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华为究竟是一个什么模式?从微信群里的九个问题说起

2019-05-23 09:04:21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秦朔朋友圈   

  欢迎关注“创事记”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悟00000空

  来源: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最近华为被推到风口浪尖,各个微信群里的激烈讨论反映出很多问题,从中可以窥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趋势、变化、心态。笔者先针对群友常提到的问题进行解答,然后来分析为什么群友会有这样的问题、感受、印象。

  1

  华为难道不是央企吗?

  笔者第一次看到有群友提出“华为是央企”的断论,很是惊讶。华为有两个股东,一个是自然人任正非,占1.14%,另一个是华为工会,代持员工股份,参与人数为96,768人(华为2018年财报显示),没有任何政府部门、机构持有华为股份。

  员工持股是华为重要的激励手段,除了有重要贡献的员工离开华为时可以继续保留虚拟股,继续享受分红,其他员工离开时必须将股份按照净资产价格转售给工会,由工会再分配给新的奋斗者。

  工会有股东名册,可以查看。工商登记的信息也是公开的。这是一个100%由员工持有的公司,怎么是央企呢?

  2

  如果是民企,怎么会有这么多钱做研发呢?

  群友继续表示怀疑,如果是民企,怎么会有这么多钱做研发呢?它又不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可以圈钱。

  2019年3月29日,华为发布2018年财报显示,2018年总收入7212亿元(按实时汇率,约合1070亿美元),同比增长19.5%;净利润593亿元,同比增长25.1%;研发费用1015亿元,占收入的14.1%,近十年研发费用4800亿元。

  任正非在创立华为初期,就坚持每年研发投入不少于销售收入的10%,坚持到今天。今年4月,任正非接受CNBC采访时说:“未来五年,我们的研发经费将超过1000亿美元,要完成网络重构,除了网络极简、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实现外,销售收入要从今天1000多亿美元提升到2500亿美元左右,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

  3

  这不可能是华为自己的钱,肯定是政府的补助

  群友还是表示怀疑,这不可能是华为自己的钱,肯定是政府的补助。

  政府的补助五花八门,要一分钱不拿也是十分困难的,比当年老任婉拒CCTV年度经济人物颁奖难多了。2018年华为财报显示,本年度收到无条件政府补助9.69亿元,这是历年最多的一次。这个数字对于别的公司可能算很大,然而对于总收入7212亿元、净利润593亿元、研发费用1015亿元的华为来讲,只是九牛一毛。靠这一毛搞研发是不可能的。

  华为的财务报表是由KPMG审计的,如果中国政府给华为提供了支持,财务报表是会全部反映出来的,KPMG不会有意识去刻意隐瞒。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华为是靠自己的力量在市场上成长起来的。

  4

  就算有钱,民企也不愿意做研发的

  群友还是表示怀疑,就算有钱,民企也不愿意做研发的。

  这是对华为的商业模式、对任正非这个人不够了解导致的。华为所在的行业,如果不做研发,是活不下去的。这和拉个关系、整块地、搞个套利的项目、套现走人的商业模式是不同的。老任对研发非常重视,很舍得花钱。

  据说当时华为请IBM做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一体化产品开发系统)的咨询项目,IBM开出的价格是70位顾问每人每小时680美元,驻扎5年,总共20亿人民币。而那时老任一家在深圳租住在一个30平米左右的公寓里,客厅差不多就是一个茶桌桌面那么大,不能同时打开所有的门,方向是朝西的,夏天的时候热得像蒸笼。就这样的生活水平,他舍得花这一大笔钱请顾问。

  的确,很少有企业家做这样的选择。发达了先买私人飞机、游艇,能换的能买的都折腾完,也未必会想到请顾问来指导如何搞研发。

  海思麒麟芯片,老任让何庭波挂帅,力排众议,坚持每年拨26亿元研发经费,不问结果。何庭波不辱使命,带着团队奋斗八年,终于研发成功,及时生产出备胎,打破了海外垄断,砍断了国外供应商套在华为脖子上的绳索,确保了华为战略上的灵活性。

  老任表示:“我们未来在这方面的投资还会增大,解决超额利润分配的问题。我们不会分给员工,员工变得肥肥胖胖的,就跑不动了;也不能分给股东,股东太有钱,太重视资本利益,不行,要合理。我们要把钱更多放到前端投入去。”

  华为对科研和研发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视,创造了很多知识产权。对保护知识产权十分重视,和绝大多数公司达成了专利的交叉许可。在推动政府更加尊重知识产权、推动国家法律体系建设上,老任个人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接受采访时,老任讲到:

  第一,我们每年在科研投入上很大。比如,我们现在有700多个数学家、800多个物理学家、120多个化学家,有15000人左右从事基础研究,这些人是把金钱变成知识。这方面的经费大约在30-50亿美元。

  第二,我们每年大概有150亿美元左右投资到研发上。研发有6万多人,他们把知识变成商品,从而再换回金钱来。因此,整个链条过程中,我们有大量的投入。如果靠偷几样东西,不可能成为世界领先的企业。“领先”这个东西不可能偷得来的。

