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那些资金饥渴的公司们

2019-02-20 10:20:46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魏武挥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魏武挥二世

  来源:扯氮集(ID:weiwuhui_com)

  

  按照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新年过法,过完今天这个元宵节,才算把新年给过完。

  但就在这个新年还没过完的时候,市场上传来两个历史上融资都不菲的公司负面。

  一个是人人车,一个是爱屋吉屋。

  人人车爆出要猝死破产的新闻后,我在刷屏里是这么说的:

  我说这话不是没根据的。

  二手车市场里有个上市公司叫优信,彼时上市时,公号“并购私塾”是狠狠扒过它的财务的,总体结论就是:这就是一个金融公司。

  金融公司对资金的饥渴度非常高,还有很大一块风控要做。公开市场对银行的市盈率都给得不高。一度被互联网概念迷糊了眼,但清醒过来以后发现,凭啥你和银行是不一样的?所以去看看Lendingclub的股价表现就知道了。

  国内几个巨头都明白了这个道理。蚂蚁金服经过一年的纠结后,终于定位成自己是一个技术公司,不是金融公司。紧跟着,京东、腾讯,都做了类似的定位表态。

  在当前的经济大势下,金融公司,不算太好的标的。

  二

  人人车宣布转型做合伙人制,称之为战略升级。

  合伙人制什么意思呢?

  我讲个故事你们听。

  真实的。

  三

  本世纪初,沪上有一家证券公司异军突起,在业内暴得大名,姑且称之为F。

  这是一家小券商,没有投行业务。主营经纪业务,但都是中小散户,有一点点自营。总体实力不强。

  公司决策层决定,拍卖既有客户。

  任何一个公司成员都可以参加拍卖。我记得有个修水电还不是修灯管的后勤员工,买下了二楼大户室的所有客户。出价不低,但首付一笔即可,余款可以通过后续的佣金收入慢慢还。

  拍卖得手的客户,其交易佣金就由公司和该员工(后来被称为团队长)拆账。一开始是三七开。

  团队长拿了这笔佣金当收入,但所有的开销公司不再承担,包括团队长雇佣的人,团队使用的办公空间、电脑设备、电话费网费水费电费——所以该券商的物业部门是盈利中心,甚至帮客户开户手续办理、用一张纸、打印一次、印名片,都要结算。

  但公司承诺的事是:客户终身制。也就是这个客户只要在我们这里交易,你就可以一直提佣金。理论上讲,真的有可能做上个几年,以后都可以躺着吃饭了。

  通过这个机制,公司总部其实就是个后勤支撑,而且后勤支撑还成了公司事实上的盈利中心。前端大大小小各种团队长,有那么点分田到户承包责任制的意思。

  F的这个制度后来被证明很有效,它在上海一家营业部的交易总量,可以是中国当年数千家营业部月平均交易量的6倍。故而号称1个顶6个。请注意,F的客户基本上都是小客户,资产50万的客户已经算肥肉了。

  这一手后来被各路券商学了去。

  F开始倒霉。

  

  第一个大背景是市场不是太好,交投有点清淡。

  第二个大背景是千分之三的交易佣金价格放开,有司不再硬性规定必须多少。券商开始激烈竞争,以至于零佣金在市场上也是看得到的。当然也会互挖经纪人,尤其是团队长。

  在这样的情况下,F开始实施佣金全部归团队长。但一点点物业后勤收入不足以弥补券商自身的开销,于是,自营乃至挪用客户资产进行自营,规模变得越来越大。

  这里出现了一个循环:公司主要靠炒股票为生了,对资金的需求变得极为饥渴。于是越发需要各种团队拼命拉客户,于是就需要给出足够的支持。内部零佣金(和团队不再进行佣金结算),成为了普遍的规则。而这种做法,越发使得公司完全靠炒股票为生。

  F的决策者是相当聪明的人,在合适的时候,将公司甩卖了一个人。这个人不是看中券商能给他带来盈利的,他看中的,是客户资产。

  这个人叫:周正毅。

  周的故事你们可以自行搜索,F的命运后来就是被托管——在券商行业,被托管就等于破产。

  F的倒下,比2004年著名的挪用客户资金高达50亿的南方证券事件还要早。

  

  故事讲完了。

  回到人人车的合伙人制。

  你们可以从F上去揣摩一下人人车的合伙人制会怎么搞,以及如果搞得还有声有色的话,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

  我可以这么说,人人车会越来越靠金融杠杆为生,因为为了刺激合伙人出单,真正的交易佣金收入会大部分乃至全部归合伙人。

  而这条途径,能不能熬到市场变暖的那一天?

