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爱,死亡和机器人:这部刷屏动画属于未来

2019-03-23 08:48:27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极客电影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大胡子

  来源:极客电影(ID:geekimovie)

  最近你会被这部《爱,死亡和机器人》持续刷屏,或者被妙不可言的安利;

  然而如果你本身不具备“极客属性”,或者“硬核脑洞”,恐怕不容易Get到18集根本停不下来的畅快感。

  注意,敲黑板了!

  本剧并不适合所有人,它只是部分人的狂欢。

  呃,话说这句话放到哪一部电影或剧作中,似乎都是通行天下的标准。(/笑哭)

  首先,本文不涉及剧透。

  其次,强烈建议不要在网上看剧透推文。

  在深刻领会Mr. Gump的那句名言后,一定要恪守“巧克力”原则,把本剧当作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口味,这样观剧会更加令人沉醉。

  最后,网飞出品,一次18集,各有特色,剑走偏锋,大开眼界,绝对是你没有看过的”船新“版本。

  抛出一堆关键词:

  大卫·芬奇、赛博朋克、人工智能、蒸汽朋克、外星人、机甲、怪兽、喵星人、魔幻、悬疑、反转、黄暴、R级、隐喻、神怪、恐怖、治愈、梦幻……

  抛出一组图片:

最后来一张Theme Logo大聚合——最后来一张Theme Logo大聚合——

  风格迥异的故事奇点

  18个故事风格迥异,主题要素也是各有不同,但他们具备共通主题,即:

  , 死亡, 和  机器人

  前两个主题,是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亘古至今的永恒话题,而后者正在人类打磨下时刻准备着改变世界。

  本剧整个套路类似于神作《黑镜》、《9号秘事》。

  有所不同的是,相对于《黑镜》这种追求科技异化下的强烈喻世感和批判意味,本剧的主题元素更为宽泛,像是散乱想象力的集中爆发。

  每个故事在10分钟左右,从体量承载上表现出一种高度凝练的有限状态,又开放性地赋予了无限可能,将更多遐想推送给观众予以延伸。

  每个故事去繁从简,只专注1-2个戏眼,有眼则活,无眼谓死,能够最高效地抓住要义,犹如握紧的拳头,随时一击KO。

  18个故事里,部分题材的确可以进行扩展延伸,而有的则不易拉长,即便做大,也会稀释主题的爆发力

  —— 看来“适可而止”正是本作所保持的一种最佳状态,最大程度地平衡了主题、体量与节奏。

▲ 第2集《Three Robots》▲ 第2集《Three Robots》

  当然,也不要小瞧了10多分钟的小故事,一个出色的idea能开启脑海中的一扇门,承载下整个宇宙。

  比如E14《Zima Blue》,在科幻小说家Alastair Reynolds的原著加持下,对自由意志的解读,对真理、艺术的追求,对初心和本真的回归,人生终极往复,大有禅意与思辨性,一旦细细品味,宛如投身于广阔星海一般,抽象美感瞬间爆棚。

▲ 第14集《Zima Blue》▲ 第14集《Zima Blue》

  骨骼惊奇的视觉表达

  提及动画,随着技术的发展,形式颇丰。

  传统2D、3D、CG风,甚至再来点聊斋中国风、真人+动画元素等,更有《蜘蛛侠:平行宇宙》的融合风。

  当然,如果没有看过《平行宇宙》,会惊叹于E03《Witness》华丽又流畅的视觉呈现——分镜、拟声词、赛博朋克城市,视觉张力与艺术表现的完美衔接。

▲ 第3集《The Witness》▲ 第3集《The Witness》

  有趣的是,其导演恰恰是被索尼哥伦比亚出品《蜘蛛侠:平行宇宙》的前艺术总监Alberto Mielgo,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看到《蜘蛛侠》动画原本追求的艺术风格实践在了这部短片里。

▲ 《The Witness》(上)与《蜘蛛侠:平行宇宙》(下)风格比较▲ 《The Witness》(上)与《蜘蛛侠:平行宇宙》(下)风格比较

  除了日漫风与定格动画,常见的诸多动画风格,本剧可谓一网打尽。

  即便是遇到了你不中意的画风,你也不要立即敷衍地右上角X掉。

  总会有不一样的惊喜吧,你对自己说。

  的确就有不一样的惊喜,本剧如是说。

  老子就是有钱,让艺术家肆意铺张自己的想象力,做出最棒的动画,网飞对大家这样说。

  “这就是你应该去做的,我们可以大胆去试、去疯,可以联系一大堆导演,做出一些真正狂野的视效成果。” 蒂姆·米勒今时今日回忆10年前大卫·芬奇曾这样对他说的话。

  (提姆·米勒:《死侍》导演兼动画/视觉效果公司“Blur”创始人,本剧的大导演,记性很好的一个人)

▲ 大卫·芬奇(左)和 蒂姆·米勒(右)在2019西南偏南电影节参加本片首映▲ 大卫·芬奇(左)和 蒂姆·米勒(右)在2019西南偏南电影节参加本片首映

  纯熟迸发的影像叙事

  颇有意味的是,本剧每一集开场总会出现一组视觉logo,为什么要放这鬼玩意?

  因为这就是戏眼。

  不妨在本集没有看完的情况下,就着logo来猜一猜故事,直至故事结束,再拖拽回开头,回味一下logo。

▲ 每一集开头的LOGO设计排布,本身就是个故事▲ 每一集开头的LOGO设计排布,本身就是个故事

  布莱克·斯奈德(《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的作者)说,电影是用影像来讲故事的

  既然能用画面表现的时候,你为什么要用台词来告诉我们?

  好的影视作品就是通过影像化来传递情感,采用“示而不讲”的方式为角色留下推动剧情发展的“主动性”,通过行动来理解人物;

  如果什么都要角色通过台词陈述出来,那还看毛的影视作品,听广播就好了。

  这一点在E18《The Secret War》非常典型:故事、人物、情感,通过细节的影像化逐层传递出来,苏维埃的义无反顾,舍命之战,痛楚悲壮,令人动容。

▲ 第18集《The Secret War》▲ 第18集《The Secret War》

  碎片化的未来影像

  随着互联网对生活的进一步碎片化,有多少朋友越来越无法淡定地在电脑上平稳地观影或追剧?更别说诸多视频平台已经提供了倍速播放。

  即便是《都挺好》这样的2019国民大剧,想来也有不少同学是1.25倍,甚至2倍速在播放吧。

  《爱,死亡和机器人》为想象力、创造力提供了肆意释放的空间,搭建起最为宽松和自由的创作平台,哪怕只有一个创意点,也能迸发精彩,在碎片时间内吸引到你。

  想象下,人类对多巴胺的追求与刺激反射在不断加快,如何在阈值不断拔高的前提下,创造出面向未来作品?

  《爱,死亡和机器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先锋性的方案。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