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网红送餐无人车被指用人冒充AI始末

2019-09-16 08:42:40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量子位   

  欢迎关注“创事记”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乾明

  来源:量子位(ID:QbitAI)

  Kiwibot,穿行在加州伯克利大学中的网红送餐无人小车。

  在被人绑架,以及自燃被学生点蜡悼念之后,它又摊上事了,而且是极为严厉的指责:

  “尽管声称是自动驾驶,实际上则是在哥伦比亚远程人工操纵——每人最多可控制三台机器人,每小时工资不到2美元,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用人冒充AI,一个充满“欺诈”意味的故事,很容易引大范围声讨。但对于任何一个以人工智能为标签的公司来说,这称得上是“诛心之论”。

  前不久,一家名为Engineer.ai的公司,被指用来自印度的程序员冒充AI,引发巨大关注。

  现在波澜再起之余,更值得反思: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这种指责?以及指责它们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指责什么?

  真人工,假AI?

  Kiwibot,来自于一家名为Kiwi Campus的创业公司,2017年在伯克利大学成立。

  成立动机在于,创始人Felipe Chavez等人发现,在美国校园中点外卖,送餐费用和披萨一样贵,于是就想开发一个机器人来降低送餐成本。

  一开始,Kiwibot只在伯克利大学校园内部送餐,后面扩展到斯坦福大学等其他学校。其官网介绍称,公司已经有超过150个机器人,已经完成了超过30000送货服务。

  而且,也时不时成为社交网络上的热点:

  去年12月份,因为工作人员更换电池不规范,导致它在伯克利大学中自燃,引发学生们点蜡悼念。


  今年5月份,因为有人看它“不顺眼”,就索性把它“绑架了”,放在后备箱中。

  目前,Kiwi Campus已经获得了7轮“种子轮”融资,总额2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30万。

  最初,Kiwibot被指雇佣人工操控送餐小车,信源来自美国《旧金山纪事报》的一篇报道:

  “The Kiwibots do not figure out their own routes. Instead, people in Colombia, the home country of Chavez and his two co-founders, plot “waypoints” for the bots to follow, sending them instructions every five to 10 seconds on where to go.

  Kiwibots不会计算出自己的路线。相反,在Chavez和他的两位联合创始人的家乡哥伦比亚的人们,为机器人设定了“路径点” ,每隔5到10秒就会给它们发送指令,告诉它们应该去哪里。

  As with other offshoring arrangements, the labor savings are huge. The Colombia workers, who can each handle up to three robots, make less than $2 an hour, which is above the local minimum wage.

  与其他离岸外包一样,节省了大量劳动力。在哥伦比亚的工人,每人最多可以操控三个机器人,每小时的工资不到2美元,高于当地的最低工资。”

  报道链接:

  https://www.sfchronicle.com/business/article/Kiwibots-win-fans-at-UC-Berkeley-as-they-deliver-13895867.php

  不过报道中也援引了Kiwi Campus产品负责人Sasha Iatsenia的解释,称人工辅助(human assistance)是有意为之的,可以让机器人不需要安装激光雷达传感器这样昂贵的设备来“观察”周围环境。

  公开信息显示,Kiwibots在中国制造,在美国组装,每个成本只需要2500美元。

  报道中指出,对于这样类似于“遥控玩具汽车”的比较,Kiwi Campus感到愤怒,表示自己是“并行自动”(parallel autonomy),并给出了说法:

  机器人自己在各个路标点之间进行短距离导航,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避开行人,保持行驶在人行道中间。

  Sasha Iatsenia说,借助GPS,哥伦比亚的操作人员在街道地图上看到机器人,同时机载摄像机向他们展示机器人对周围环境的视角,整个延迟时间只有150毫秒。

  也就是说,这家网红送餐无人车公司,并不是完全自动驾驶,背后有人在操控,Kiwi Campus也承认了这一点。

  那么,指责就只剩下一个问题:他们有没有对外公开说明,车子不是自动驾驶的,而是有人工操控?

  人机交互与宣传疑云

  揭开疑问,先从Kiwi的官网上寻找线索,在“Technology”页面,他们放了这样一行字:

  “We’re mastering human-robot interaction.

  我们正在完善人机交互。”

  没提无人车是自动驾驶的,但是在技术解读上,也没有说明背后有人工操控。

  2018年5月,DigitalJournal在采访了Kiwi创始人Felipe Chavez之后,发表一篇文章解释了kiwibot机器人的运作方式:

  “The KiwiBot uses binocular computer vision to navigate around the campus. However, it is also aided by humans who take control if the robot needs help crossing the street or navigating through busy areas.

  Kiwibot用计算机视觉在校园内导航。如果机器人在过马路或者穿过繁忙的地区时需要帮助,人类也会帮忙操控。”

  参考链接:

  http://www.digitaljournal.com/tech-and-science/technology/kiwi-robots-deliver-food-for-hungry-berkeley-students/article/523271#ixzz5y37oDRxo

  该说法意味着在机器人遇到困难时,人工才会干预帮助。与《旧金山纪事报》的报道中指出的“人工设定路标机器完成短距离导航“有所出入。

  至于应不应该扣上”用人冒充AI“的帽子,或许你多少也有了自己的答案。

  无人工,不智能

  不过对于Kiwibot遭遇的质疑,可能也是目前AI落地的关注点之一。

  自AlphaGo一战成名以来,AI开始成为最热词汇,也成为媒体、资本和技术创新的宠儿。

  于是热潮之下,鱼龙混杂难免,泡沫也就难免。

  今年以来,也有不少打着AI幌子融资发展的公司被扒皮。

  但另一方面,也开始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技术落地的阶段性,对于“人工智能”这样满怀未来感的新技术,之前更多人可能有“科幻”的臆想,总觉得可以一步到位。

  比如自动驾驶,就是可以一辆全智能的汽车,想去哪儿去哪儿,全知全能,完全自动驾驶。

  按照技术发展趋势,新技术总是经历一个“短期被高估,长期被低估”的过程。

  Kiwibot算是躺在了枪口上。

  然而实际上,即便是自动驾驶落地,也会经历一个“限定”到“非限定”的落地过程。

  并且在目前落地进程中,远程运营——也叫云代驾,必不可免。

  所谓“云代驾”,是当无人车行驶于实际道路,通过远程控制中心监控、在必要的时候接管车辆完成驾驶任务。

  这也是监管部门的共识。在2018年加州开放无人车路测申请的时候,就明确规定:没有安全员的车辆,要配备远程遥控。

  而且在这样的趋势下,也催生了“云代驾”的创业公司,比如Scotty Labs,专注于开发车辆的远程控制技术,还获得了谷歌的投资。

  目前所有展开RoboTaxi宏图的无人车公司,也都纷纷建立起远程运营中心。

  所以对于AI的前进,有时候“人工+智能”是调侃,有时候也是真理。

  实际上,2019年风向如此,落地为王,具体有多少人工、多少智能已不重要。

  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多少问题,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落地、价值创造,就是检验AI的最好方式。

  或许再过一些时间,有没有“AI”标签,是不是“人工智能”已不再重要。

  真AI、伪AI,更高效地创造价值才是好AI。

  你说呢?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