了。
因此,工程师们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身边人的抑郁状态是不知情的。一个最近、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此前跳楼去世的Facebook华人工程师。
不仅科技公司在内部没有做好,事实上,在更大的尺度上,它们为了“改变世界”而开发的产品,最后许多都变成了人们生命中负面能量的来源。
因为假新闻盛行,本来被设计用于连接整个世界的Facebook,反而在人际、群体之间创造了更大的疏离;许多正在使用Slack等办公沟通软件的员工发现,更多的信息让他们的工作变得更低效、杂乱了,许多人报称这些软件反而让他们工作了更长的时间。
尽管如此,这个世界上仍然有很多创业者、心理专家和科技从业者,没有放弃用科技的力量,在尝试着帮助更多人翻过抑郁症这座大山。
AI“树洞救援团”
今年8月,《科技日报》报道了一个正在用机器学习算法救助有自杀倾向者的团队“树洞救援团”。几年前,它的发起者黄智生关注到社交网络上有很多“树洞”,发现里面有着大量表现出抑郁状态的人群,于是萌生了用人工智能技术发现有抑郁倾向人群、为他们提供帮助的想法。
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语义分析等技术,黄智生的团队开发了一个爬虫算法,取名为“树洞机器人”,让他不断从海量的社交网络内容里抓取内容,进行语义分析,自动筛出具有明显自杀倾向的用户,并制作成一份报告交给黄智生,这样他就可以立即组织志愿者对用户进行心理辅导,甚至线下救援。
“每天能发现大概10个有自杀倾向的人,但我们只能救两三个人。因为缺人,救不过来。”他告诉《科技日报》。好在,不仅他的团队正在扩张,一些曾经的被救助对象也加入到了帮助他人的使命当中。
目前,这个树洞机器人已经完成了三次版本升级,识别的准确率已经提升到了82%。目前,这位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终身教授,在很大程度上对一味地提升技术的实力已经失去了兴趣,“你其实可以做更热的研究,发更好的论文,甚至挣更多的钱。但看到想要自杀的人,如果不去救,内心会很痛苦。”
“定制”用药和治疗方案
一种药不管用,又换新药;最终换了许多种,钱花了很多,反而病情更不稳定了——许多确诊的抑郁症患者都曾有过这样相似遭遇。美国国立卫生院的研究显示,至少30%患者的病情没有在首次开药之后得到任何程度的缓解;在所有最终决定停药的患者中,接近一半是因为令他们感到更加不适的副作用。
以色列创业公司Taliaz开发了一个名叫Predictix的技术,采用遗传基因测试和人工智能驱动结合的方法,帮助临床医生找到针对每一位患者定制化的用药和治疗方案。
统计数据显示,如果首次开药没有成功,大约30%的人会干脆不再接受治疗。该公司推出了Predictix Antidepressant 服务,旨在帮助数以亿计的抑郁症患者,争取在首次开药时就实现病情缓解。这项服务已经进行的测试结果,在和全世界最大的临床数据库进行比对时,体现出了优异的成绩。
行为追踪技术预估病情
托马斯·安塞尔(Dr.Thomas Insel)在2017年离开了Alphabet(Google拆分后成立的母公司)。安塞尔之前曾在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院 (NIMH)担任院长,是心理医学方面的知名专家。
他现在创办了自己的医疗科技公司Mindstrong。利用智能手机或电脑,这家公司可以在获得许可的前提下追踪用户的一些行为,简单的比如打字的速度,稍微复杂一点的比如是否突然在短时间内进行了大量购物,是否在家人发来信息后没有及时回复等等,通过追踪的结果来预估用户是否陷入疯狂或抑郁等异常心理状态。
如果患者使用了Mindstrong的App,他们可以在异常状态发生之前就得到通知。不仅如此,心理辅导、救助甚至医疗机构也可以接入Mindstrong的服务,从而对异常状态做出更及时的反应。
其他心理健康App
另外,还有许多专注在心理健康方面的App,包括静心冥想,到更加针对性的DIY心理健康调整课程、音频、视频等。
比如,Simple Habit是时下最热的冥想类App 之一,有着大量的课程,号称“冥想界的Netflix”,上过苹果的类别榜首和月度推荐App名单,也拿过Google Play 2017年整体和2018年幸福类App的最佳。
另外一款AppCalm算是Simple Habit的老前辈和模仿对象,它内置了大量帮助冥想、睡眠的内容和功能,包括超过100节冥想指导、舒缓心情的背景音乐、睡前故事,以及“世界级冥想大师”制作的高端课程等等。
除了抑郁、焦虑之外,还有许多App能够帮助用户消除许多常见的心理疾病伴生障碍,比如进食不规律(Recovery Record)、强迫症(nOCD)、创伤后应激障碍(Breath2Relax) 等。
当然,在所有的科技治疗手段和App之前,对于很多人来说,能够认识到,并且接受自己处于抑郁状态或者罹患抑郁症的客观事实,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如果正在看文章的你,也在经历抑郁的困扰,不论如何,请相信:
1)抑郁症并没什么可羞愧的,它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而且不能算疑难杂症;
2)认清和接受,就是治疗的开始;
3)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在关心你,迎战抑郁症的你永远不会单打独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