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创事记”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Raeka
来源:不存在(ID:non-exist-FAA)
想象一下,以后,夜空中的流星,可能是逝者的骨灰盒在大气层中燃烧......
25日凌晨,Space X又发射了一颗携带152位死者骨灰的卫星,“参与者”包括了儿童、太空爱好者、科学家、宇航员、作家等。骨灰飞入太空轨道的价格不到5000美元。
这是继2008年之后,Space X第3次跟Celestis公司合作进行太空殡葬。
太空撒骨灰其实并不新鲜,将来,你还可以用扫码和AR和逝去的亲人“交流”,成为“亚特兰蒂斯”的永久居民,或者生活在城市中心宁静的高层公墓中,或者化作星尘,散入茫茫太空......
科技改变了死亡的意义,至少,墓地不再总是一个阴森恐怖的地方了。
01 宇宙,最后的沉睡之地?
如果要找最浪漫的埋葬方式,将骨灰撒进太空肯定位列第一:
美国的Celestis公司从1997年就开始提供这种“太空殡葬”服务,《星际迷航》系列的创始人Gene Roddenberry就是第一批被葬在太空的人。
火化后的骨灰一般有六磅,但根据NASA的数据,往太空发射一磅重的物体平均花费一万美金,因此“太空殡葬”只能象征性地送去7克骨灰。
骨灰会被装进一种小胶囊里,被飞船送入近地轨道,在那里绕行几年或几十年,最后将坠入大气层烧毁,带来一个充满诗意的结局。
Celestis的联合创始人Charles Chafer说,“太空殡葬”未来的市场将与现在海葬一样,不会有太大的不同。“我们的研究数据显示,选择死后火化的人里,大约有1%-6%的人愿意把骨灰撒进太空。”
你也可以选择被埋在月球上。
1998年,NASA的“月球勘探者”号就带去了地理学家Eugene Shoemaker的骨灰,而位于旧金山的Elysium Space公司也计划把不超过1克的逝者骨灰送上月球,让家属在每天晚上都能思念逝去的亲人。
如果有生之年不能去太空,死后再去探索这片无限空间也不错。
02 成为“亚特兰蒂斯”的永久居民
前不久,在土耳其的海岸线上,漂浮着200座泡沫塑料墓碑,成为了4000名死于前往欧洲途中的叙利亚遇难者的“海上墓园”。
这些由欧洲广告组织TBWA与土耳其公益组织Supportfor Life合作建立、刻着逝者名字、装饰有大理石纹路的“墓碑”静静地浮在海面上,远远看去就像是战胜了地心引力,成为人们心中永不沉没的记忆。
2007年,设计师Gary Levine和Kim Brandell在位于距离迈阿密比斯坎湾以东3.25英里处的40英尺海底,设计建造了一座名叫“海神纪念礁”的海底城市。
入口处有一对石狮把守,海草爬满了石柱,虽然最初是为了重现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城,但不久后,它就变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底墓园。
“海神纪念礁”共有15个埋葬地点,占地达65000平方米,第一阶段预计容纳850人,最终目标是让超过12万人能在这里沉睡。
与简单地把骨灰撒到海里不同,家属送来的骨灰将与海沙和水泥混合后,被塑成贝壳或海星的形状,嵌入珊瑚中。
伴随着珊瑚的成长,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逝者也能真正成为海洋的一部分。
03 扫码:扫墓新定义
西雅图墓碑制造商Quiring Monuments正在尝试把墓地与前沿科技联系起来,为年轻一代扫墓者提供更好的体验。
他们打算在墓碑上嵌入一个二维码,用智能手机扫码,就能跳转到逝者的“个人主页”,从大量照片和家族史中了解他们的生平故事,还能直接留言。
至于会不会收到回复,这就不好说了。
Quiring Monuments看准互联网时代的交流模式,在2011年开始了这项业务。虽然当时大多数手机还不支持扫码功能,但现在已经有20个家庭参与到项目中来,一些政府部门对此也很有兴趣,计划将其用于大型纪念活动。
最近,Quiring Monuments还与太阳能显示屏生产商Vidstone合作,在扫码后播放预先录制的视频,例如逝者生前的生活片断。
总经理Jon Reece说,他们每年大约有2%的订单要求附上二维码,虽然不多,但他对这种结合了科技的殡葬服务充满信心。
如果照片和视频还不能满足人们了解逝者的希望,英国的ArnosVale Cemetery公墓还推出了实验性的Future Cemetery项目,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把扫墓变成一项互动式体验。
当然,这并不是把逝者作为一种娱乐消遣,这个项目的发起人John Troyer说,只有借助一些特殊设备,人们才能看到经过AR处理的信息:
我们不是要炫耀新奇玩意儿,而是想搭建与“死亡”这个概念的联系。……我们不会把它做成手机应用,人们在墓地里体验到的一切才是最重要的。
04 垂直墓地:无限接近天空
像许多大城市一样,墓地也面临着人口压力,能用于丧葬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英国一些科学家估计,仅在英格兰,就需要一块面积相当于拉斯维加斯的土地来安置2024年到2042年间去世的约760万人。于是,一些建筑设计师开始计划让墓地像写字楼一样往高空发展。
最引人关注的项目之一,是来自奥斯陆建筑设计学生Martin McSherry的“垂直公墓”。
这份在北欧墓地奥斯陆会议上提出的方案建议,在城市中心建一栋摩天楼作为公共墓地,同时也是地标性的纪念建筑:
总有一天,城市中最高最大的建筑将会是居民的墓地——这是城市永远的纪念碑。
为了解决土地资源紧张带来的墓葬压力,挪威政府很多年前就推出了一项政策,规定每个市民对墓地的使用年限为20年。
二战后,挪威开始在尸体外包裹一层密封塑料防水布,避免降解过程中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结果20年后墓地需要再利用时,这些之前的“居民”还没有完全降解,反而带来了新的安置问题。
家属们不得不另花670美元,请人往棺材里注入石灰石化合物加速降解。
McSherry的设想并不是首创,垂直式墓地在一些国家已经投入了使用。
例如位于巴西桑托斯(Santos)市的Memorial Necropole Ecumenica就是一栋32层高的垂直公墓,这栋建于1983年的高层建筑可以提供14000个“埋葬位”,还将新增2500个壁龛。
这里还有高级餐馆、音乐厅、带瀑布的小湖和花园,从外面看上去就像是一栋公寓楼,成为了巴西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
当然,也有人不认可McSherry的“垂直公墓”方案。一些反对者说,高层建筑就像是都市的蚁山,总是与金钱和繁忙生活联系在一起,并不是悼念逝者的好去处。但更多的支持者认为,人类的未来必然向高空发展,而墓地作为另一意义上的“公寓”,自然也是如此。
🏥
19世纪以前,我们生命的尽头是教堂后那一小片墓园,死者在骷髅的带领下走向坟墓。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公墓成了我们的最后一站,安置了越来越多骨灰的公墓本身就像是一座寂静的城市。
墓碑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当我们对死亡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后,墓碑就不再只是我们印象中光秃秃的阴森石块,而变得更加温情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