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小桨科技CEO宋健:唐僧不会打怪、不懂管理,但他依然是一个好的创业者

2019-06-13 08:00:00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从百度基层员工做起,到百度海外搜索产品负责人,再到其他大公司的任职经历……宋健对视频行业的理解一步步加深,并逐渐建立起了对“短视频”的信仰,最终决定创业。公司成立后获得红杉中国、真格基金、今日资本、金沙江创投、IDG、高榕资本等一线机构的投资。

 

近日,小桨科技CEO宋健在「红杉x真格创业聚」活动上分享了他是如何从一个本科学德语的“互联网门外汉”到互联网创业者的个人经历,以及创业一年多后他对于创业这件事的理解。

▲   小桨科技CEO宋健分享创业经历

以下为小桨科技CEO宋健演讲全文:


我最近在反思创业这一年多犯的一些错误,发现很多都是(盲目)听从了别人的建议然后犯的错误,大家注意是(盲目)听从。每天太多的建议,太多的方法论,我现在的结论是,要吸收,然后思考,但不要(盲目)听从。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创业模型,我就讲讲我的模型好了。首先,如果大家来这儿是想找机会,到底哪个风口、哪个机会是对的,你就可以怀疑自己要不要创业了。

 

因为如果到现在还不知道要做什么,我觉得基本上就没有机会了。就像苏东坡,别人问他你写文章是怎么写的?他说我写文章不是我想写的时候写,而是它自己在往外冒。原话我不记得了,就是当你的文思来的时候,它像泉涌一样,挡也挡不住,一定要写。

 

所以创业不一定是说你刻意去做什么,而是当你驾驭了一件事情,它不得不由你来主导去实现的时候,你就必须要创业。

 

无论是管理方法也好,还是怎么用人,怎么制定战略,怎么用技术,怎么拆解你的股权,这都是后面的事,你去学习就好了,这不一定是你创业的一个必要基础。

 

当初看《西游记》,唐僧他其实不会打怪,我觉得他管理也挺差的,就靠一个紧箍咒,也没有别的管理手段,但是他是一个很好的创业者。

 

原因有三点:第一、你对这件事情,特别是对这个业务是不是有最高的理解;第二、你对这件事是不是有最大的信仰;第三、你是不是有最持久的战斗力。只要满足这三条,你就可以去创业,其它的都是走一步看一步,都是过程,找到自己的方式就好了。

 

我当时下定决心创业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王强老师跟我聊了40分钟,另一个就是我又看了一遍纪录片《玄奘之路》。大家可以看一看。对我真的非常鼓舞,玄奘本人花了10年从大唐西行到印度,我看了它,结合王强老师的话,觉得我必须要创业,不然我这辈子都想不明白。

用达芬奇画鸡蛋的方法

摸索出互联网背后的搜索逻辑

跟大家讲讲我自身的经历。

 

我从百度一个最基层的员工做起,具体我当时怎么做的,可以给大家讲讲。这也就是经历,不是经验,没有验证它是对的或者是好的,所以大家就听一听,然后看能不能从里面借鉴出一点东西来。

 

我大学本科学的外语,但是我是一个非常资深的网民,我从九几年就开始逃课去上网,小时候所有网上的东西我都体验过。到现在我经历了中国互联网的一个万能体验,基本上所有的娱乐方式没有我不知道的。

 

现在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强大的优势,跟我竞争的很多都是学霸,学霸其实没有“堕落”过。他没有“堕落”过,就不理解 “堕落”的人的一些真实想法,但是这对于后面去理解互联网这件事是很有帮助的。

 

比如说直播,这帮人为什么一年花一千万去打赏,这件事情我发现99%的人都是不理解的,真的是不理解。但是你有这样一些经历以后,就会了解更多。

 

我当时是学德语的,但是我很早就想进入互联网去工作,我曾经投过网易跟新浪的什么编辑职位,我的专业能投的就是这种职位,但是也没有人让我面试。

 

后来直到一天,可能2010年吧,我发现百度在招一个德语搜索产品助理之类的岗位,我就去了。我终于有了一张做互联网的通行证了!