  第三,我们每年200亿美元投入费用中有34亿美元是作为战略费用,其中一部分是支持大学教授搞科研,我们遵循的是美国《拜杜法案》(注:法案名称为“联邦资助所完成发明的专利权”)的原则,即美国联邦政府可以给大学钱,但是成果归大学,不归美国政府。我们现在也在投钱,成果归大学,不归我们。如果我们要大学的成果,可以通过商业交易获得,这样我们超前的速度就会越走越快。当然,美国公司也会在世界各国投资支持这些大学,Google等很多公司都做得很好,他们在招聘人才时用六倍工资把优秀人才招走了,我们才发现自己太保守了,将来也要用五、六倍的工资和Google去争夺世界优秀人才。

  5

  华为一家独大不对

  有的群友认为,通讯设备行业华为一家独大是不对的。

  这其实不能一概而论,正反馈效应强的行业,一家独大是自然的结果,称为自然垄断。正反馈有两个方面,供应方面和需求方面。供应方面,如果规模经济效应强,学习曲线陡直,那么规模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单位成本越低定价就可以越低,定价越低需求越大,销量就越大,销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周而复始,良性循环,最后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需求方面的正反馈效应就是网络效应,一个产品、服务,用的人越多就有越多的人想用,周而复始,良性循环,最后同样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

  社交平台的网络效应最强,社交嘛,大家在一起才能社交,你在这个平台我在那个平台,无法社交。所以微信到一定规模后,其他的移动通信社交平台就没有希望了。交易平台的网络效应次之,可以容纳不止一个平台。微软Windows、Office的网络效应也很强,大约在社交平台和交易平台之间。自然垄断的行业一家独大,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讲是最优化的结果,但是政府必须要监管,避免垄断企业为所欲为,影响消费者权益。

  任正非在接受CNBC记者采访时也讲到:“未来社会新技术的发展会走向赢家通吃,比如说世界上还有没有可能哪家公司在Office、Windows上超越微软、战胜微软?微软就是赢家通吃。越来越多的公司掌握新技术的速度越来越快,因为技术是没有生命的,是可以被广泛应用的。会出现您说的自然垄断状况,对这些新技术公司我是主张监管的,我们支持透明监管。我们也愿意接受监管,所以才和德国政府讨论,愿意接受德国的监管。但是,对这些技术的垄断是造福社会的,而不是破坏,因为它掌握的不是核弹,也不是武器,比如说翻译软件,计算太快有什么坏处吗?一定要慢才是好的吗?”

  6

  孟晚舟事件,外交部第一时间强烈发声,最近政府为了华为连续强硬发声,难道不是证明华为是央企吗?

  有的群友认为,中国政府为华为发声,是华为不是民企的明证。

  然而,世界通讯设备行业的老大是一个中国企业,不管是民企还是央企,毕竟是中国的企业,自家孩子在外面受到不公正对待,被打骂成这样,中国政府难道要保持沉默吗?再说世界老大是中国企业的行业不多。

  外媒采访老任时也问到这个问题,老任回答说:

  “第一,作为一个领导人,看到自己国家有一个好企业,有一些自豪感,是可以理解的。第二,华为现在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在美国极端打压下,美国政府可以说华为不好,那中国政府也可以说华为好,这是一个平衡的问题。过去就没人帮我们说过话。

  “现在中国政府说我们好,我们不一定卖得动产品;但是美国政府说我们不好,反而让全世界都知道华为好。一百多年来,美国怕过哪个国家、哪家公司?美国什么都不怕。美国太强大了,怕一个小公司,别的国家说‘你的东西真的那么好吗?连美国都害怕了,干脆不要测试了,我们直接下单买你们的吧’,有钱的石油国家就是这样买的,美国帮我们宣传,它们就大量买我们的产品。因此,美国对我们的宣传是正面的,他们到处说华为不好,这么伟大的人物关心这样一只‘小兔子’、‘小老鼠’的问题,那这只‘小兔子’、‘小老鼠’一定很厉害。”

  7

  “不能用民粹主义来定义华为”

  这是群友常问的六个问题,此外还有三个问题。

  有的群友认为,华为通信设备的客户都是国企、央企,如果华为不是国企、央企,怎么可能拿得到订单?