  操弄金融杠杆,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要非常小心。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

  

  寒冬中另外一家被传倒下的公司,是爱屋吉屋。与人人车好歹还发声明说俺们没事只是战略升级不同的是,爱屋吉屋基本上就是悄悄一枪把自己给干掉了。

  我和爱屋吉屋的联合创始人邓薇有过两面之缘。一次是波士堂节目中她是登台boss,应节目要求,展示了一把探戈的风姿。一次是帝都机场偶遇。在15个月的时间里,爱屋吉屋就完成五轮逾3亿刀融资跨入独角兽行列之后,邓薇依然在排经济舱的队,给我留下了蛮深刻的印象。

  有一点爱屋吉屋是与人人车一样的:用户的频次极低。一般人一生光顾不了几次二手车,同样的,一般人一生也买卖不了几次房。

  频次低的生意,使得做用户池的意义相对来说较小。

  烧钱迅猛的爱屋吉屋——又是大面积广告,又是降低交易佣金——同样资金饥渴。但由于交易频次低的缘故,很难用“用户量”说事,于是,gmv成了最好的“增长证据”。

  这就太容易滑向飞单的手法了。

  今天分析爱屋吉屋总有些马后炮之嫌,所以我推荐各位读这样一篇文章,请注意写作时间:2017年8月。爱屋吉屋会是互联网“天量融资惨案”制造者吗?

  

  在创投圈,很容易听说这样一个说法:把基本模式跑通,然后迅速复制扩张。

  寻求高速增长,是这年头创业这个行当里非常正常的现象。

  问题在于,什么叫把基本模式跑通。

  看似非常简单几乎不容易产生歧义的话,在具体操作上,恐怕不是那么简单那么不容易产生歧义的。

  在几年的投资生涯中,我不得不承认,创与投,有时候“基本模式跑通”是有一通各表的味道的。也会出现假以时日,基本模式出现了为了跑通而跑通的修正。

  昨天因缘际会,聆听了有vc圈隐士之称的sig海纳亚洲投资基金创始合伙人龚挺先生(Tim)的两个半小时发言,席间关于增长(growth)的看法,很让我有些触动。

  事实上,张小龙在今年微信pro课上,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

  

  最后说一说这两天有那么点风口浪尖上的滴滴的事。

  巨亏百亿,裁员2000,这些负面信息,是不是滴滴也快大限将至了?

  我不这么认为。

  因为目前尚不知道滴滴的营收情况,更重要的是,不知道这家强现金业务公司的现金流情况。我有个朋友甚至认为,所谓36氪获得滴滴的财务数据,但只有亏损额,不讲营收不讲现金,是滴滴故意放的。

  市场有消息说,滴滴在18年的时候,日成交可以达到3000万单。如果这个说法属实,百亿亏损看似巨量,但对应这个数字,实在也不算什么。

  我们无法从日3000万单来推算滴滴的营收和现金流情况,但滴滴同样高达百亿的司机补贴,对应日单量就可以发现,贴得不算很猛。

  滴滴的要害不是资金饥渴,我个人一向不认为滴滴缺钱。在整个18年,高达70%破发还前赴后继地要去上市的情况下,滴滴很少传出要上市的传闻,或可说明滴滴不缺钱。

  滴滴饥渴的是:如何放开供给。所以在本地牌本地户籍司机的严控下,你才会看到最近由于春节回家因素,一些重启顺风车的呼吁。

  这才是滴滴增长故事的要害。

  

  滴滴重启顺风车,不完全是商业故事。

  在我目前观察的情况下,依然不觉得,现在是重启顺风车的好时机。

  恐怕,滴滴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纠结不过不致命的时期。

  (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天奇创投基金管理合伙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