当时百度在做海外搜索。2010 年、2011 年,当时百度雄心壮志,在海外去拓展市场,一年可能花十几个亿在搜索上。


我们就是第一波去做这个的人,一开始定的是德国、法国、俄罗斯这些大的国家的市场,去做搜索引擎。所以我从最基础的工作——制作搜索需求词做起。

 

一方面是研究海外的这些人在找什么,一方面是分析中国人用中文搜索在找什么。其实现在回过头想,那是一份极其牛逼的工作,因为当时百度和谷歌几乎是中国和全球互联网的唯一入口。

 

我每天能看到所有人最典型的需求是什么,互联网上的人到底在干什么。这份经历看起来非常基础,每天都在做评估,我们每天都在想,中国人这句话在找什么,他想要什么。然后另一边的外国人,他想要什么。

 

练了一年以后,我觉得这是一个类似于达芬奇画蛋的过程,我大概就知道中国的东西、外国的东西,它的一些背后逻辑。

“当时我想的很清楚,

五年内不离开视频”

创业我有一个建议,你一定要在你的领域里面做到第一,无论你做产品也好,做技术也好,一定要做到第一。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OK,我不懂技术,我做产品。那么好,我就把我的这份工作做到最牛。无论在哪儿,无论在哪个环节,我都基本上是第一。

 

然后我通过百度和谷歌的对比,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整个海外的娱乐内容里面,短视频的比重非常大。谷歌基本上把50%到60%的资源导给了YouTube,他们2006年收购了YouTube,就开始长期去养YouTube这个生态。

 

因为搜索引擎有一个逻辑,就是要尽量地解决所有的搜索需求,但是整个互联网上,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有内容,因此百度和谷歌都面临一个问题——要去自建内容。

 

所以百度孵化了后面的贴吧、知道、经验,还有百科这些东西,去承载中国网民的需求。谷歌走向了另外一条路,全部都给视频。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不同。我当时在做这些基础的工作的时候,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百度在国内的份额已经开始比谷歌要大了,Robin(李彦宏)讲过一句话,就是自从百度做了贴吧,百度就走向了一条和谷歌不同的路,他理解的是我们开始自建内容了。

 

后来谷歌成功压中了一个到移动互联网仍然风行的、像YouTube这么千亿级美元的一个巨大的东西。所以我后来请缨去负责整个海外的搜索产品,开始深耕短视频。

 

当时我想得很清楚,没有想到一定要创业,但是我想五年内我不离开视频。

 

我的判断是中国的短视频会follow美国,不知道在哪年会实现,但是只是个时间问题。所以我一定不离开视频,把这个东西吃到最透,从产品本身、方法论本身,对它整个行业的框架(吃透)。

 

甚至我在离职的时候,跟几个小伙伴说,你去优酷,你去腾讯,你去秒拍,然后过几年我们创业。我们所有人每个人一条线,把整个的视频板块拿下来,搞清楚视频到底是什么东西。回过头来看,那几个人基本上现在都在我们公司里。

 

2013年、2014年的时候,YouTube大幅地优化它的移动客户端,当时百度是王梦秋在做用户产品,她提出一点叫Think Mobile,然后我们2013年就开始思考移动的短视频。

 

我其实是很兴奋的,我觉得这完全是一个处女地,那个时候中国是没有真正的短视频的。

 

因为流量决定它的创作群,创作群决定需求群,整个国内是没有这条线的。但是我们还是围绕着海外去拉了一条线,我当时做了一个产品叫Du Tube,是对比YouTube的一个东西。

 

当时YouTube还是迁移PC的逻辑,就是搜索加上订阅。但是搜索加上订阅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你要理解这些创作者。你要理解内容,你才有得看。如果你不理解,你就没得看。

 

我们当时在海外深耕的是整个亚非拉的群体,我们想,能不能不让用户去搜索,不让用户订阅,让他直接去看,然后就做了这个所谓信息流的产品 Du Tube。

 

不过很快我们就解散了,国际化换了个思路,开始做工具。

只要有信仰,剩下的就是水到渠成

长视频背后的需求动机是偏定向的,短视频背后的动机是无预期的,它是为了打发时间。

 

同时,内容的生产在逐渐地向竖屏转移。所谓横屏就是专业的设备。大家知道,16比9的格式,从电影到客厅电视都是这个尺寸。但是竖屏是呈现指数级的上涨。

 

互联网内容的趋势在哪儿呢?源头在哪儿,它的需求和趋势就都在哪儿。

 

这个东西的上涨意味着整个内容生态的未来就在这儿。道理很简单,原来是专业设备,现在是每个人拿起手机都可以拍。用手机去拍,就和手机干掉数码相机的逻辑是一样的。

 

我观察了从2010年中国几乎没有短视频的时候,再到预判中国会有一个大的短视频的浪潮,再到做出了横屏,再到做出了竖屏,整条线下来,我觉得我对这个事的理解,放眼望去已经没有几个人比我更懂。

 

所以我为什么要创业?这个事就是冒出来的。

 