  有的群友认为,华为不是有银行贷款吗,银行都是国有的,也等于拿了政府的钱。这里群友把储户的钱认为是政府的钱,可见银行系统在塑造认知方面是多么厉害,而且给民企贷款好像是一种赐予,给你贷就算补助。

  还有群友认为,华为不可能不要政府补助,中国的企业每一个都是千方百计争取政府补助的,特别是民企。然而华为很早就国际化了,很大一部分业务来自海外,竞争十分激烈,友商会抓住一切理由打击你,拿不拿政府的补助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三年前笔者拜访老任时,就问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要政府补助呀?老任说,拿了政府补助,在国际上竞争就说不清楚了。

  没想到最后还是说不清楚。

  华为从未煽动民族情绪、试图用爱国主义绑架消费者。实际上,老任十分反对这种做法。华为手机刚开始做的时候,质量不太好,老任自己也不用,更不要求员工用。去跟手机团队开会,他还故意挥舞着自己的两只苹果手机对余承东说:“你们的手机什么时候做好,我什么时候用。”余承东经常抱怨,老板从来不给我们做宣传。后来老任把华为手机作为礼品送给来访者,是到了华为手机一机难求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去拜访时,老任就送了一人一个华为保时捷限量版手机,我们如获至宝。

  最近接受采访时,老任还强调:“华为是一家商业公司,提供的是商品,用了喜欢你就用,不喜欢就不用,不能用民粹主义来定义华为。”

  的确,爱华为手机、爱华为、爱中国,不要混淆。混淆了,华为在国际上就更说不清楚了。

  8

  华为究竟是什么模式?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关于“中国模式”,有过很多探讨。经济学家许小年在2017年出版的《回荡的钟摆》一书中说,根据一种十分流行的意见,中国模式的核心是“大政府”,即政府非常强势。

  中国模式的核心就是强势政府吗?我认为这种解读是不准确的,政府文件中的标准说法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谈前者只谈后者,那就不用改革了。

  根据前面讲的群友的九个问题,可以推出,他们对于民企的假设是这样的:

  民企不可能做到世界老大;

  民企不可能赚这么多钱;

  民企就算赚了这么多钱也不会愿意投研发;

  民企只要有机会肯定削尖了脑袋弄政府补助;

  国企、央企不可能给民企生意做;

  一个民企在一个行业一家独大是不对的;

  民企不应该拿到贷款,给你贷款就算补助;

  民企在外面受了不公正对待,政府不需要发声;

  ……

  为什么有的群友相信这些假设?本质是他们对中国经济模式的认识存在偏差,所以他们推断华为不可能是民企,肯定是央企。

  而事实上,华为的成功,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成功。

  20年前,中国为了入世,答应美国要求,放开电信设备市场,不垄断,不保护,不管制,甚至“矫枉过正”,有的地方要求如果使用中国厂商生产的电信设备必须说明理由。国门一开,外国电信设备厂商蜂涌而入,很快瓜分了市场,形成七国八制的格局。中国本土最大的四家公司“巨大中华”风雨飘摇,巨龙、大唐相继倒下,中兴这两年英雄末路,只剩华为笑傲江湖。华为在这个自由而残酷的市场上经过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奋斗,力克群雄,脱颖而出。20年后的今天,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不允许美国企业使用华为生产的电信设备。

  夸张一点讲,20年前,中国政府不允许中国企业使用中国企业生产的电信设备,20年后美国政府不允许美国企业使用中国企业生产的电信设备。没有比这更能说明中国这20年的成功的了。

  不要担心中国企业家、中国人民,不要低估他们的聪明才智、勤奋努力。在全球电信设备的残酷市场中搏杀出来、力退众敌、称霸武林、让美国动用国家力量试图扼制的,是一个中国的民营企业。“七国八制”全是它的手下败将,包括美国的思科。华为在它所在的很多科技领域都已经进入无人区,不仅仅是5G。在极限生存假设下,它研发出了“中国芯”。这里的关键是“市场”,只要让市场发挥作用,哪怕一开始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最后中国民营企业也会奋斗出一片天地,活出精彩。

  有人开玩笑,看特朗普开的谈判条件清单,看起来他像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言人。他显然不是,如果认为他是在为中国民营企业考虑,为中国企业考虑,为中国企业家考虑,为中国人民考虑,为中国考虑,那纯属幻想。他是美国总统,他考虑的是美国的利益、美国人民的利益,他提出这些要求是出于为美国、美国人民的考虑,就像20年前美国要求中国开放电信设备市场一样。

  当然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一场恶战、尘埃落地后,最后活着走出来的竟然是一个中国民营企业。不过,美国赚的钱也够了,当时一门交换机的价格是现在华为价格的500倍。

  假设当年中国没有答应美国的入世要求开放电信设备市场,而是像很多其他行业那样保护起来,垄断起来,最后的结局恐怕就完全不同了,美国政府恐怕也没有必要这样一出又一出地折腾了。

  华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市场的产物。华为通过30多年奋斗,最后强大到美国不能容忍、全力扼制打压,而华为是一家在自由市场上拼搏奋斗出来、员工持有100%股份的民营企业,这是改革的成功、市场的成功,和所谓“国家资本主义”、民粹主义完全没有关系。

  然而,用另一种模式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人们,看不懂也无法理解市场化的华为在市场上的成功。就像伊朗现在蒙着面纱的十几岁的小姑娘看到妈妈十几岁时穿着花短裙、披着长波浪、跳着迪斯科的照片,坚持认为这不可能是妈妈一样。

  我们自己的群友都看不懂,老外就更看不懂了。历史断片儿了。但历史的大潮流,终将浩荡前行。

  作者简介:毕业于复旦大学,曾留校执教。后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职近20年。个人号:悟00000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