我后来也尝试过去大公司去任职,跟大公司聊我发现很难聊到一起,没有人跟我理解是一样的。无论去哪个公司我觉得都没法做,因为我要去说服他,这个太难了。

 

我是这样的,我说服你太难了,所以就一定要创业。

 

对于短视频这件事情,我至少有比较高的理解吧,然后我有最高的信仰,我坚持了这么多年,我有最持久的战斗力,我经历了这么多挫折,所以这件事我一定要做。

 

只要你有信仰,就意味着你有学习的动力,你一定会把这个事情做好。我钱可以不挣,兄弟们跟我拿一样的,无所谓。我不要钱,我不要这个,我不要那个,因为你的最高理想在那儿,有这些支撑,剩下的方法也许是水到渠成的,你总有一个路径能把它搞定。

 

也许其他人的话你都不听,你探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也是对的。不一定有什么必须要去做的事,这是我一路走来对创业的理解。

 

当然一件事,怎么把它吃透,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所以将要创业的同学们,好好想一想,到底自己的信仰在哪儿,自己最擅长的到底是什么,这个很关键。我想分享的,就是这些。

鸵鸟会

助你开启从 0 到 1 的创业之路

为帮助优秀创业者尽快实现他们的创业计划、顺利抵达他们的梦想彼岸,并从中发现和培养新一代创业领袖,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与真格基金于 2018 年联合推出了高端创业俱乐部 “鸵鸟会”。

 

“鸵鸟会”由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担任驻会导师。曾经担任新东方首席培训师的王强任鸵鸟会全职会长。

 

在围绕创业“器”和“术”的培训资源足够丰富的情况下,鸵鸟会致力于从“魂”和“道”的角度,诉诸创业者的心灵精神世界和价值观体系。

 

首期鸵鸟会邀请的导师包括 “第一代中国本土投资银行家”、厚朴投资董事长方风雷,华泰联合证券董事长刘晓丹,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车好多集团 CEO、瓜子二手车、毛豆新车网创始人杨浩涌,大众点评创始人兼 CEO 张涛,美菜网创始人兼 CEO 刘传军,VIPKID 创始人兼 CEO 米雯娟,依图科技联合创始人兼 CEO 朱珑,小红书创始人兼 CEO 毛文超,Aibee 创始人兼 CEO、前百度研究院院长林元庆,抖音总裁张楠,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校内网联合创始人王慧文……

 

除了宏观环境、专业领域的深度剖析,创始人创业经验与思考的无私分享,我们还就融资、知识产权与股权设置等极其重要却容易被早期创业者忽视的方面请来资深专家进行科普和介绍。

 

点击此处查看👉首期鸵鸟会精彩回顾及导师语录。

 

鸵鸟会不是创业培训班,也不是商学院,而是一个会员与导师紧密连结、迸发创业灵感和提供创业支持的创业俱乐部。

招募对象

有创业激情、领先的新经济公司高管。

导师阵容

在会长王强和驻会导师沈南鹏、徐小平的带领下,鸵鸟会导师团由科技泰斗、上市公司和百亿美金公司创始人及 CEO、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与真格基金旗下众多独角兽企业创始人及核心高管、各行业知名专家、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组成。

活动时间

第二期鸵鸟会课程将于 2019 年 8 月 24 日开始,9 月 29 日结束,为期 6 个周末,每周六、日在北京集中学习。

 

达到课时要求的成员自动成为“鸵鸟会”终身会员,享受红杉、真格所有创业资源。

活动费用

免费。

 

“鸵鸟会”是一个公益项目。我们的宗旨是发现和培养下一代企业领袖。鸵鸟会对入选会员不收任何费用、不提任何索求。

 

红杉、真格作为投资机构,期待投到鸵鸟会会员的创业项目,但不限制会员接受任何其他机构或个人的投资。

申请程序

报名方式:发送不超过 140 字的个人简介至鸵鸟会邮箱:

welcome@tuoniaohui2018.com

为了确保我们能联系到你,请在来信中附上你的联系方式 (微信号+电话号码)。

 

我们不要求传统简历/自我陈述/推荐信,只需要你用一条微博的长度对自己的经历进行介绍即可,我们相信真正优秀的人一定可以在短短 140 字内就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期鸵鸟会报名截止日期为 2019 年 6 月 30 日。

 

鸵鸟会将根据你发来的自我介绍进行甄选,面试合格即录取。鸵鸟会的所有申请资料保密,我们承诺不公布学员名单。

“在你的人生中如果有一刹那在鸵鸟会稍做逗留,你的未来、你的创业、你的人生将因此而大不一样。”

——鸵鸟会会长王强

 

鸵鸟会,发现下一代创业领袖,期待你的加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